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管理方案 > 科学课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_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科学问题的几点策略

科学课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_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科学问题的几点策略

来源:管理方案 时间:2019-10-26 08:02:31 点击: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科学问题的几点策略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科学问题的几点策略 摘 要: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但在科学课堂中,一些教师虽 然在探究活动前竭力启发了学生,但学生还是难以提出有价 值的科学问题,有的甚至跨越了不同的学科,在课堂内根本 无法解决。迫使教师不得不找个“合适”的理由抛出早已在 课前准备好的问题来调控探究的进程,场面非常尴尬。长此 以往,就很容易泯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对培养学 生的科学素养极其不利。

笔者认为,要避免上述尴尬场面的出现,就要引导学生 在实践中自己提出能够操作的、有特定指向的科学问题。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能够 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 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在 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 而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当然,问题情境的 形成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创设。

1.利用熟悉的现象引出问题 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可以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 的回忆,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 而产生科学问题。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大多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 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 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可以用图片、录像、演示实验、谈话 等方法再现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发科学问题。如五 下《热起来了》一课,第一个探究活动是“衣服能给身体增 加热量吗?”笔者设计的情境是:“今天的天气有点冷,让 我们一起搓搓手吧!”说着,教师就带领学生搓起手来,自 然地把学生引入对热的感受体验上。然后问学生:“还有哪 些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时学生就把生活中的 方法一一例举了出来。教师适时出示相关的图片后接着问 “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学生们认为能 使身体热起来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自己通过运 动产生热,如:搓手、跑步等;
另二类是别的物体给身体提 供了热,如:晒太阳、盖被子、穿衣服等。有学生马上质疑:
“盖被子和穿衣服不是第二类,它们没有给身体提供热的。” 于是,学生们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衣服是否能给身体提供 热?”、“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量”的问题上,并对自己 的猜测做出了相应解释,经过思维论证后就很自然地转入了 实验验证的环节,整个流程体现了“问题——解释——思维 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各个环节步步推进,自然 和谐,不露痕迹。2.利用有趣的现象引出问题 兴趣是探求新知时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自主探索的 最活跃成分。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 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 甚至能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 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 怎么样?”,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激活探究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在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 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 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后,把学生对 科学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来。如《马铃 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笔者和学生分别都一个马铃薯 放到了一杯水中,当学生们发现自己的马铃薯是沉而老师的 马铃薯却是浮时,就感到很意外,就很容易从这两个完全不 同的实验现象出发提出“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的问 题,并做出“可能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可能与马铃薯 的轻重有关。”“可能与水的不同有关。”等假说,然后开 展井然有序的科学探究。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是不胜枚举的,有很多 材料一经出示就会引来学生的强烈的研究兴趣,比如:会被 吸在黑板上纸团(里面藏有磁铁)、装有水的不同形状的瓶 子、出了故障的电路,等等。学生们免不了会有七嘴八舌地 议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各执己见。这样,需要探究的问题就自然地被提出来了。

二、开展活动发现问题 心理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 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具有很 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 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表象的水平上,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 们建立起理论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做 做、量量、摸摸、数数、看看,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这些 材料来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产生科学问题。

利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不但可以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 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 的探究兴趣和技能。如五下《摆的研究》一课,要让学生自 己提出“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问题并展开实验 研究,笔者为每组随机准备了一个支架、一个不同材料制成 的同体积的摆锤和一根不同长度的线。让学生先观察这些材 料,然后做一个摆,并让这个摆自由摆动15秒时间。当学生 发现每个摆的摆动次数不一样时,自然就联想到各组操作材 料的不同,于是就提出了“为什么有的摆要快有的摆要慢?” “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科学问题。这样,学生积极参 与并经历了由“现象研究”到“问题提出”的过程,使每个 学生不仅有深刻的体验,而且都被自然地卷入到问题情境中 去了。很快,学生就做出了“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重量有关、 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的快慢可能与摆幅大小有关。”的猜测,并积极地设计了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了 “摆的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和摆幅的大小 都没有关系。”的结论。可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高质量 的科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更自然地提出假说,形成科学合理 的探究方案,使实验目标更加明确,探究效率更高。

三、研讨交流拓展问题 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探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 对所探究的问题也就会有自己的思考了。这时,他们最渴望 的是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进行 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大胆讲出探究过程中的发现。

虽然,学生的认识可能还处在复合思维甚至混合思维的阶段, 可能会把许多不相关的事物当成因果关系,产生片面认识甚 至错误的想法,教师要把学生的这些发现当作科学探究中的 珍贵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矛盾挑起学生争论,让一些核心的 问题在学生的争辩中显露出来。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认真倾听 同学的意见,通过互相补充与启发,从繁杂的感性认识中, 抽取本质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自己 的思考。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在研讨时出现了这 样的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两个物体撞击产生的,有 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受 到了力的作用等。此时,教师不要立即评判,而要用一些启 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如:鼓槌敲打鼓面时,放在鼓面上的小泡沫会怎样?敲击音叉后立即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通过再次观察与讨论,就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声 音是否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在物体振动后马上用力 按住,声音是否会马上停止?”上来了。

新课程理念大力提倡教师在学习内容上要为学生的自 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 开拓他们的视野。所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开展后续研 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及探究策略,使更多的学生 品尝到质疑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好地促 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