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规划方案 > 论海外留学生在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影响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海外留学生在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影响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规划方案 时间:2019-10-06 07:49:38 点击:

论海外留学生在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影响

论海外留学生在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影响 国际化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和重要特 征,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 环境和教学场景。深入思考这种趋势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影响和提出的挑战,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不 拟全面地考察这一问题,而只是考察和分析其中的一个很重 要而又易被人忽视的方面,即海外留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 的在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影响。

一、留学生在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 一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重点高校,如“211” 高校、“985”高校,都已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很大的 步伐,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典型代表。其他高校也不甘 示弱,在许多方面采取了措施,争先恐后地向这个方向努力。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大量派教师出国进修, 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来校任教,加强多种方式的国内外学术交 流,以及越来越多地互派留学生,等等。其中,留学生大量 进入我国高校学习,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一所 学校的留学生数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 标。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首先,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条件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种普遍的世界性现象。不仅中国高校如此,各个国家的高校都是如此。实际上,许多国家特别是 西方国家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比我们高得多,而且这种趋势还 在发展。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

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对外 开放不仅是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开放,也是文化、教育和学术 领域的开放。而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或国际化,就是其中很 重要的方面。再次,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我国高校提高教育 教学水平,特别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大学是一 个国家中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社区,国际化是高校自身发 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为了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了 普遍提高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水平,我们不能关 起门来搞发展。当然,高校国际化并不是绝对的,不能因此 而否定高校的中国特色和本土化的价值。

大量的留学生出现在我国高校,成为大学校园一道靓 丽的风景线。我国高校普遍建有美丽的校园,这在世界上是 并不多见的,而且校园建设越来越好,成为学生求学生活的 乐园。当然,校园的景致不独在花草树木和设施建筑,更在 于来来往往的学者和学生。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 来我国求学,特别是不同肤色的外国学生,使校园展现出斑 斓的人文画卷。留学生的大量存在,已成为我国高校特别是 重点高校的新常态。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重要的 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党中央对此非常重视,多次提出 指导性意见,而且近年来正在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 革和建设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值得关注的是,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场合,都有留学生在场。这 里的“在场”,不是哲学上的术语,而是实际的现实生活。

在课堂上,甚至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有一些留学 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
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开展的一些活动, 如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也都有一定的留学生 参加;
校园生活中,中外学生一起交往,留学生不断融入。

可以说,有中国学生的地方一般也都会有留学生。这种情形, 也可以说日益成为大学生活的新常态,也因此而成为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新常态。

二、留学生在场对课堂语境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事物, 只要它存在,就会有影响。留学生在我国高校的存在,是一 种客观的事实,而且是一种常态性事实。展望未来,这一学 生群体只会扩大,不会缩小。不论我们或他们是否意识到这 一点,他们都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情景 和语境产生了影响。

留学生的存在,特别是与中国学生的混处,改变了传 统的大学场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一种场景的,是 在一定场景下开展和进行的。一般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就是大学校园。在大学校园中,也有一些具体的场 景,如课堂、宿舍、餐厅、操场等。对场景来说,重要的不 是设施,而是人。人群的变化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影 响。比如,原来的教育对象是单一的中国学生,现在则是中 外学生的混合,而这种混合有着不同的比例,并且这种比例 还处在变化之中。

课堂是高校最重要的地方。留学生的出现自然而然地 改变着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情景和 氛围,影响到教师言说的语境。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也包 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们历来讲“内外有别”。同一件 事情,同一个道理,有时对国内说时与对外国说时有所不同。

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面向内部的,是 我们国内所进行的思想引导工作,它基本上不面对国外或海 外人士。就学校来讲,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面 对国内大学生的,按道理来说,应该使用我们通常所习惯的 方式。但是,如果考虑到有留学生也坐在这里,我们就可能 感受到有些说话方式显得异样了,也就是说留学生在场影响 到了讲课的语境。这倒并不是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什 么见不得人的秘密,有什么不能让外国人知道的东西,或者 我们的话语与普通的汉语有什么不同,而是说在某些内容和 话语的细微方面会有些不太适应并需要调适。只要是在实际 上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就能感受到这种差异的 存在。以我本人的课堂为例,我长期以来讲授“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学校的国际关系学院, 因而将近200人的课堂上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留学生,有来 自西方国家的,有来自东亚国家的,有来自非洲国家的,也 有来自拉美国家的。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肤色 和发色也不同,在课堂上就很显眼。老师在讲台上一眼望过 去,不同肤色和面庞的学生很自然地交错在一起,确实是很 国际化的教学场景。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如此,毕 竟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化程度更高一些。但也绝不是其他的 课堂就没有留学生。从去年开始,我的课堂面对的不再是国 际关系学院的学生了,而改为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我本来 以为,这样就不会面临以往那种问题了,可是到了课堂上还 是发现班上有不少留学生,特别是来自韩国和日本的学生。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亲身感受到语境上的变化。有些通常在 面向单一的中国学生时说的话,在面对留学生时,就觉得不 是很合适,至少不是最合适。我不得不根据需要调节自己的 语言表达。

这种情况不只影响到我自己授课的语境,而且也影响 到学生讨论发言的语境。比如,有一次互动课,让一些学生 上台来讲一讲“我的英雄”。由于是事先布置的任务,学生 准备得很认真很充分,其中有几名留学生也上台做了演讲。

一名日本女学生先上台,讲了她崇拜的英雄是日本漫画家宫 崎骏。接下来两个韩国学生上台讲。他们事先并不知道班上有日本同学,因而准备的材料都是抗日方面的,是两位他们 民族的抗日英雄。他们上台后,略显尴尬,都首先表示了歉 意:“我很不好意思,事先并不知道有日本同学在这里。可 是既然准备了,那我就简单地讲一下吧。”从他们的演讲效 果看,没能充分体现出他们准备时的状态。很显然,日本学 生的在场影响到了韩国学生发言的语境。

我相信,肯定有不少教师特别是重点高校的教师已经 敏锐地感受到这种语境的细微变化,但他们可能只是当作一 种偶然的现象而没有加以深究,以致现在尚未见有理论上的 探讨。其实,这不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偶然现象,是不应被我 们忽略的。

三、适当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变化 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必然性,不要再仅仅把它当 作偶然的现象而不予理睬。要正视这种现象,并当作一个重 要问题去观察和处理。以我本人的初步经验和思考,认为应 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坚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要求的前提下, 适当顾及留学生的感受。毛泽东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 要看听众。同样,教师讲课不能不考虑台下的学生。既然留 学生也是台下的听众,我们讲课就要顾及他们的感受。不论 他们人数多少,都不能完全视人家为无物。顾及外人的感受, 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文明。它不仅体现着我们的大学和 教师的文明素养,而且也体现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性质和胸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跟人打交道的、做人的工 作的课程,更应该顾及不同对象的感受,这里面就包括顾及 在场的留学生的感受。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也体 现出我们这门课程应有的胸怀和品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偏狭的。而且留学生 坐在这里听课,与中国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他们有求学的权 利,教师也有教育的责任,不应冷落他们,把他们当成“外 人”,而应关注到他们,使他们也有所收获。在讲课的内容 和话语上,应与他们的知识背景有一定的呼应,以便于他们 理解,也要尽可能避免无意中伤害到留学生感情的情况。比 如,举负面例子的时候,如果没有特别的必要,最好不要针 对在座的学生的国家来讲,否则会使留学生难堪。另外,课 后也可以询问他们听课和理解的情况,以及有何感受和需要。

这些关注和关心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然,这里讲顾及留学生的感受,是有一定前提和原 则的,那就是坚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在一般情 况下,在不涉及根本原则性问题的时候,为了顾及留学生的 感受,可以在教学的内容和语言方面做一定的调整。但如果 事情涉及根本原则,如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侵略性、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当然该讲的必须讲,而不论课堂是否 有日本学生。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内容,就 是不应因为有留学生在场就动摇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我们的课,并不能因为有留学生在这里,该讲的东西就不讲了。毕竟,中国学生是主体,而我们的思 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面向中国学生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 有原则的,原则应该坚持。坚持原则也会受到学生的尊重。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顾及留学生的感受,前面有一个限定 词“适当”,指适当地顾及,而不是“过度”,更不是“过 分”。否则,就是走偏了,动摇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 质。

其次,在坚持把我国学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 体对象的同时,不要人为地把留学生排除在外。教师对学生, 要一视同仁。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同生活在一个校园中,在 同一个课堂上课,而且课后的交往也比较多。我们没有办法, 也没有必要把他们人为地分开。这样,至少是一部分留学生 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教育的对象,就是我们在高校所面对的 大学生的一部分,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因此, 不能把留学生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外,不能把他们排 除于我们的视野之外。虽然并没有要求他们一定都要来听思 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他们接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如果 他们主动来到课堂听课和学习,那我们就要一样地对待。毕 竟不论是从哪个国家和地区来的学生,也不论学生其他背景 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大家是平等的。

从目前一些留学生的选课动机来看,是多样化的。有 的并没有什么考虑,不过是跟着共同的培养计划走。中国学 生上的课,他们也就来上,并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特殊的看法。有的是为了以比较容易的方式取得学分,因为在他 们看来,与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比较好拿一 些。也有的对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想有所了解和感受,也想有所收获。不论出于怎样的动机, 只要他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当然就是我们的学生。

再次,可以在话语方式上作出适当调整,以更加客观 化和更加简明的话语方式来讲授。无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具 有中国意识形态的属性,必然会采用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用 语。这对我们来说,早已成为习惯。可是,当我们所面对的 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留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其中某些用 语的表达问题。我们不能改变授课内容,也不会否定课堂内 容的倾向性和中国式话语,但在一定的范围内也还是要适当 地顾及留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把话讲得更加客观一些,更加 国际化一些。同时,为了照顾到留学生对汉语的听力和理解 力,也要尽可能把话说得简洁明了。

最后,可以吸引留学生加入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中来,并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 容很丰富,留学生会找到对他们有用的内容。我们也不要抱 着某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以为留学生对课程比中国学生更没 有兴趣。至少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说, 留学生的参与还是比较踊跃的。对课堂上的互动,他们都比 较积极地参加,做了很认真的准备。不仅他们乐于参与,而 且他们的参与也给大家带来了新鲜的感受,并给中国学生带来快乐和启发。比如,在讲到爱国的章节时,我曾让一些来 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上台介绍他们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讲 述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兴致勃勃,事先做好了PPT,带着 自豪的神情向大家介绍本国的名胜古迹、美食等,活跃了课 堂气氛。可以说,留学生的参与也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 个有待于开发的资源。总的来说,留学生的存在以及与中国 学生的交融,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度和多样性,有助于学 生的自我教育以及相互教育。

四、把留学生带来的影响变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契 机 问题的深处潜藏着答案,挑战的背后包含着机遇。我 们不但要注意到留学生的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 响,并找到相应的办法和对策,而且要更进一步,把这一新 的问题看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契机。这就需要以改 革创新的精神来对待这一问题。找到临时性处理办法并不是 我们的目的,因为我们不只是为了应付眼前,更重要的是着 眼长远。从这方面看,这种现象中蕴含着十分难得的创新契 机和启示。

首先,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和视野,使我们把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放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来考察和对待。我们以往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设想偏小了,通常是把它放在大 学校园中,而大学校园又在中国的某个城市中,这样,大学 校园就是我们国家里很小的一些地方和一些点。这样的话,国家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背景了。而没有深切地 认识到,大学生尽管生活在中国某个城市的某个校园,但实 际上却是生活在国际化的处境中,特别是生活在某种程度的 国际化教育场景中。我们不能仅限于中国的视野来看待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局限于某个省份或城市来思考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要有国际眼光和视野。

其次,促使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作 进一步的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当然是大学生。

但对大学生的理解和想象,通常是偏窄的。比如,我们往往 把大学生等同于本科生。其实,它还应包括专科生和研究生, 而研究生中又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现在,我们又看到,大 学生不仅包括中国的学生,而且还应包括留学生。认识到这 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首先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承认 事实,并从事实出发。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哪些 人成为我们教育的对象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思想上先验的 划分,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取决于当下的事实和 状态。一些逻辑上属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因为某 种原因而离开了我们教育的对象域,而另一些逻辑上原来并 不属于这个对象域的人,则可能自然而然地走了进来,成为 我们的教育对象。留学生的情况就是这样,是很值得我们从 理论上去思考的。

当然,接纳一些留学生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留学生都必须接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的留学生都要上思想政 治理论课。这里有一个自觉自愿或自然而然的原则。如果人 家不愿意学,我们也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正是基于这样的考 虑,我们的高校并没有从制度上提出让留学生上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要求。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留学生自然而然出现在 我们课堂中的时候,我们也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分离出去。特 别是如果人家是自愿地来到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遵 守课堂纪律并认真听课,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他们听呢? 而既然允许他们来听,就要对他们有所顾及,并对他们有所 教育和启发。

再次,有助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作进一步思考。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也包括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中,存在着“内外有别”的原则。这个原则的产生是 有原因和道理的。毕竟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利益,有些话可以 对内部讲,但不能对外人讲。当初,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对 外实施租让制的时候,国内的许多人想不通,认为这是刚赶 走本国的资本家,又引来外国的资本家。列宁在一些会议上 对大家做了很多工作,为了争得大家对租让制的认同,有时 候也把话说成似乎是引诱外国人上当的意思。当报刊把列宁 的讲话对外公开发表并引起外国不良反应的时候,列宁就对 报社很生气,认为报纸在宣传上应该内外有别。我们国家也 有类似的情形,特别是我们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一种不利的 国际环境中,这就更强化了我们这种内外有别的想法。但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内外有别的 原则的含义和要求进行重新审视。

“内外有别”,在任何条件下也许都是存在的,但它 的含义和要求会因不同时期和情形而有所不同。在中外对立 的情况下,“内外有别”就具有很鲜明的甚至绝对化的特征。

而在中外关系缓和的时候,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而内外交织难以区别的情况下, “内”与“外”的差异就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性质上的绝对 性了。现在的情形是,一些中国人在国外学习、生活和工作, 而一些外国人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国际化程度比较 高的学校或院系里,中外教师在一起工作,中外学生在一起 学习,很难把他们完全分开。在这样的场合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就很难同时使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和话语了。因此, “融通中外”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则,它与“内外有别”起 着互补的作用。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 思想工作会议上谈到对外宣传时指出,要创新对外宣传的方 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我认为, 这种“融通中外”的要求,既适用于宣传语言,也适用于宣 传理念;
既适用于对外宣传,也适用于对内教育。因为至少 在高校中,对内和对外已经分不那么清楚了。我们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中国的性质和特色,但我们宣讲的也 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其中并没有什么不能让外国人知道的 秘密,更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而且,我们还要不断增加时代化和国际化的东西。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开 放性,开放性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原则。

留学生的存在有助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大 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思考和自主选择的余地。对于成年人来 说,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样有知识的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 育不能搞先入为主的灌输,而要允许他们自由思考和探究, 自己做出结论。我们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而不能越俎代庖。

我们以往知道这样的道理,但由于面对的是国内的学生,加 上长期以来的惯性,实际上不大注意要自觉地给学生以思考 的空间。特别是当我们觉得似乎教育效果不佳的时候,反而 更加强化灌输,而无形中更减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选择。

现在当我们面对留学生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再这样做了,客 观情景迫使我们的教师要更客观化地讲授,并留下更多的思 考空间。这一点,其实是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

最后,有助于我们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

教育的话语问题似乎是小事,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直 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现在的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来说,效果不佳有多种原因,除了内容与现实脱节 等原因外,话语方式不符合新生代大学生的需要也是一个很 突出的问题。即使我们没有遇到留学生带给我们的问题,话 语方式的创新也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但值得注意的是, 留学生的存在以及带给我们的问题,恰恰为我们改进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提供了启发。创新和突破往往一开始只是出现在一个小点上,然后 才向大范围推开。当面对外国学生时,我们的话语方式有一 些调整,特别是讲到思想政治问题时更是如此。到目前为止 这种话语方式上的调整,是自发进行的,我们还没有对此做 出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我相信,如果我们集中地对这个问题 进行分析和思考,就会发现其中包含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方面。

比如,汉语使用上更加通俗化和简明。从我们所接触 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汉语水平已经相当高,普通的交谈和 听课都已没有问题。因为他们大多从中小学开始就在中国上 学,一直上到大学。但即使如此,他们对汉语的深度理解也 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应该用口语化的、 简明通畅的语言来表达,而不应过分理论化和学术化。这不 仅有利于留学生的听课和学习,也有利于中国学生的理解。

我们一定要牢记,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思想和 道理,而语言是为思想和道理服务的。思想和道理讲得越透 彻越明白越好,语言的运用则是越简单越好。在有留学生的 课堂上我们不得不这样做,但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自觉地去 这样讲。

更重要的是,用语和话语的表达上可以从一种高度意 识形态化的话语方式转向一种比较客观的和带有一定国际 性的叙述。面对留学生,我们不能只讲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 语言,因为人家没有这些心理准备,也不见得喜欢。由于认 识到这一点,我本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讲授语言的调整,大家的反应是比 较好的。这样做并不仅仅是在应付外国学生。其实,这里也 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创新的新契机和生长点。对于 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语言,我们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越来越不 爱听不想听了。因为这种硬性灌输性的说法带有太强的推销 气息,缺乏亲和力。这样的语言不仅不能拉近他们与内容的 距离,反而起着一种隔离的作用,使他们望而却步。已有不 少学生私下向我反映,他们不喜欢这些过于高大上的意识形 态话语方式,他们希望教师能更加客观化地讲授,心平气和 地摆事实讲道理,并体现出国际化的视野。可以说,这也是 我们当前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