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是指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快、更新、更简单,具有明显的时代 特征。“微时代”的传播媒介以微博为主要平台,尤其是3G、4G智能手机的普及, 更加促进了微博平台的构建和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无时无处不在强调一个 “微”字。在信息领域,“微”有以下三个含义:
1.信息传播的主体变“小”。传统的信息发布主要是各大主流媒体通过 报纸、广播和电视发布信息,每个个体只能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微时代”的出现, 将信息传播的主体变得“小”而“多”,每个个体都能进行信息传播,“微”并不是指 能力的弱小,而是形容一股小而多的力量。
2.传播的信息量变“小”。信息量变小并不是指传播的时政新闻的信息 量变得不完整,而是指繁琐的时政新闻的篇幅减小,浓缩后展示给公众,让公众 更好地了解重要的信息,真正做到信息一目了然。
3.互动性增强。有的社会学家说,可以把“微”字理解成“喂”,用来形 容“微时代”下时政新闻的互动性强。传统的时政新闻传播模式阻碍了人们信息的 沟通和共享,人们只能与周围的人交流,现在人们通过微博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和态度,并将自己的思想与世界各国的人进行交流,打破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 真正做到互通有无。
二、“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特性(一)信息来源广、互动性强 “微时代”的特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能传播信息,在以往传统的传播 模式中,公众只能作为信息的接受体,不能进行选择更不能发布消息,“微时代” 的到来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够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有可能一秒钟前还是信息的接 受体,下一秒就成了信息的发布者。
有研究人员调查了国内微博用户的各类群体所占的比例,其中上班族 占30%,学生族为21%,20-35岁的青年用户将近70%,这些群体中又有61%以上 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个研究还选择了部分微博用户调查他们获得日常时 政新闻的途径,87%的微博用户表示,日常会通过使用微博来获得近期的热点新 闻和突发事件等,其中35%的人相信网络信息真实性强。这个结果说明,“微时 代”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微博成为认为了解时政新闻的主要途径。每年政府召 开重要会议,微博数目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破百万,其中大多数为公职人员,政府 微博已经成为发布重要决策的重要方式。
(二)碎片化信息 不像《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等新闻客户端,微博能将最新的、大 篇幅的时政新闻言简意赅地发布在公众平台上,让群众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政府都 做了哪些事情,最近又有什么社会热点。很多手机新闻客户端都将政府的会议内 容原封不动地照搬上来,看起来全面细致,实际内容空洞,让公众看完之后摸不 着头脑,更何况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在工作之余很少有时间阅读大块的时政新 闻,而微博中的微报道、微观察、微事务等不同模块,可以将一个会议分为几个 部分,公众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微博消息的发布具有字数限制, 因此要求所发布的消息必须十分简练,避免了冗长的、无用的信息,还能够防止 错误信息的发放。有的时候微博中的一个表情、一个符号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信息 发布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不仅缩短了群众的阅读时间,还能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 速度。比如若想尽快了解党的十八大、两会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时政新闻传播需 要在会议结束的次日才可在报纸中看到,在微博中我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看到最 新的消息。
(三)表达方式多样化 三、“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传播的不足“微时代”在传播时政新闻的同时,也让一些居心不良者钻了空子。通 过微博进行信息传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缺陷:
1.信息良莠不齐,缺乏合理筛选 在微时代下,人人都是消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如果不加管理和监督, 消息就会不受任何限制地发布,这就为一些流言蜚语提供了传播的土壤,尤其是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政府人员的只言片语很可能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断章取义, 并在微博上肆意传播,这种脱离了原始语境的话很容易引起民众的误解,造成不 必要的误会,如果这种负面情绪被扩散,极容易造成舆情事件,引发更多网民的 不满情绪,甚至会激发社会矛盾,产生公共事件,这种事件不仅不利于政府与群 众的沟通,还对社会稳定造成恶劣的影响。“微时代”下的时政新闻传播可谓是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让一些把关人负起责任,才能对舆情事件进行及时的判断、 预防和良好的应对。
2.“微时代”使时政新聞丧失威严 微博早期的产生主要用于群众的娱乐生活,虽然通过微博平台可以使 时政新闻更好地被群众所了解,但是越来越多的时政新闻被扣上娱乐化的标题, 使得时政新闻丧失了原有的威信。如“两会”期间,有人将翻译工作人员与演员比 美,还有人过分描述“两会”参会人员中演员的地位。“微时代”下的时政新闻拉近 了与民众的距离,迎合了人民大众的口味,同时也应保持其原有的深度和严肃性。
结语 时事政治新闻是关乎国家动向和人民生活的一类新闻,是新闻报道的 重中之重,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微博平台和微博手机客户端发展得更加成 熟了,它为人们获得时政新闻提供了便利和平台,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参与政 治生活。虽然微博传播新闻不是万能的,目前仍有一些小小的不足,但是“微时 代”下时政新闻的传播仍算得上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改革,相信通过群众和政府的 努力,“微时代”我国的时政新闻报道能够很快进入新闻报道的巅峰时期。
作者:杨小楠 第2篇:试论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前言随着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同期声得到广泛应用。电视新闻报道具有 视听结合的优势,运用同期声有助于真实再现新闻现场,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和生动性,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诉求。但能否合理地运用同期声也直接关系到 新闻节目的质量,同期声应当作为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充实新闻信息含量,从 而突出新闻主题,树立媒体公信力。
一、电视新闻报道运用同期声的重要性 近年来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占领受众市场, 电视媒体也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广大受众。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节 目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科学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同期声能够体现新闻报 道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同期声的素材采集于新闻现场,当事 人的一言一行、逼真的环境都是对新闻现场最真实的还原。这种尊重客观的新闻 报道也更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与信赖。其次,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全媒体时代受众可随意选择不同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而新闻的生动性成为受众选 择媒体的因素之一。同期声以其立体的画面、有质感的声音,对新闻主题形成有 效的烘托,从而增添了新闻的活力和感染力。最后,同期声有助于展现电视新闻 的导向性。电视媒需要发挥舆论领航作用,真实感人的同期声资料尤其具有说服 力,群众场面与群众呼声的再现将营造出特有的舆論氛围。
二、电视新闻报道运用同期声的原则 电视新闻报道在运用同期声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同期声的运用应当有的放矢。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是为了 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使受众产生共鸣。例如《朝闻天下》栏目,连续播出 的“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新闻中,就是通过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简单 明了的同期声使抽象的价值观成为活生生的案例,受众也因此受到启发和鼓舞。
因而在使用同期声时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刻意为之。有的新闻采编人员 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变化,引入同期声,但实际上同期声在新闻报道中并没有发挥 应有的价值,受众观看新闻报道时也感到牵强附会。这样的应用不仅不能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影响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忠诚度。
第二,同期声的运用应当言之有物。同期声的运用是为了对新闻主题 做出进一步的诠释,为受众传递新闻现场的声音,使新闻主题更加鲜明,这就要 求同期声在采编制作过程中能够围绕新闻主题实现生动刻画。同期声并不是简单地采集现场画面,喧宾夺主,而是要通过声音、图像综合反映新闻主题,确保言 之有物。但有的同期声拍摄给人以拖沓冗长的感觉,与新闻主题的关联性不强。
还有的同期声制作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把握,画面剪切过多而影响连贯性,使 人感觉言之无物,大大影响到新闻节目的质量。
第二,同期声的运用应当内涵丰富。电视新闻中运用同期声是为了从 多角度展现新闻主题,使其成为经典的画外音,对新闻画面形成有效的补充。而 且全媒体时代,面对众多的新闻媒体,受众也需要选择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刻解读 的媒体。所以同期声的加入需保证内涵丰富,没有充实的内容作为基础,同期声 也将成为形式主义。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加剧,很多新闻栏目都不乏大量的同 期声报道,但有的同期声内容虽然与新闻主题一致,实际上却和新闻解说词如出 一辙,毫无画外音的效果。还有的同期声仅仅融入简单的话语,难免有应付之感。
三、电视新闻报道运用同期声的策略 电视新闻报道对同期声的运用应注意巧妙地选择时机,采访前做好系 统的策划和准备,努力服务于新闻深度报道,并实现与其他元素的有机配合。
第一,巧妙选择应用时机。同期声的应用虽然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客 观性、生动性,但这种应用也并非千篇一律,巧妙选择适合的时机才能精准地发 挥同期声的作用,实现有针对性的报道。同期声的使用没有绝对的限制,而有关 人物报道、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中尤其适合同期声的加入。这种 对同期声应用时机的选择实际上还是建立在对于受众需求的分析。在人物采访中, 受众希望了解人物的真情实感与内心世界,同期声无疑是表达人物心声、拉近与 受众距离的有效方法。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受众并不能达到现场了解新闻动态, 而前方信息又时刻牵动着受众的心,此时同期声画面的捕捉就显得尤为珍贵。例 如在台风暴雨,受众颇为关心当地的天气变化。记者在深入一线获取同期声资料 时,拍摄的动态画面及其相应的解说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在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受众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期声真实反映群众的心声, 是一种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
第二,系统的前期策划和准备。同期声虽然强调对新闻现场动态声音、 画面的捕捉,需要采编人员的随机应变,但前期的策划和准备同样不可忽视。当 新闻主题确立后,采编人员首先应根据新闻主题的导向,确定同期声的重点内容, 进而开展对新闻现场的前期调研,以便提升采访的精确程度。经过对新闻现场的 初步研究,采编人员应进一步勾勒同期声的场景,细分采访的各个环节,确保采集的声音、画面具有连贯性。同期声的采集要简明扼要,并适时融入记者的采访。
为此,记者在进入新闻现场前,不仅要提前设计采访问题,还要尽量与被采访者 进行事先沟通,达到现场后与被采访者充分交流,从而使采访过程轻松自然。例 如央视《第一时间》栏目中,关于医保新政观察中提及的患者转诊费时费力问题, 记者与被采访者的沟通简洁清晰,能够快速揭示出改革中存在的焦点问题,为今 后制定医保政策提供了方向指引,可见前期的调研和采访准备至关重要。
第三,增加同期声的信息深度。随着新闻节目竞争的日趋激烈,实现 深度报道对电视台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深度的报道可以体现栏目的 与众不同,更深刻地为受众解读新闻内涵,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领航作用。同期 声在信息采集时也应服务于新闻的深度报道,避免模式化的信息收集。每段新闻 中只能有很短的时间留给同期声,所以采编人员要善于从大量的同期声素材中精 挑细选,用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场景体现新闻深度,受众观看后也会记忆犹新。
例如在反映民生问题的同期声采访中,参与采访的群众数量较多,采编人员必须 从群众朴实的话语、强烈的情感中深入挖掘其中的焦点问题,进而选取代表性的 采访资料进行播放。再如对某一主题的同期声采集,采编人员要善于开阔思维, 从不同角度采集信息,或是被采访者发自肺腑的语言,或是专家、评论员的意见 观点,或是富有感染力的真实案例等等,力求标新立异,深入骨髓。
第四,实现与其他元素的有机配合。同期声的定位旨在烘托新闻主题, 对新闻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渲染。因此,同期声在运用过程中应与其他要素形 成有机的统一体。同期声首先要从声音、画面角度与新闻稿之间构成一种和谐的 关系,确保新闻内容的流畅自然。而新闻的画面、解说、字幕、声音效果等各种 元素也是各具特点,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例如《新闻直播间》栏目曾介绍盲 人画家的绚烂画作,同期声采访将画家的日常生活、异于常人的绘画过程记录下 来,结合生动的解说、被采访者发自内心的话语,各种元素相得益彰,受众也能 从中感受到心灵的震颤。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审美意识,不断提 升艺术修养,在编辑制作新闻节目时,认真审视同期声与其他元素的关系,通过 色彩的合理搭配、文字的巧妙组合、声音效果和字幕的适时出现,带给受众无限 的艺术美感,使受众将观看新闻节目视为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
作者:刘梓瑜 第3篇:浅议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时政新闻报道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