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怀孕后到出生,对胎儿的孕育过程谓之“胎教”,婴儿出生到七八岁左右的谓 之“幼教”,七八九岁进入学堂或私塾念书谓之“蒙教”。
简而言之,一如近现代的学前教育和初级小学阶段的教育。蒙教通过 幼教、蒙教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开启儿童认知自然与社会的智能,引导儿童道 德品性与规礼习行,教授儿童“经世致用”之才能。正是在古代幼儿教育、蒙学教 育理念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才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火种。在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诸多蒙学书籍和文献中,惟《三字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被尊奉为“袖里《通鉴纲目》”、“蒙学之冠”。
一、《三字经》在蒙学教育中的地位和社会影响 何为蒙学蒙,取自《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 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1)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蒙学,《辞海》 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 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 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2)由此 可见,古代的蒙学近似于当代的学前教育和初级小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上起周秦,下迄民国,用于蒙学教育的书籍或 文献随着社会历史的递进而增益。据张志公编的《蒙学书目稿》统计有580种之 多。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余种。蒙学教 育的书籍虽然门类繁多,但基本义理都是为启智、认知、修心、养性、立德、规 行等必须遵循的教范。
在诸多的蒙学书籍文献中,有一本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就是《三 字经》。
《三字经》从问世起,就以其难以比拟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三字经》是出自何人之手呢明代黄佐的《广 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的《大云山房 记·二》都记述为是宋代末年区适子撰著,依据出自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作。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 不仕”之语。更有人迎合此说补证为“南宋末年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清代邵晋 涵诗在其《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中断定为:“《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清 代夏之翰在其《小学绀珠·序》中提出了:“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 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认定为《三字经》是南宋学者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1223~1296〉)撰著;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 要·叙》中也说:“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 若球刀,”明确认定《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经当代学者研究,清人夏之翰、 贺兴思的论断是可确信的。《三字经》问世后,虽屡有人因应世事变化做了诸多 适变增删,依佘人之见,这些增删本非但无有多少增益,反而留下了明显的斧砍 雕凿的痕迹,对《三字经》时代特征及其思想蕴含有所损毁。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传统蒙学读物的句式主要是四言句式。《三 字经》以三言句式这一新的面貌出现,从形式上对传统读物进行了创辟性革新, 而且这种革新符合儿童阅读习惯。明人赵南星说:《三字经》“句短而易读…… 殊便于开蒙”。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说:《三字经》“淹贯三才,出入经史”。
“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 字文》亦有义理。”(3)清人王相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在《三 字经注解备要·叙》中认为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近代章太炎称赞《三 字经》:“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天人性 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是一部学习 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的启蒙读物,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 性,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不仅对本民族、本土文化影响巨大,而且很早就在少数民 族中传播。清代出现了陈格敬翻译的《满汉三字经》、崧岩富俊翻译的《蒙汉三 字经》等,由此可知《三字经》在清代已为兄弟民族所接受;清雍正五年(1727) 订立《恰克图界约》后,沙皇政府派来中国的学艺者就是以《三字经》为识字课 本的。后来又被翻译成俄文,跨国界走出国门。道光九年(1829)俄国又在圣彼得 堡出版了《汉俄对照三字经》,在俄国知识界和公众中广为诵读使用,被喻为“十 九世纪的百科全书”;道光十五年(1835),由美国传教士出版的英文译本,被视为 风靡世界的华夏八大古籍之一;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新英译本《三字经》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二、《三字经》深邃义理和丰厚的文化蕴涵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动力,这就是“自 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一词源于《易传·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意即时间不断的流逝,天体始终运转不止,君子应当仿效天体的这种精 神,奋发有为,勉力向前,永不滞步。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是个人健康成 长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三字经》贯穿的基本的思想理念。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义理。从“人 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长为“经世致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 时”至“首孝悌,次见闻”教导儿童要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从“知某数,识 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告知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 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简明扼要,一应俱全;从“凡 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展示古代重要典籍和教授儿童习学的规程, 胪列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等儒家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表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更替 递嬗,中国两千多年变革发展史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 力”劝诫习学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自幼打下坚实的“治世”知才基础,长 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古代蒙教注重以人为本,首要目的是授教“做人”,教导“修身”。《三 字经》的开首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在 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议向无定论。老子认为:人性像水一样,是一个 自然的东西,“人性之无分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认为:性善 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性是本善的;荀子与孟子同 为儒家的代表人物,然而,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荀子认 为人生下来就是趋“利”的,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人性就是食色、喜怒、 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而善的一面都是后天习得的;西汉儒家代表人物杨雄则 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的,学善则为善人,学恶即为恶人。其实,这些不同的观点 是他们基于人这个生产、生活、文化、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 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态的感知思维,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也都不免有所偏激。
《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源自于《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 远也”。孔子并没有轻言人性,没有给人性定论,只是说人性相近,而后天的习 惯与兴趣使人与人之间的天性相去甚远。先哲们尽管对人之初性善恶的观点不同, 但对于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认可和赞同。“性也者,吾所 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本性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变的;一个人的习惯也不是生来就有的,陋习也是可以通过教化 来改善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 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三字经》的作者是知晓在他之前关于 人之初,性善恶的各种观点的,开首之语取人性本善之义,阐释“性相近,习相 远。苟不教,性乃迁”。足见其以人为本、劝人从善的理念是欲言于不言之中的。” 道德伦理是《三字经》的核心价值理念。《三字经》中:“三纲者, 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集中体现了“别尊卑,序长幼”的道德伦理修养。《三 字经》里“三纲”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三个主要方面。以“君臣义”为例,它秉 承了孟子处理君臣关系的思想,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 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义”、“孝”、“亲” 这种真情真义无不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即或是董仲舒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妇纲”,也是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的。如若“君”不能为臣所尊,不能号令臣 子与天下,君也就不成为君,臣也就不成为臣,朝纲必乱,国之将倾,这是任何 国度和社会所不期望的;如若父亲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养子女,父子关系将 失去存续的基本基础,不成其为父子;如若夫不能为妇尽一家之主的责任和担当, 那他(她)只是一双性器具的偶合,焉能成为夫妇董仲舒的“三纲”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阶段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是不能冒然否定的。以今人的思维取向去苛求古人, 否定古人,甚者批判古人,是忘根弃祖的不肖子孙。
《三字经》所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不论是封建 社会还是现今,是做人、做事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和最低的底线。上有道,下有 德,真善美才能够彰显,社会才会和谐。
《三字经》倡导“首孝悌”。今天的社会中不赡养老人,不孝敬父母尊 长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当一个人在高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阔论时, 不尊古训,不讲“首孝悌”,对父母尊长尙且不存一颗孝心,岂能够恰谈对党、对 国家、对人民忠实诚心 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的磨炼。年轮的流转使已经逐 渐苍老疲惫的古典教育中许多精髓在岁月侵蚀中散落;市场经济的大潮浪涛奔涌, 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家园被荡涤的空旷溃颓。蒙学教育的根系不可中断,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能滞弃。时代需要重新捧拾起尘封缺失的精神文化遗产,深 入研习其义理,汲取其精华,延续其命脉,润泽其后世。《三字经》这一先祖遗 留给后世的精神瑰宝将闪烁永辉。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