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形式的来源 汉德成语的形式及其来源比较

形式的来源 汉德成语的形式及其来源比较

来源:驻点 时间:2019-10-27 08:02:49 点击:

汉德成语的形式及其来源比较

汉德成语的形式及其来源比较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中德两国成语的概念、形式及其来源, 从而透视语言背后蕴含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 内涵。

摘 要:
汉语成语 德语成语 来源 文化内涵 比较 什么是"成语"?从字面理解就是既成的语言,专业一点 的定义即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各国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特色 的成语,它是历史的产物,是认识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 更是文化的载体。在各国人民的交流中,成语最容易敲开人 民的心灵,增进彼此的友谊。因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许多共同的经验,教训往往都通过成语来表达。本文拟从成 语的概念、形式及其来源等几个方面来粗浅地对中德两国成 语进行一下比较。

1. 汉语成语和德语成语 1.1 汉语成语的确切定义是熟语的一种,是相沿习用的 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其基本形式是四字格。它和俗语、 惯用语和谚语等共同构成了熟语。例如:"登峰造极"是成 语;
"树倒猢狲散"是俗语;
"走后门"是惯用语;
"不听老人 言,吃亏在眼前"是谚语。

德语中的成语(Redensarten)是一种具有形象的惯用 语,同汉语中的成语无论是从其外延还是内涵上来讲,都不 能绝对划等号。德语中的成语和谚语在概念上是有严格区分的,主要体现在,德语成语表达的是片段的概念,而德语谚 语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且兼具教导,训诫的功能。但德 语成语中涵盖了一定数量的俗语和惯用语,这一点同汉语有 所不同。例如:"die erste Geige splelen (起决定作用)" 是成语;
"Eile mit Weile (欲速则不达)"是谚语;
"Pech haben (倒霉,遭殃)"是俗语。由此可见德语成语的外延大 于汉语成语。

另外,汉语成语大多为四言格式,表达了汉文化"以偶 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四字格"具有极强的语 法功能,几乎可以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如主谓、述宾、 定中、状中等等,体现着汉语的精妙之处。所以汉语成语的 书面、古典色彩非常明显。但是德语成语几乎没有固定格式, 它可以是一个名词,一个短语,乃至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 德语的口语、现代语色彩浓厚。

1.2 从总体构成上来讲,汉德成语有明显差异,但是从 成语本身表义上来讲,他们的共同点又十分明显。虽分属两 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但是表意相同、 相近的汉德成语数量十分可观。这是因为各国人民所从事的 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生产实践是相同、相似的,人类的思想感 情以及认知也有想通之处。例如:德语成语"ein Herz und eine Seele sein"和汉语成语"同心同德"表意就几乎完全相 同。"im Trüben fischen"和"浑水摸鱼"也是一样。由此可 见,汉德成语从总体上看是"异中有同",同时又是"同中有异"的。但是如果要对汉德成语的文化特点作进一步深入地 比较研究,那么探求他们的来源及他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是必不可少的。

2. 汉德成语来源之比较 2.1 汉语成语大多有明确的出处,且多来自经典著作, 是典型的书面语言,其中大部分还带有文言的特点,是古代 语言中的精华。例如,成语"杯水车薪"语本《孟子·告子上》:
"今之为仁者,尤以一杯水就一车薪之火也。""患得患失"出 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 而德语成语能考证出处者甚少,大多为生活口语,是现 代语言。例如,an die Decke gehen, 气得要跳到天花板上 去了,直接而形象,类似汉语成语"火冒三丈"。还有从现代 科技发展中形成的成语,例如für etwas eine Antenne haben(在某方面装了根天线),比喻一个人反应灵敏。来自 日常生活而非古籍经典的德语成语,其数量大大超过同类的 汉语成语。

2.2 对于有出处的成语,它们的出处也有较大的不同。

2.2.1 中国历史悠久,且中国人有"重史"的传统,历代 都重视修史。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而"史"在 中国古籍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也是孕育汉语成语 的温床。汉语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尚书》、《春秋》、 《左传》、《战国策》和《资治通鉴》等。例如成语"惊弓之鸟"、"亡羊补牢"等出自《战国策》,"一鼓作气"、"退避 三舍"等出自《左传》。出自《史记》的成语更计300余条之 多,如成语"破釜沉舟"、"指鹿为马"、"桃李不言,下自成 蹊"等等。

可是德国历史远没有中国的这么长,在史书方面不如中 国的多,因此较少看到出自史籍的德语成语。德语中有一些 成语与历史故事有关,但是难以考证其源出什么历史典籍, 例如德语成语alle Brücke hinter sich abbrechen (断绝 身后所有的桥梁) 就来自凯撒大帝征战庞培的历史故事。而 Achillesferse (阿喀琉斯的脚踝) 源自古希腊《荷马史诗》。

但《荷马史诗》所记载的希腊上古时代的历史先是以传说的 方式保留下来,然后以史诗形式世代流传。它虽然保留了许 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它算不 上真正的史学典籍。

2.2.2 中国文化具有独立性。虽然历史上也接受了外来 文化的影响,但最终都被中国文化融合、统一了。中国文化 的主体地位始终未被动摇,这点从成语的出处就可以看出来。

汉语成语中来自外来文化的很少,而其中来自外来文化的又 大多是来自佛教经典,如"一尘不染"、"不二法门"、"三生 有幸"、"四大皆空"等等,道教也曾在我国流行,但影响不 及佛教。汉语成语里与基督教有关的成语虽然也有,但为数 极少。如汉语成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旧约全书· 出埃及记》。而德语成语诞生的文化土壤则是古老的欧洲文化,它与 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和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又 受其他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文化的影响,这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有很多德语成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史诗和寓言,如 Agusaugen haben (拥有阿尔古斯的眼睛),以及der Apfel der Zwietracht (不和的金苹果,纷争的根源);
来源于古 罗马的法规和历史事件,如das Schwert des Damokles h?ngt über jm. (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剑) ;
来源于基督教的《圣 经》,如jm. ein Dorn im Auge sein (眼中钉),verbotene Frucht (禁果),以及欧洲其他民族的熟语等等。

2.2.3 德汉成语中也不乏来自文学名著的例子。汉语成 语分布在古代各个朝代的文学名篇之中,例如汉语成语"春 风得意"出自唐代孟郊的诗作《登科后》;
"气象万千"出自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喜上眉梢"出自清代文康《儿 女英雄传》等等。来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成语更是比比皆 是。而源自文学名著的德语成语除很大一部分出自《荷马史 诗》之外,德国本国文学的成语则仅仅集中在歌德、席勒等 名家的作品中。例如wie ein roter Faden hindurchziehen (象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源自歌德长篇小说《亲和力》。

通过本文对中德两国成语的概念、形式及其来源所作的 粗浅的比较,我们看到了成语背后所反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 文化,同时也对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有 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不同民族的成语,可以透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可以了解不同 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这对增强大家跨文化交际的能 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2、 莫彭羚:汉语成语与汉文化,常州: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1 3、 马蒂亚斯·温克:杜登词典之惯用语(第11卷), 曼海姆:杜登出版社,2002 4、 贾慧蝶:德语成语典故词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1998 5、 夏正标,沈勤:德语成语文化背景溯源,德语研究 2001年第4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