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充分挖掘课文特点有效习得语文要素|

充分挖掘课文特点有效习得语文要素|

来源:驻点 时间:2019-10-21 07:53:33 点击:

充分挖掘课文特点有效习得语文要素

充分挖掘课文特点有效习得语文要素 ◆浙江省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 毛小丹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 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 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 人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语文要素是学生阅读综合能力内容的分解,是课程标准“阅 读目标和内容”在教科书中的落实,更是教师教学时可以直 接触碰的目标和重点,为一线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提供了依据。

语文要素主要呈现在课后习题和文中的“泡泡”里,为 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 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树和喜鹊》中,“孤单” 一词下面吐了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 思。”这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虽然泡泡吐在“孤 单”这个词语旁边,但不仅仅局限于“孤单”。这种方法要 在本课其他词语教学中予以重点指导和运用;
更要前后联系, 在前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涉及这个语文要素,在后一篇课文的 教学中继续巩固运用这种方法来了解词语的意思;
在后续的 阅读学习中,更可以通过反复操练和巩固,达到熟练运用的 目的。

为了凸显语文要素,达成单元学习目标,我对《树和喜 鹊》进行了如下设计。一、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 意思”的方法。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谈感受。学生说一说读了这一段后有什么感受;
在 交流中,教师引出“孤单”一词。

3.交流:哪些词语让你产生了这种感受呢?(预设:
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 4.比较句子。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带给你 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句子1: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 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句子2:从前,这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 里有一只喜鹊。

5.联系第一段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孤单”的 意思。

6.齐读第一、二段。

二、朗读课文第三、四段,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了解“邻居”的意思。

1.自由朗读第三、四段。

(从前,树和喜鹊是如此的孤单。后来,树和喜鹊有了 邻居,“邻居”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通过读课文第几段 找到答案?)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了“邻居”的意思?3.边想象画面边读第三、四段。

4.齐读课文第一到第四段。

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学习“联系上下文 了解词语意思”这一语文要素。学生先在教师引导下,以“孤 单”一词为例,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再以“邻居”一词为抓手,运用“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 的方法”,目标明确,环节清晰。但是,在课堂上具体实施 时,我明显感觉到学生是游离在教学活动之外的,他们没有 领会教师传授的内容,只能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提问寻找答案, 一堂低年级的语文课变成了回答教师问题的问答课。

经深入分析,我发现这个设计首先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 特点。低年级的儿童,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在语文 学习中,他们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来理解抽象的字词。而上 面的设计却刚好相反,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性分析,直 接要求学生“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而且让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孤单”的意思,更将语言要素的习 得和语言文字剥离开来,要求低年级学生运用根本就不具备 的“高级概括”能力来理解词语。其次,这个设计忽视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流程都是在教师强制牵引下进行, 看似环环相扣,实则步步挖“坑”。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 寻找词语、了解词义、迁移运用,跳进老师挖好的一个又一 个“坑”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荡然无存,他们的思维 能力得不到任何提升。教学设计也忽略学生的学情,摒弃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把“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强加于对“邻居”一词的学习中,这反而让学生变得不知所 措了。

于是,我又重新研读教材,翻阅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 进行了如下修改。

经过课堂实践,我们明显发现,这次的教学非常顺利, 学生学得愉快扎实,教师教得轻松有效。而取得成功的原因 首先是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形象感知这个思维特点开启学生学习 语文要素的第一步,让学生在“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 鹊”的画面中初步感知“孤单”,又在师生引说中让学生知 道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了解词语的意思,还在化物 为我、入境表达中加深对“孤单”的了解。这样,学生达成 了学习目标,了解了词语的意思,习得了“联系上下文了解 词语意思”的方法。同时,学生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 思”这一方法的主动建构者,语文要素是学生自主习得的。

在后面运用解词方法时,教师转换角色,设计了四次全员参 与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做组织和引导 工作,让语文要素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迁移运用。其次,这次 教学流程以朗读为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儿童最初的阅读活 动依赖朗读,他们要通过读出词和句子的发声动作来再现所 看到的文字和内容含义的联系。作为第一学段的一节阅读课, 教师在这两个板块的学习中,没有运用过多的手段和策略,而是进行了包括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读好词再读 句、有感情朗读等在内的十次朗读活动。学生在朗读中学习 词语、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在朗读中习 得语文要素。

通过对两次截然不同的教学过程的反思,笔者认为,教 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凸显学生主体。学生学习课文时是带着原有的认 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的,受到年龄、心理特点、经验等因素的 制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 心理发展水平、主观经验等因素,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 并能吸收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去;
保证教学步骤符合儿童的 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能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有所 提升。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 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理解或应用他们所学的语文要素,让 学生能根据自己和同伴行动的反馈信息来达成自主学习语 文要素的目的。

第二,学习活动推进。语文要素的学习过程要以学生为 中心,用一个一个的学习活动来推进。课堂上,学生根据明 确的学习要求,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 朗读、圈画、讨论、合作、演示、展示等多种学习活动中发 展思维、合作交流,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切忌以问题为主 线来推进教学过程,对课文的提问,要想方设法将其变成学 习活动来达成。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 式促进学习活动高效开展,帮助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 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学习语文要素的目的。对于第一 学段学生来说,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活动方式,在教学中要多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问读、对读、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达成语文要素习得的目的。

第三,融合学段目标。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是阅读教学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要重点突破的部分,但它绝不 是阅读教学的全部。就第一学段而言,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积累语言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每节语文阅读课中都要学 习和提升的内容。同时,识字、朗读、积累和学习语文要素 又相辅相成,无法割裂开来。教师教学时要明确各学段目标 与内容,把语文要素的学习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语文 要素时兼顾课程学段目标的各个方面。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