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典礼 > [论当下指导阅读学习的策略性失误]

[论当下指导阅读学习的策略性失误]

来源:典礼 时间:2019-10-11 08:03:14 点击:

论当下指导阅读学习的策略性失误

论当下指导阅读学习的策略性失误 现代语文教学尤其强调阅读教学,但是,从叶圣陶批 判旧式国文阅读教学至今,我们的教学方式似乎依然不能承 担其本应承担的使命,何哉?本文立足于学生,着眼于当下 阅读教学中的策略问题进行思考。文中的指导者不仅仅指语 文教师,还指所有对青少年阅读成长有帮助的教育者。

一、对阅读初感的不尊重 为什么把对阅读初感的尊重问题作为策略问题来看 待?因为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研究各种方法的先导 问题。当下的阅读教学在普遍范围内依然是“怎么教就怎么 读”,学生还是按着标准化的阅读指导进行一次又一次“身 不由己”的阅读活动。大部分教师对阅读课的评价标准还是 停留在教师的讲解声情并茂与否、学生参与积极与否上,虽 然教师也知道教学的价值是通过学生体现的,但阅读又不像 其他知识那样,是外显化的。没有预读而产生感受,讨论就 是空泛的。同样,如果教师上课时抛开学生所有的阅读初感, 那么教师就只是在向学生灌输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教材上的 既成结论,讨论依然是空泛的。

在阅读初期,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地提供阅读感受,往往 显得斧凿痕迹明显,并且带着破坏阅读初感的力量。教师有 意地“无为”也许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理解的动力。李 镇西老师在一次开课的时候对学生说:“对一篇课文,怎样 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
第二,读出问题。”李镇西认为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于不疑处 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钱梦龙这样评价李镇西的课:“镇 西的课,似乎很容易学,你看他每教一篇课文,无非是这样 几大步:1.学习字词;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3.学生质疑、 讨论、解疑;
4.教师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尊重学 生的阅读初感,在此基础上的提问、讨论等才能真正称得上 是有效的引导。

二、对教材功能的认识偏误 教材之于教师,犹如工具之于巧匠。但是,当下教师对 教材功能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考试的影响。当前阅读 教学的重点还是停留在课内的教材上,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面 面俱到,学生、教师都不堪重负。固然有大胆突破桎梏者, 但多数都失败了,看似不断地研讨、变革,多数却还是停滞 在原处。而“一个人很可能以优秀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 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 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范例。”把教材真正地落实 为培养阅读能力的工具,而不是更侧重于做考试的素材,那 么教材就不会变得那么不堪重负。平日每篇课文确定一个或 几个(不宜多)侧重点,考试时在阅读理解的部分选择课外 读物的内容,将学生在教材中得到的能力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这样也许就能化解教师、学生死抠书本的尴尬处境了。长久 以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越多地面对教材,学习越感到困难,而事实上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们就越需要多阅 读。但是时间未必能换取能力,教师注重因着学生内在的阅 读顺序相机教授,社会考试模式的进一步人本化,也许可以 以一种最切实的方式得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三、对学习背景的忽略 学习背景在这里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环境。阅读水平 的提升效率跟学习背景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到了初中阶段,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平时花在课堂学习内容上的时间并 不多,但是他们几乎每次都能对作品产生比较到位的解读。

但同时阅读起来感到困难、苦于课内阅读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这个情形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仅仅来自课内教学。苏霍 姆林斯基认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 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那么这种流利地、有理解地阅 读的能力来自哪里呢?如果不是在课堂里,那么又是谁教的 呢? 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 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的学习愿望就 很难形成,于是导致这样一种被动学习状况的出现:无论什 么内容,学生似乎必须由教师讲解了才会去关注,而对没有 讲解过的内容就自认为无能为力而高呼着“教师没讲过”, 对其不理不睬。同时,读书似乎又只是读课内的书。叶圣陶 认为,作为课内读物的教科书和讲义是在学习之前起到提示 纲要的作用和在学习之后留着备忘的,单凭此来学习是不济事的。他觉得课外读物不受什么限制,叙说详尽,举例丰富, 看过以后对课内学习的内容就有了更加深广的印证。

除了阅读书籍以外,学习的另一个背景就是生活。但是 当下几乎禁绝一切“危险动作”的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又 何以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生活实践的空间呢?苏霍姆 林斯基说:“在语言文学课上,我们发展学生[dYlW.NeT专 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的观察力 和正确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时候,到思想和词的源泉那里 去旅行,已经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了。”这句话中 的“思想和词的源泉”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中出现了很多 次,这源泉指的就是大自然。他以天地为课堂,让学生从自 然界中主动地获得“思想和词的源泉”,以至于学生发出“活 着真好啊……”这样由衷的感慨。他还把学生领到生活里的 劳动场景中,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思想和语言。学生在他的 引领下,即便是天资最缺乏的孩子,也会不断地超越自己。

吕叔湘先生作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 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学生本身具有发掘探讨的能力,教 师、学校、社会就应该着力于培养、启发这样的能力。

参考文献:
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9. 李镇西.听李镇西教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