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典礼 > 学校的德育教育 [不道德学校生活及德育教育措施]

学校的德育教育 [不道德学校生活及德育教育措施]

来源:典礼 时间:2019-11-03 07:58:32 点击:

不道德学校生活及德育教育措施

不道德学校生活及德育教育措施 不道德学校生活及德育教育措施范文 人的品德的发展是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建构的过程,个体 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影响也是 不言而喻的,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构成了学校德育的隐形课 程,比起显性的德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隐蔽而 又深远的影响。学校生活是一种制度生活,也就是在制度的 统辖之下的生活,它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德性能够对学生品德 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活是有德性的,那么 其对于学生所起到的主要是积极的、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如 果学校生活本身就缺乏德性,那只能将学校德育原本就有限 的功能挤压到更小的程度。不幸的是,当前的学校生活本身 存在着一系列的德性问题,这限制了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 对学校德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是制度性极强的生活。自“制度化”教育产 生以来,“学校是一种制度性存在”。[1]学校制度指的是 为了指导和约束学校的行为和学校有关的组织、机构、人员 等的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规章等成文的正式规则体系。

[2]学校制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颁布, 学校必须执行的国家政策和法规;
另一类是学校自行制定的 有关规章,这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组织内部公约之类的文件。

学生的学校生活大部分都处于制度的制约之下,在作息方面 有生活管理制度、课表安排制度,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有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在学习方面有考勤制度、考试制度。

制度具有自己的德性,我们可以对制度本身进行道德上的评 价,也就是可以对学校制度的合道德性以及合道德性的程度 进行道德评判。由于学校制度所具有的规范性、强制性以及 超越情境性的特点,有德性的或合德性的学校制度,能够通 过营造道德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其蕴含的 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可使人在德性道路的追寻中去体验、感 受德性之美,认识它对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进而在 主动选择中追求德性的完美。但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如果 学校的制度不符合德性的话,它必将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 消极的影响。当前的学校制度在制定过程和内容上都存在着 不道德的因素。

一、从学校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学校制度制定的程序 不民主 学校制度关涉各方利益,出于民主原则,学校制度应体 现学校整体意志而不是某些个人意愿,应关照每一个学校成 员,平等地关怀学校成员的应有权利。因此学校制度的制定 应该是学校成员民主参与选择和确认的过程,而不是相关管 理人员权利博弈的结果。学校制度的起草人应对学校成员讲 清相关制度制定的目的和意义,对有关条款进行解释说明, 并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大家充分讨论,要切实考虑制度的可接 受性。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德育制度的确立,更应 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得到学生的支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权利与资格。学校制度要真正起 到对学校成员的道德教化作用,就应该得到学校成员的理解 与同意。这也是学校制度得以确立存在的基础。但是,在当 今科层制的主导下,学校制度的制定更多的是出自学校领导 层的单向操作,很多时候,学校制定制度时并不会征求学生 和一般教师的意见,制度的目标和内容反映的是管理者的需 要,是成人角度的制度,这就很可能会忽视教师教育的需要 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和一般教师只有服从制度的义务, 而没有制定制度的权力,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成了具有强制 性、单方性的教育条文。这样的制度制定过程中体现出的是 专制主义、成人主义,是一种制度性的不公正。学校制度德 性的不公正,不符合民主、公平的道德价值要求,不利于学 生的道德成长。

二、从制度内容上看,学校的制度有着功利化和去道德 化倾向 学校制度的功利化倾向,主要指在升学压力之下,学校 制度重视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忽视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以 及在此前提下,追求制度的即时、显性功效,轻视制度的长 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取向。学校教育具有实现社会分层的 功能,在我国,这种功能的发挥主要靠的是“开门又关门”, [3]通过“开门”,学校为所有人提供通向上层社会的机会 与可能,又通过“关门”,将大部分人挡在上层社会之外, 而“关门”的最主要措施便是学校教育的分层,将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因此,如何实现从低等向更高等级 的上升便成为向上流通的关键,这也就使得学校的升学率成 为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最重要指标。伴随着高升学率而来的 是名校、名师的称号以及显性或隐形的高收入,这就注定学 校必然通过种种方式来实现理想中的高升学率,而规章制度, 则成为其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比如,非常普遍的或明或暗 的快慢分班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为了升学率而集中优质资 源对一部分“有前途”、“有希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而对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进行“战略性放弃”的不道德制度。

学校制度的功利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重视制度的及时效果、 显性效果,忽视制度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 用。比如,大部分制度的重点都在与学生所应该遵守的规范 以及应尽的义务,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控制,缺少对权利的思 考与设计,重视的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轻视积极 健康行为的养成。这样的制度往往给人一种强制与压抑感, 无法唤起人的道德自觉,不利于品德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 学校制度的功利化倾向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学校制度的去 道德化倾向。学校制度的去道德化倾向是指学校制度的运行 越来越不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已经不再成为一个考量的尺度。

[4]这种在道德上不置可否的倾向,使得制度中的很多内容 违背道德的要求,也容易使处身其中的人逐渐适应这种不道 德而逐渐丧失道德上的敏感性。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对个体 道德发展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可能从积极的正面作用转化为消极的发面作用。

三、制度也不可能延伸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学生而言,总有一部分的生活内容是可以脱离于制 度之外的,但是这种看似脱离于制度的非制度生活也难免受 到制度中不道德因素的影响。比如,师生交往中教师的日常 用语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非制度生活,但这种非制度生活 却容易沾染上制度生活中的不道德因子,继而散发出不道德 的气息。一些教师对部分所谓的“差生”态度十分恶劣,经 常以“笨蛋”、“傻瓜”之类的称呼叱骂学生,甚至将其作 为自己的口头禅。这种语言上的“倭化”,[5]实际上是教 师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在功利化的学校制度之下,将部 分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其自身的内部原因以逃脱自 己的责任和心理负担所采用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这种语 言上的“倭化”表面上看是由于教师的素质原因(当然,这 确实也是原因之一)。但追根溯源,这跟学校在升学压力之 下所制定的功利性的制度没有关系吗?当教师的职称、奖金 与升学率直接挂钩的时候,这些所谓的“差生”就成了挡在 他们财路面前的障碍的时候,他能不激动以至于生气吗?所 以,不道德的制度不仅影响着制度生活,同样能将影响扩散 到非制度生活领域,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继续产生消极的负面 影响。学校生活所存在的德性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在很多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看来,这些甚至都不能算得上 是问题,而这也正是该问题的复杂性之所在。只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加以避免,从而保证学校 生活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形成德育合力,最 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