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教育;
国际化;
高校;
合作办学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也变 得越来越深入。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大力推进改革,扩大 招生规模,使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1% 左右上升到近几年的25%左右,切实迈入了大众化阶段。经 济全球化的外部条件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部动因使得高 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学生、市场、社会的一致要求,这就促使 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中外合作 办学项目,使得本土学生能以较少的经济代价,较为便捷的 途径接触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 途径。然而,在高校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依据实际 情况选择办学模式已成为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及利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 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
中外合作办学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可以颁发高等教育文凭合作办学项目到2005年底已达到97 个 ,到2008年底,全国24所高校共设立海外分校或举办境 外办学项目达到42个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下几类中外合作 办学模式:
1. 引进型与非引进型 按照办学主体区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分为引进型 及非引进型。引进型指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直接引进 国外高校师资及课程。可以选择中方高校某一专业,按中外 课程比例与国外高校课程与师资进行整合,请国外合作方的 教师承担一定比例的主干课程教学。非引进型则指的是在中 外合作办学中,中方并不直接引进外方的师资及课程,在学 生完成国内2至3年的学习后,赴国外直接修习高年级课程, 单纯地完成3+1,2+2,3+2等项目学习。
这两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各有利弊。引进型的合作模式 经济代价较小,主要是在本土进行教学活动,受益范围广。
学生在国内即可接触到国外优质的师资与教学理念。但是因 为缺乏大环境的锻炼,学生在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视野开 拓、专业实习方面会受到限制,不能真正接触到海外学习的 氛围。外籍教师也可能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刻意使教学 方式适应本土教学大纲而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经验。非引进型模式使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在国外真正掌握外方的 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但是,学生需要缴纳合作方的学费, 因此经济代价较高。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在赴国外学习后, 中方也较难控制课程开展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短期培养与长期培养 按照学制长短区分,中外合作办学可分为短期培养与 长期培养。短期培养是指中方与外方约定,派出一定数量学 生赴国外进行一学期或是一年的学习,之后回国,把国外修 习的学分带回,经过认定,转换成国内学分,此类学生相当 于进修生的身份。长期培养是指中国学生赴国外进行二至三 年的高年级学习,学成后直接获得国外学位证书,此类学生 相当于转学生的身份。
对于短期模式而言,其优势在于学生不用承担过重的 经济负担。但是该模式并不引进教学资源,中国学生也无法 获得国外文凭,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作办学。长期模式 有利于学生充分融入国外教学环境,适应海外文化,在语言、 专业及能力上都能有较大的提升。但是中方难以跟进学生的 学习,在外学习一旦发生问题,中方难以介入。
直接招生能确保生源数,形成独立的教学培养大纲,学 分认定操作性强,并在合作专业及班级中形成共同的学习氛 围。但是直接招生的劣势也很明显,有时为了确保生源数, 可能会降低录取标准。有些学生入学后才发觉自身并不具备 赴海外进行高年级学习的条件,在学籍管理中较为被动。间接招生不受招生人数限制,既可独立编班,也可不编班。由 于在入学后进行选拔,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习动力和 能力较强,一般只需补上语言及少数专业课程,即可达到外 方入学要求。但是由于人数较少,外方基本不会独立为中方 学生开课,中方的独立性相对较弱,在学分认定、课程设置 上难以对外方形成影响,一旦生源数降至一定水平,项目的 可持续发展性将大打折扣。
二、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的对策 1. 招生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招生是项目稳定发展的首要 环节,需要办学主体慎重对待。在招生宣传和审核生源上齐 头并进。既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更要切实关注学生的 综合素质,避免因为一味追求数量而导致生源资格不达标, 而使得项目内涵遭到损害的结果。
2. 合作对象选择 在高校国际化发展中,需要力图避免为了扩大规模而 急于上项目,忽视合作办学机构声誉及教学水平的现象,也 需要避免单纯追求与顶尖高校合作,而盲目迎合对方,忽视 自身教学优势的情况。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寻求的层次高于自 身但并不是高不可及的教学伙伴,且双方在某一专业或学科 都有意愿进行合作,能否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在公益、平等 的基础上建立项目。
3.学分认定学分认定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关键环节,无论何种 类型的合作模式都涉及课程与学分认定。在项目建立之初, 双方就需要认定各自须负责的课程与学分板块。在项目执行 中,双方必须按照事先规定的学分数量及课程内容开展教学。
一旦出现教学培养大纲变动的问题,双方需要及时认定新的 课程内容,以杜绝出现学生因学分得不到认定而产生的延迟 毕业、学制延长等现象。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 寻求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越来越广。在打造合作办学项目的 过程中,我们不仅应着眼于眼前利益,更要解决实际存在的 问题,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未雨绸缪,使得中外合作办学 项目最终成为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有效途 径。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