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管理方案 > 叙事形式的精神承载《古船》与《百年孤独》的历史意识 小的形式承载了过重的内容

叙事形式的精神承载《古船》与《百年孤独》的历史意识 小的形式承载了过重的内容

来源:管理方案 时间:2019-10-10 07:54:10 点击:

叙事形式的精神承载《古船》与《百年孤独》的历史意识

叙事形式的精神承载《古船》与《百年孤独》的历史意识 张炜发表于198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古船》刚一问世, 便因其历史再现的独特形式以及与《百年孤独》的“形神兼 似”,引起评论界的热切关注。本文试图通过两部作品在叙 事形式尤其是时间塑形上的汇通式比较,分析它们在历史想 象与再现方式上的异同,进而为《古船》这一80年代经典文 本在“影响—接受”过程中所耦合的历史语境与意识形态话 语提供阐释的可能。

摘 要:
《古船》;
《百年孤独》;
叙事形式;
历史意识;
寻根 思潮 一、引言 1986年,张炜在《当代》杂志发表其首部长篇小说《古 船》,旋即引起创作界与评论界的热烈关注。当研究者们关 切作品所涉民族苦难史题材的广度与深度,更有论者聚焦于 小说叙述化的历史“怎么写”的议题,并进一步指出“它受 到《百年孤独》的精神、构思和叙述语言的影响”①这一文 本间的渊源回溯路径。

同样裹挟在“拉美文学热”中的张炜于1984—1986年创 作的《古船》,似乎从上述集体性“误读”惯性中有所抽离。

基于两部作品在品质上的诸般相似,论者早在80年代晚期就 它们在审美视角、主体结构、人物构造等方面的贯通作出形 式及内容上的比较②;
然而这一论题从90年代至今几乎彻底从学界视野中消隐。本文拟从两部作品在叙事时间塑形上的 共通入手,挖掘其背后与叙事形式相扭结的历史意识的异同, 进而为《古船》这一80年代大陆经典文本在“影响—接受” 路线中所耦合的历史语境与意识形态提供一种阐释的可能。

二、《百年孤独》的叙事时序及其历史意识 几乎每位受到《百年孤独》影响的中国作家都无法忘怀 作品首句带来的震惊体验: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 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 的马贡多是一个……③ 它与第十章语法结构类同的首句,构成了分别统摄前9 章与后11章的平行“循环”;
反复出现的“多年以后”句式 以及预叙、倒叙、补叙的灵活嫁接,更是在两大循环体系内 部嵌入了诸多小型循环。直线式故事时间与循环式叙事时间 并行不悖的模式,使整部《百年孤独》的时间流动呈现出并 列、交错、循环甚至停滞的态势。

这就是马贡多的孤独,也正是拉丁美洲的孤独。“用他 人的图表来表现我们的现实只会使我们越来越不为世人所 知,越来越不自由,越来越孤独。”⑤ 时至今日,一再坚 持自己是“现实主义”或“社会现实主义”作家的马尔克斯 仍被授予“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称号,这一误判本身是否 暗含了“东方”/“西方”、先进/落后这一“东方主义”话语作用下的拉美想象和猎奇式观赏?在马尔克斯提请瑞典 文学院关注到拉丁美洲这块大陆的现实之前,他的现实焦虑 早已在文学文本中镌下深深印迹——他正是要以文学介入 社会政治的激进姿态抵抗由西方主导且已被赋予自然合法 性的历史叙述,以引起曾经用殖民侵略带给拉美以持久苦难 的西方对这块大陆现实的严肃关切;
同时引导拉美人民通过 自我注视和自我反省,抵御在苦难大陆渐趋蔓延的马贡多式 的“失忆症”。

三、《古船》对《百年孤独》的“接受”:以叙事时序 及历史意识为核心 《百年孤独》在1980年代中期引爆的“拉美文学热”, 无疑为处于新一轮摸索阶段的大陆文学提供了新鲜的现实 资源和参考思路。不过,张炜的《古船》在这一“影响—接 受”语境中所处的位置似乎具有相对的特殊性——文本中 “现实”与“历史”混杂交融的时间建构,在根本上不同于 先锋小说的“纯形式”借鉴;
同受到拉美“爆炸文学”冲击 而倡导回归民族文化的“寻根”小说,也显出精神气质上的 区隔。

立足于洼狸镇城乡社会经济改革实践的“现在时”叙说 主线,《古船》全篇对“历史”的回忆转述依随人物的感觉、 意识和联想的流动而来往跳跃。当文本叙述由现实转入历史 时,尽管在大段回叙之前时常设置有提示性标记——如“记 得”、“那一年”等语词,省略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甚至具体年份——但大部分情况下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却被人 为地模糊甚至抹消,“历时态的事象被共时态地并置”,而 造成时间仿佛以“停滞、循环、散乱无序的形式”⑥出场的 直观感受。

叙事时间的边界消弭及前后错倒可进一步赋予象喻意 味——作为探视整个中国大陆四十年苦难史的物化象征空 间,洼狸镇承受着除线性流动的客观故事时间之外另样的 “象征时间”(或“心理时间”),呈现出“一个塌陷的黑 洞,吞噬了一切可以称作‘过程’的东西”⑦的样态。苦难 和死亡构成了古镇四十年来的全部历史,因而文本在不断由 “现实”回溯“历史”的努力中,所得到的结果都是此段历 史类同于前段历史的“无所进展”。

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起《百年孤独》中那个不断陷入循 环的家族与村镇。同马贡多一样,洼狸镇对历史或现实的反 映使我们不断积累着一种难与历史抗拒的无力感,而陷入历 史循环的体认中去。这其中显然包蕴着张炜在占据主流地位 的历史想象与历史再现方式上做出反拨和重塑的努力。在这 个层面上,我们再次看到两部作品跨越民族和文化界限在精 神上达到的契合。

四、《古船》历史意识的再评价:以《百年孤独》为参 照 以“逆向梳理历史”而非一味顺从进步论或进化论历史 观点的方式展开另一种历史可能性的创设,这一看似相近的历史意识却在各自的文本深层呈现出迥然相异的现实姿态 与内在指向。

如果把《百年孤独》标题中的“百年”视作马尔克斯处 理历史宏大叙事的野心和明确目标,那么“古船”这一并不 十分宏大的民族历史文化符号,则彰显了作品与“寻根”话 语暗中相合的丝缕联系。在反思官方意识形态既定的历史叙 述的同时,《古船》却又把历史的反思放置到80年代现代化 进程的“现时”叙述中,两种历史观的纠葛最终归整到为现 代化辩护的话语中去。被飓风刮走的马贡多与历经风雨后迎 来光明的洼狸镇,喻示的不仅是两个村镇结局命运的不同, 更反映了作品的历史意识与主流历史叙述之间的暧昧关系。

如前所述,《古船》并不能完全自洽地归入“寻根”小 说的行列,但它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返”式观照又与这 一思潮有着诸般相契。以现下立场重评的“寻根”,在一定 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构造并重新讲述‘根’”而非“找到丢 失之‘根’”的过程,“通过‘寻找’这一行为,一种进化 论式的过去(自在的历史)、现在(寻找并重铸)、未来(民 族腾飞)的线性时间想像被确立起来”。⑩ 如果顺沿这一 表述逻辑,张炜所作的历史“重溯”实际上也是一种“重塑”, 而且是以代表西方品性的“主流”线性时间作为导向——这 恰恰与前文分析的《古船》及《百年孤独》的历史重述方向 背道而驰。张炜此时对历史解构的不彻底性,或者也可解释 为他并不愿“重写”历史,而更愿意接受隋抱朴式的“修改”或“补充”历史的态度。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它同 样面临着寻根小说精神努力的根本悖论,即“历史主义动向 和整体启蒙主义文化语境之间的错位状态”11,并在两者的 强力压迫下做出了叙事姿态的妥协。

历史解构及重建的努力最终在这里分道扬镳。受到儒家 入世精神与保守性情熏染、曾系统接受唯物主义史学教育并 对之表现深刻认同的张炜,在面对1985年前后中国社会现实 及文化思潮的紧张与断裂时,表现出80年代青年一代惯有的 犹疑。恰好酝酿于这一变革期的《古船》,理所当然地成为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启蒙与反启蒙价值选择冲突的精神角 力场,而隐喻了时代的集体性认同与缄默。

五、结语 在卢卡奇的早期理论中,小说被视作“心灵”或历史本 体得以显现的形式,“艺术形式从属于一种历史哲学的辩证 法”12。这构成了我们以叙事形式尤其是时间构形为切口探 究文本背后历史意识的立论原点。

张炜既不是80年代文学的中坚亦非主要的精神领袖,但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却足以成为那个时代批判力量 的映像。当历史的回溯及反思在“文革”结束、“新时期” 伊始的社会变革时段业已成为文学创作的普遍性题材,这部 作品在叙事形式上的大胆突破——1980年代前中期大陆小 说仍以直线式叙述为主,少量参与形式试验的小说也多以短 篇的样式出现——显然就更具时代的历史症候。参引文献 [1] 张炜. 古船[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 [哥]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M]. 黄锦炎, 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 林一安. 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M]. 昆明:云南 人民出版社,1993. [4] 贺桂梅. “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 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滕威. “边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学汉译与中国 当代文学(1949—1999)[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 [匈]卢卡奇. 卢卡奇早期文选[M]. 张亮,吴勇立, 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德]汉娜·阿伦特. 启迪:本雅明文选[M]. 张旭 东,王斑,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8] 户晓辉. 论《百年孤独》的时间意识[J]. 新疆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80 - 82. [9] 雷达. 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论《古船》[J]. 当代,1987,(5):232 - 239. [10] 吴方. “历史理解”的悲剧性主题——《古船》 管窥[J]. 当代作家评论,1988,(1):18 - 24. [11] 崔宜明,梅向东. 《古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 值[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43 - 49. [12] 汪晖. 《古船》的两种历史观[J]. 当代,1988, (4):203. [13] 张清华. 历史神话的悖论和话语革命的开端—— 重评寻根文学思潮[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6):44 - 49. ① 雷达:《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论<古船>》, 载《当代》1987年第5期,第235页。

② 代表性论文是,佘明:《<古船>与<百年孤独>比较 论》,载《怀化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提及这一影响关 系的论文有,鲁枢元:《从深渊到峰巅——关于<古船>的评 论》,载《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2期。

③ [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④ 户晓辉:《论<百年孤独>的时间意识》,载《新疆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第80页。

⑤ 林一安编:《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6页。

⑥ 吴方:《“历史理解”的悲剧主题——<古船>管窥》, 载《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1期,第21页。

⑦ 崔宜明、梅向东:《<古船>的文化意涵和审美价值》, 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第46页。

⑧ 汪晖:《<古船>的两种历史观》,载《当代》1988年第4期,第203页。

⑨ [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 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第269页。

⑩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 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0 - 191 页。

11 张清华:《历史神话的悖论和话语革命的开端—— 重评寻根文学思潮》,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6期,第89页。

12 [匈]卢卡奇:《卢卡奇早期文选》,张亮、吴勇立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 - 15页。

13 滕威:《“边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学汉译与中 国当代文学(1949—199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46页。事实上,具有“诺贝尔情结”中国大陆作家群 对受到西方“主流”认可的拉美(翻译)文学的追捧,在某 种意义上也可视作一种“翻译‘西方’”的后殖民现象。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