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会网络;
演化;
渐进式演化;
探索式演化 1 引言 社会网络的概念起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 最早出现在英国人类学家布朗(1940)的著作《论社会结构》 中。后来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社会网络的定义范围逐渐被 拓宽,由主体内部扩展到主体外部,应用对象从个人演变为 组织。企业网络从社会网络中演化出来,指企业与客户、供 应商、合作伙伴、竞争者、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 服务机构等交往对象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Granovetter,1994)。
Bian(1994)认为,整个社会陷 入社会关系网络中,这些网络以各种关系为基础[1]。企业 的关系网络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资源,是企业生存和成长的重 要手段(Gulati, 1998)。因此,社会网络对于企业而言成 为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源。但是,企业的社会网络并非自然生 成,弄清它的演化途径和影响因素对于企业更好地创建自己 的网络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社会网络的演化模型 企业成长经历着一个动态过程,其网络结构受自身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演化。Chu(1996)认为, 在企业发展不同的阶段网络呈现不同的特性[2]。在此,将 企业社会网络的变化根据演化影响因素分为企业发展—网 络演化模型(Lechner & Dowling,2003)与环境变化—网络 演化模型(Koka et al.,2006);
根据演化方式分为渐进式演 化(Ahuja,2000)和探索式演化(Lori & Giovanna,2008)。
见表1所示:
表1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类型 分类方法 演化类型 按影响因素 企业发展-网络演化 环境变化-网络演化 按演化方式 渐进式演化 探索式演化 2.1 企业发展—网络演化模型 网络与企业发展存在共同进化的关系(Koza et al., 1998)。Butler和Hansen (1991)提出了网络演化的阶段模型 [3]。他们认为,创业的最初阶段为创业孕育期,而与之相 对应的社会网络即初级社会网络;
创业的第二个阶段为企业 初创期,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网络即业务聚焦的社会网络;
创 业的第三个阶段是业务拓展期,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网络即战略性社会网络。在创业孕育期,创业者从社会网络中识别机 会和吸收资源并建立企业,企业网络更多表现为企业家的私 人网络,以其亲人、朋友为主(Bhide,1999)。在第二个阶 段,企业建立起的各种规范使私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惯例和程 序逐渐变成组织间的连接,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 社会网络关系越来越被工具化,成功的企业家特别擅长同那 些对企业成功有重要影响的人建立和发展关系(Freeman, 1996)。在第三个阶段,企业需要新的和更多的资源支撑, 创业者会以现有的社会关系为基础,通过广泛建立业务联系 不断扩大业务网络,最终建立起一个战略性的社会网络。
2.2 环境变化—网络演化模型 Koka等(2006)认为,由于环境中许多因素都可能影 响网络的演化,所以仅从企业本身来考查网络演化并不能完 整地解释网络演进的规律[4]。Koka等从不确定性 (uncertainty)和包容性(munificence)两个方面考查环境 的变化,不确定性是指环境呈现随机变化无规律可循,包容 性指环境对资源的可容纳性也即资源的可利用性,并提出了 企业为了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产生网络收缩、网络动荡、网络 强化和网络扩张等四种网络演化模式。在每种模式下,网络 连接的新建和解除、组合规模、组合范围都表现出不同的特 征。研究者们认为Koka等(2006)的模型关注环境对网络演 化的影响,因此将该模型称为环境变化—网络演化模型。
第一种模式为网络收缩。当外部环境变得不确定性和包容性都下降时,企业可用于增加网络活动的资源随之减少, 这限制了企业增加网络活动的机会。在此情况下,企业很难 去寻找新的伙伴而创造新连接。此时,包容性下降如环境对 产品供给容量的减少给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这将促使企业 加强同现有伙伴的关系,有计划地控制产量,开发新产品。
同时,企业为了巩固现有关系和应对竞争需要释放一些资源, 这将引起企业某些现有连接的解散。在这种模式下,社会网 络中新连接数量减少,网络活动限制在现有的伙伴中,并且 伴随大量联盟的解除,连接组合中的规模和范围缩小。
第二种模式为网络动荡,对应的外部环境为不确定性上 升、包容性降低。不确定性的上升增加了环境的预测难度和 异质性, 并降低了资源的有效性。尽管不确定性上升增加 了与新伙伴新建连接的机会和需求,但包容性降低使这种行 为将受到对于形成这些连接所需资源减少的限制。在这种情 况下,企业的新连接仅局限于现有伙伴,因为开发新伙伴比 维持旧关系需要更多的资源。另外,资源的减少暗示企业在 新环境下不能维持所有的选择。包容性下降既有可能抑制企 业内部资源的利用,同时又阻碍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网络 动荡表示网络结构的松动,将导致不同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 发生变化(Madhavan et al.,1998),这种环境给一些企业提 供改善网络位置的机会,最终表现为连接的新增数量和连接 的解除数量都增加,组合规模发生微弱变化,组合范围扩 大。第三种模式为网络强化,对应的外部环境表现为不确定 性降低、包容性上升。不确定性降低意味着环境的可预测性 提高、竞争基础相对完善。稳定的环境使企业缺少创新动力 去打破竞争平衡,资源有效性的提高给企业提供机会向网络 成员展示自己。环境包容性上升吸引许多新的潜在进入者, 现有企业为了阻止新进入者不得不通过与现有伙伴或网络 中的成员联盟以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在这种环境下,巩固现 有的网络连接比开发新连接好。企业将选择重复联盟而不是 完全新的伙伴,伙伴之间的信任随着时间也建立起来。在该 模式下,连接新增数量增加,连接解除数量减少,组合规模 扩大,组合范围缩小。
第四种模式为网络扩张,对应的外部环境表现为不确定 性上升、包容性上升。不确定性上升降低了资源的有效性, 降低了模仿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并提高了 企业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增加了与新伙伴新建连接的机会和 需求。包容性上升又增加了新进入者数量。各种力量的交汇 导致大量新连接的产生,这些新连接大部分产生于新伙伴之 间。同时,企业将更加强化现有连接:这是因为信息流和社 会规范的实施使得嵌入在稠密网络的连接有可能变得更加 坚固(Koka & Prescott,2002)。现有连接的强化是对不确定 性的应对方法之一,Uzzi (1997)认为,强连接通过精细的 信息传递和共同解决问题安排降低时间成本和复杂的适应 性[5]。在该模式下,连接新增数量增加,连接解除数量减少,组合规模扩大,组合范围扩大。
2.3 渐进式演化 渐进是对各种持续性与积累性变化的统称,它是一种简 单地以复制以往的行为为主。焦点企业在先前网络活动经验 的指导下,通过维持或删除现有的直接连接、或将现有的间 接连接发展成直接连接从而收缩或扩大社会网络,这种方式 被认为是社会网络的渐进式演变。在渐进式演化路径中,网 络中的粘连性和企业的声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粘连性表现 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先前的直接连接为焦点企业提供学 习技能的可靠途径,间接连接为焦点企业提供潜在伙伴的信 息,从而提高关系维持和建立的可能性;
企业声望提高了获 得伙伴认可的可能性,通过口碑效应,企业的名声易在网络 中传播,从而吸引网络伙伴成员的青睐。先前的网络结构提 供了一种社会暗示,帮助焦点企业减少搜寻成本和机会主义 的发生(Gulati & Singh,1998)。渐进式演化认为以往的合 作经历能使焦点企业了解伙伴的能力和信誉,但限制了企业 了解其他组织的信息,不利于焦点企业获得更多异质性的伙 伴。
2.4 探索式演化 探索是通过不断搜寻和研究以发现新的东西。探索式演 化是指焦点企业突破现有网络结构局限,通过对网络以外的 组织进行搜寻、关注、分析、建立关系而改变自身的网络结 构,比如构建结构洞,发展新的网络伙伴等。因为拥有结构洞能为焦点企业带来丰富的中介收入,比如不同的信息流 (Hargadon & Sutton,1997),所以企业非常重视开发非本 地的陌生伙伴。另外,对技术知识的系统探寻能促使企业战 胜网络活动的路径依赖。探索式演化克服了网络演变的路径 依赖,这种模式通过对伙伴的搜寻和构建促使焦点企业的网 络重组,为焦点企业在社会网络中重新定位。无论是通过远 处搜索还是结交行业的新进者,这些新关系的加入促使资源 的重新组合,从而重新定义了网络中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模 式,为焦点企业的网络改造提供新的动力。因此,探索式演 化是通过转变网络的复制形式来改革现存的网络结构。探索 式演化意味着新伙伴的加入,这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思想和方 法,但同时增加了企业的搜寻和评估成本。
3 结束语 企业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和动荡,不断变化的政策和 技术要求企业不断打破现在的关系、建立新的关系。尽管有 些企业网络组织比较稳定,很少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典型 的网络组织是受外界力量和内在力量影响而动态发展的 (Madhavan,1998)。因此,企业成功地开发与管理与其他组 织间各种关系也被视为一种核心能力, 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的重要源泉。本文探讨了企业网络的演化,根据以往文献的 研究,将其分为四种模型,分别探讨了演化特点和方式,为 企业更好地开发和优化网络关系提供理论参考。参考文献:
[1] Bian Y. .Guan xi and the allocation of jobs in urban China[J].The China Quarterly,1994(140). [2] Chu Z.Y.. Fundamentals of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ed and Amended by Nigel Wiseman and Andrew Ells[M]. Pradigm Publications, 1996. [3]Butler J. E. ,Hansen G. S.. Network evolution,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1991(3). [4]Koka B.,Madhavan R.,Prescott J.. The evolution of interfirm networks: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patterns of network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3). [5]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4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