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
素质教育;
途径 一、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相关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在审时度势后,针对目前国 内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所提出来的战略决策。旨在调动 一切力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 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 远大计。”[1]生态文明教育,由于教育群体的不同,又可 将其内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对 全社会的人民进行生态文明相关方面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生 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专门针对在校学生所进 行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着重强调了‘素质’一词,从一 定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教育是研究生态文明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全方 位目标的实现。”[2]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是高校德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是在生态文明建 设的方针指导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形 式。主要包括增进大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 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拓宽大学生生态文明视 野等方面,涉及到环境、伦理、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众多 方面的内容。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意义 1、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人才则是教育衍 生出来的结果。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 才储备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发展的后备军,而生 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也是服务于人民。由此可见,推动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可以 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科学文化的基础。高水平的、持续 的生态科学文化教育,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符合生态文明 建设的人才,以高校为起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永续力量。
2、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则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 重要的一环,这一环不可或缺而又无法替代。高校生态文明 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 育可以从生态环境规律、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认知,生态道 德意识的养成和生态行为习惯的确立几个方面来增加高校 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为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文明体系提供 实践素材,进而间接为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可行性参 考。
3、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能够顺应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全 方位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开 展的如火如荼,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也有其重要性 和紧迫性。其中,“重要性”是指生态文明素质作为大学生 个人文明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世界观、 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为自身的文明 素质注入新的活力;
“紧迫性”是根据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发 展历程而言的,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能够让自己紧跟 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存在滞后性,甚至影响自身日后的 发展。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状 1、高校生态文明课程普及度低 尽管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生态文明教育愈来愈受到重 视,部分高校也开设了生态文明的相关课程,但是仍然存在 着一些问题。纵观目前全国各高校生态课程的开展情况,除 了一部分农林高校重点加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其他一些院校,除了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则很少开设专门的 生态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由此可见,在高校开设生态课程, 亟需打破专业、非专业的限制枷锁,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生 态科学知识教育,扩大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受众范围。
2、教师生态文明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部分高校内负责生态课程讲授的老师大多不是专 业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有的是环境专业的,有的是地理专 业的,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教师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低, 进而导致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收效甚微。目前,我 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主要有“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几门课中都能挖掘出不 少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与自然 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的生态 环境现状以及目前颁布的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条 例等。与之相对应的,生态课程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大多 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模块教学中拓展延伸所获得的, 但仅是停留在内容表面的浅显知识层次上,未能提高自身的 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也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从最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
3、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参差不齐文明素质是一个养成教育,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进而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生活方式 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文明素质高低因人而异,生态文明 素质自然也不能例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在学校教育、 家庭熏陶甚至是自身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下,具有不同的 个体表征。比如有的大学生积极拥护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自 身行为上却不能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存在理论与行为 相背离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对他人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予 以指责,但自己浪费水源、乱扔垃圾时却不以为然,存在于 人于己,认知有失偏颇的状况;还比如有的学生能够对现阶 段我国的基本环境现状有个基础性了解,但是对一些具体的 生态科学知识则一知半解等情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途径 1、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生态课程体系改革,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 全面普及生态文化课程,无论是环境等相关专业还是其他非 专业。不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公共课上注入生态文明 教育的知识,还要开设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目 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基础知识,并根据自身兴趣选 择一些延伸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生态知识储备量。
此外,高校生态课程建设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媒体等平台, 发挥其便捷性、及时性、分享性等特点,省时、省力的开辟 “第二课堂”,利用高校论坛、在线课程、电子图库等方式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兴趣,进而在寓教 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2、师资力量培养 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师生态文明素质考核。这是一种较 为强制性的规范制度,旨在提高专职于生态文明教育这一课 程的教师能够提高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完 善自身理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切实在教书育人 的过程中传授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而 不是敷衍应付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生态文 明素质教育进修、培训。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师群体 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个具体表现,旨在提高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任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建立一支强有力 的专业队伍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效果。
3、教学模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 这种“独白”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过作 用,但是却愈来愈显现弊端。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理论灌输导 致学生充耳不闻,致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教 学困境,应该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良性沟通, 进而使得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获 益,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4、个人行为养成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其中,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高低决定了生态文明 行为的好坏。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是否 得当中反映出他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换言之,在大学 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其生态文明行为和 习惯的养成。总之,要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并用来规范和约 束自身行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不浪费 水电、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涂抹乱画、不使用一次性 物品、不用塑料袋等,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约束自 身的行为。此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如看到他人有上 述违背生态文明的行为也应该积极制止,并利用课堂上所学 的科学知识陈述利害。
五、结语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要 求和自身要求的新时期的教育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任重而道 远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各方的努力,诸如国家的扶持、社会 的宣传、高校的重视、教师的教导和自身的认知等,未此要 统筹一切力量,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生态 文明素质教育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J]2012.12.8 [2]路琳,付明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15-16[3]黄娟,贺青春,黄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 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77-81 [4]杨冬梅.从“独白”到“对话”――高校生态文明教 育的变革[J]环境保护,2011(16)38-4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