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规划方案 > [认识论视阈下的语文课程及其教] 认识论和

[认识论视阈下的语文课程及其教] 认识论和

来源:规划方案 时间:2019-10-16 08:07:07 点击:

认识论视阈下的语文课程及其教

认识论视阈下的语文课程及其教 语文教学改革究竟应该走向何方?从根源上厘清认识, 明确性质,方不致南辕北辙。就对一件事物的客观认识而言,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视阈是比较科学的语境。在认识论视 阈下审视语文教学改革,或能更客观地透过现象看本质,有 助于语文教学实践走向科学与理性。

一、科学地认识语文学科 1905年,清朝废除旧科举,兴办新学堂,学校设“国文” “国语”课,到全国解放后“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 改称“语文”,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随 着“语文”课程的历史变革和发展,关于语文课性质的争论 在语文教学界持续了几十年。

任何事物都有其所特有的属性,或称本质属性。正确认 识一种事物,就是要把握其本质属性。认识论语境下,揭示 一个事物本质属性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下定义。一个准确的 定义,涵盖了这个事物客观存在的内涵和外延。而下定义, 则必须遵循逻辑学中定义的规则,而非强行加以规定,或者 以“同仁之意”去猜度。

现今对语文的各种不同认识,根源何在?盖有以下二 种:
二是在表达认识的言语方式选择上不恰当,造成语言表 达与客观本质的错位。最常见的描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方式是 “语文的性质是……性”或“语文具有……性”。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导致认识的肤浅化。比如,以“工具性” 判断语文性质,就容易和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作为数理逻 辑工具的数学、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的哲学等相混淆;
比如, 以“人文性”判断语文性质,就容易和表达人类终极思考的 人文学科哲学、承载民族历史文化的民俗建筑学等相混淆;

比如,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判断语文性质,更容易和 一切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文类课程(如教育统计学、逻辑学、 文物鉴定学及上文所述哲学、民俗建筑学等)相混淆。

相对于众多对语文简单化地冠以“XX+XX”或“具有XX 性和XX性”的认识和界定,较为科学的定义方法是“属”加 “种差”的表达方式。在学科总类之下,语文处在人文学科 “分类”人文教育学科“子类”下的基础学科“属”,和同 “属”的其他“同位概念”相比,语文的“种差”有三:以 典范的汉语作品(古今汉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为教学 媒介;
以学生智力的启迪和发展为根本目的;
以学生学习和 运用现代规范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传承并弘扬中 华民族共同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为任务。这样的定义,足 够与同“属”的其他“同位概念”如政治、历史、地理、外 语等相区分,进而比较客观地反映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二、理性地认识课程实践 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学性定义的基础上,方 能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实践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和地位”“课程理念”两部分集中阐述了两个观点:语文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 的统一;
语文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上述定义的 语境下,再论“人文性”和“工具性”就不会再有认识上的 偏差。那么,“人文性”是什么?“工具性”又是什么?两 者如何统一?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培养呢? 以于漪、李吉林等为代表的情感派(情境派)主张声情 并茂,熏陶感染;
以钱梦龙、靳家彦等为代表的导读派主张 “三主”教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
以宁鸿 彬、张伟等为代表的思维派主张基于思维分析的语言能力训 练;
以魏书生等为代表的管理派主张将管理学、控制论运用 于语文教学;
以洪镇涛、王尚文等为代表的语感派强调“感 受、领悟、积累、运用”;
还有目标教学派、快速写作派、 快速阅读派、大语文教学派及各种以“xx语文”冠名的教学 风格或流派,都是相对成功的范式,但也因为风格过于鲜明, 却又经常让一线教师舍本逐末,得其皮毛而遗其精髓。

于是,我们常见一些泛课堂的教学现象:或虚无缥缈, 执着于感悟,使母语根基遗憾缺失;
语文试卷的标准答案非 此即彼,机械死板;
有些老师甚至如贾志敏先生所言,“认 认真真地做着愚蠢的事”……就客观现实而言,不管是母语 实践和素养的缺失,还是诗意和精神的僵化;
不管是工具性 的刻板化,还是人文性的虚幻化,都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是 无视生命,是对人生的摧残。

三、生命灵性烛照下的语文教学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原始时代,人类把 某种非人的神秘事物等当作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有 一种神秘力量,能保护自己,还能从它身上获得神秘力量。

这就是图腾,是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语文应当成为生命图腾。这并不是指把语文视为超自然 的拥有神秘力量的事物,而是希望通过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 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修养、陶冶 情操、培育个性、健全人格、塑造灵魂,从而传承和弘扬一 个民族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生命灵性烛照下的语文教学, 就是要让语文成为生命的图腾。

语文教学生命属性的定位与描述是语文课程价值实现 的起点。

生命灵性烛照下的语文,是“内外兼修”的,其外显表 现为随物赋形、登山观海的“形美”,内质表现为放浪形骸、 啸傲山林的“神美”,是“性情中人”的形象。“性情中人” 是语文的“形”。

生命灵性烛照下的语文,是承载家国、社会、历史和未 来的“玄之又玄”的道,是丰盈灵魂、传承文脉的“众妙之 门”,是刻骨铭心、烛照心灵的“生命图腾”。“生命图腾” 是语文的“神”。

那么语文的人文内涵和生命性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 呢?《课标》观照下的语文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语文生命性修 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从认识论视阈下的实践观来看,必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结,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则必须以 实践为主,基于实践的语文学习则主要依托自由、灵动、诗 意的语文课堂。唯有如此,才能以语文呵护童年,使学生获 得生命的丰满。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