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管理方案 > 【质疑文本另类解读之捷径】 因为捷径无法将文本

【质疑文本另类解读之捷径】 因为捷径无法将文本

来源:管理方案 时间:2019-10-18 07:55:34 点击:

质疑文本另类解读之捷径

质疑文本另类解读之捷径 “另类”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另外的一类, 指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的人或事物。文本的“另类解读” 指对传统的、大众的、权威的解读进行质疑和批判,并得出 一种新解读的文本解读法。另类解读不是对经典、传统的随 意解构,而是对文本中的人物、思想等深度透视后,有理有 据地对大众解读进行质疑和批判,其目的是解放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多元化、广角度的理解文本。

一、质疑文本的留白处 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 (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与册数)中,渔人“既出”, “处处志之”,可为何再“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呢? 传统的文本解读要么不能对这处留白做出合乎情理的解读, 要么“顾左右而言他”地指出桃源民风淳朴。备课时,笔者 反复研读文本,得出这样的结论——渔人“不复得路”与桃 花源中的人有关。

教学中,笔者抛出这个观点,让学生寻找证据。学生兴 趣高涨。一名学生率先分析,桃源中的人虽然纯朴,但并不 愚笨,渔人在桃源中做客数日,桃源人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定然能看出其人品,因而临行前反复叮嘱他,“不足为外人 道也”,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知道渔人会“为外人道”。另 一名学生进一步指出,既然桃源人知道渔人会“为外人道”, 那么,他们会做些什么?他们肯定会暗中跟出,把渔人的标 记消除。不少学生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渔人第二次来时, “寻向所志”,说明标记还在。那名学生想了想,高兴地叫 嚷:“不是‘消除’,是修改。因为桃源人把渔人的标记做 了修改,所以渔人走错了方向。” 学生的这段分析可谓精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课 前对文本留白进行了合理的质疑。这样的质疑激活了学生的 思维,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

二、质疑文本的新解读 当前,多元解读似乎成为热潮。在这个潮流下,有些解 读确实给经典文本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但是,误读、浅读、 曲解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如解读《背影》时,说“父亲的行 为违反交通规则”,解读《皇帝的新装》时,说“骗子是义 骗”,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面对文本的新解读时,要有足 够的定力,不趋众,不盲从,而是贴紧文本主体和主题,引 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如,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形象,近几 年出现了许多新的解读,有认为愚公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 有疑惑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而非要移山的,还有认为愚公破坏 了自然环境的,等等。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和生活体验来看, 这些想法不足为怪,但个别教师也以诸如此类的问题来启发、 诱导学生,就彰显出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的肤浅。

虽然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但是,这种“独特”应建立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价值取向 的基础之上,如果随意架空文本的样式和主题,一味求新逐 异,多元解读就有可能变成误读和曲解。这一点,尤其应该 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质疑文本的语言层 文本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语言 组合体。所谓“多层次结构”,包括了文本的表层和深层, 主要可分为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种。其中,语言层是 我们接触文本时首先感知的层面,它主要用语言符号来创造 形象,营造意境,表达内容,传达情感,是启发读者思维, 引领读者进入文本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体味文本深层意蕴的 根基和抓手;
同时,语言层形式本身(如文本言语的语音、字形、词义、句式、段落结构等)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 值。质疑文本的语言层,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行文,通 过咬文嚼字或置换推敲等方式探究、了解文段中重点句子或 词语的字面含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质 疑。

埃文斯之死:
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 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 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 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 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

奥茨之死:
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 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

……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 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 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 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 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威尔逊、鲍尔斯、斯科特之死:
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 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 悄悄地走来,……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 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文本中多处写了斯科特等人在暴风雪中的束手无策。他 们在刺骨的寒冷中一连几天畏缩不前,勇气渐渐被大自然的 巨大威力所销蚀;
他们身上有惊慌和胆怯,他们在无助中祈 求上帝保佑,最后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只有死路一条;
他 们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爬进睡袋,从容、坦然地等待死神降 临。

斯科特一行在暴风雪的考验下,在不可战胜的厄运面前, 展现的不是战风斗雪似的武士精神,更多的是英国人身上所 具有的美好品质。他们身上凝聚着人类美好的德行:威尔逊 博士在生死考验的边缘,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在个人生 命和科学之间抉择的时候,选择了科学,这种献身科学的精 神令人敬重。奥茨为了不拖累自己的战友,像英雄一样向死亡走去,这种勇于担当、自我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斯科特 接受了一项残酷的任务,那就是要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 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这一 点尤其能考验出他的道德水平。虽然心有不堪之痛,但是最 后他勇敢地接受了失败的现实,履行了神圣的使命。这种忠 诚和守信,正是英雄的气质。

他们的身体虽然被毁灭了,但是美好的品质却永远被人 们记住。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 以提炼出两个词语:有价值和毁灭。斯科特一行“毁灭”了, 他们的遭遇是悲剧性的,那么,他们的价值在哪里?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没有写斯 科特一行与恶劣的天气做拼死抗争,为什么茨威格评论他们 是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做搏斗呢?那些胆怯、无助、绝望、 祈祷神灵护佑的行动,这些在灾难面前的生物本能不是拼死 抗争,又怎么可以称得上最伟大的悲剧呢?依据鲁迅先生对 悲剧的定义,我们是否可以将茨威格对斯科特等人的评价做 一点修改呢?你觉得怎样评价更合适? 这样的质疑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 们在深入的阅读与讨论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斯科特等人的精神品质,更加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主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