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论文(共6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论文(共6篇)]

来源:驻点 时间:2019-10-18 07:50:01 点击: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论文(共6篇)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论文(共6篇) 第1篇: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高职院 校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造成如此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如毕业生自身学业 不精、缺乏自信,没有职业规划;
学校自身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脱节、实 习实训条件不足;
国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笔者 试图找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就业观念滞后、不愿意就业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对口招生和参加高考经过本科院校多 轮筛选剩下的学生,生源质量低下。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 不高、学习能力差,导致了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学的不够扎实,难以满足用人单 位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对自己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定位不准确,一些学生好 高骛远,然而眼高手低,怕吃苦,不肯脚踏实地,只愿选择高薪又舒服的部门和 岗位;
相反的,一些学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胜任企业 的岗位需求。

2、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就业 指导体系不完善 学校不顾自身师资和硬件条件,盲目跟风,争先恐后开设社会上需求 较好的热门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和响应硬件条件不完善往往导致人才培 养质量低下。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接轨,陈旧老化,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严 重脱轨。实习不能专业对口、实训设备落后、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 到提升,难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学校就业指导的机构体系设置不健全,缺少经 过正规和系统化培训的就业指导教师。就业知道工作不能深入细致,方式方法简 单,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化的就业理念和意识。

3、就业大环境严峻,一些企业唯学历论思想严重以及政府就业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加之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崛起,传统 制造业企业不断倒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使得 企业有很多机会挑选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宁可用平庸的本科生,也不愿给优秀的 高职生机会,企业唯学历论思想较重。地方政府相关就业政策不足,相关就业政 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具体操作程序使其不能落实到基层,没有起到促进就 业的作用。

二、解决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学生应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力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除了学校中学到的基本能 力之外,学生自己要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根据社会与职业的发展 要求,考取一种或几种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筹码。面对就业 矛盾尖锐,择业难度日益增大的严峻形式,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合理的手 段发泄不良的情绪,树立健康的就业心里,确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评价自己 和认识社会,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特定岗位对择业者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 质的要求,同时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理性地进行自己与职业岗位的匹配。

2、学校要适应市场与企业需求,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强化技能培 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新的行业、产业以及新 的岗位不断产生,对劳动力的从业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要尊重市场与企 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课程体系。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 式,培养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求。

实训与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重要手段。开设独立的实训课 程,并不断加大实训设备以及场地的投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顶岗 实习是一项实践性教学,它不进可以强化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岗位适应 能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根据企 业的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企业联合开发基础与专业教材,输送学生到企业顶岗 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工作的不易,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提 升职业素养与规范。高职院校还要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指导学生树立合理 的就业择业观。3、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政策的保障力度 政府要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提前提前向高职院校 延伸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积极主动地提供岗位信息、培训鉴定等服务,帮助高校 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市场需 求,大力挖掘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及时向学院和学生提供相关岗位信息。

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为高 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全方位公益性就业服务。要发挥高职院校就 业网络联盟的作用,实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与本地高校校园网相互链接,充 分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切实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政府要建立 健全就业相关制度,增加政策鼓励,改革落后的户籍与人事管理制度,改善和健 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促进学生技能与竞争力的提升, 提高就业率。

三、结束语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与挑战,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 加强就业政策保障力度,学校要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条件、加强与企业的 合作,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才能有效保障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作者:苏法翔 第2篇: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1.地区性人才供给问题十分严重 虽然现代经济发展相当迅猛,但依然有很多地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依旧处于经济落后状态。然而,恰恰如此,跟随着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绝大多 数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条件优越的东北沿海地区,他们大部分都向往北京,上海, 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认为在那里就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与职 业,而选择去小地区,经济落后的的地方,比如說县区,乡镇等的就很少。也就 是因为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职位竞争压力较大,还会出现人才多余的现象,于 是经济愈来愈发达,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却又缺少人才,于是经济越来越落后,也 正是因为地区性人才供需不平衡,从而导致大部分人才流失,就业困难问题逐步 出现。2.专业冷门热门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在大部分高中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他们不知道什么专业适 合自己,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没有什么规划,只是 沉浸于考试的成绩中。从而到了大学之后,选择的专业也是依据人们网上所提供 的所谓"热门"专业,可能也不适应大学里突然的管理很松的生活模式,这样一来, 一些专业人才多余,一些专业人才缺失,于是,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就失业了。于 是,这类大学生因没有兴趣就不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也没有任何的目标,他们就 有可能在大学里学也不好,不学也不好,每天都过着无所事事的大学生活,就这 样一直虚度光阴,浑浑噩噩的过完整个大学之后就毕业即意味着失业了。

3.学历问题 低学历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不争的事实。专业趋向成为和学校知名度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准备考研和留学的大学毕 业生,这也会从某些方面降低就业率。

4.大学生就业市场和落后的就业观问题 从客观上来讲。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地区 发展失衡与企业间薪酬待遇等差别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而就业市场化, 也就是说,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可是人 才市场不发达,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偏差,一味追求高薪职业,一味追求经济 发达的地区,也不想想什么职业才适合自己,这样一来,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自 由职业者,他们时而等待工作,有时候还打工,待价而沽,不断不断的跳槽,也 没有申报职业,也许,他们是因为形式所迫,抑或是觉得自己暂时更适合自己。

但,更糟糕的是,有人因落后的就业观,不肯面对现实,缺乏积极的就业精神, 再加上社会不断营造紧张气氛,大学生求职的心理压力逐步升高,最终,又回到 了失业的原点,一批批啃老族出现了。这种情况下,不仅仅会严重影响就业率, 还给社会以及某些家庭加重负担。

以上剖析了就业困难的一些原因,接下来,谈谈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些 措施。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的速度快速扩大,扩招虽然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 延迟一些青年的就业,其实,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从长远来看,扩招将会制造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度教育的机会,同时, 也减少了文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何况,从中国人口比例来看,大学毕业生 数目并不多,甚至有所缺乏。

国家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措施,因为传统人事管理方式方法, 信息数量质量已不适应信息化社会高效,快捷,透明的发展需要,所以国家应完 善人才市场的政策规划,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 行政手段。同时,合理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从 而各个层次都会有相应的人才,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的地区工作,并提 供优惠的政策,这样,人才才不至于大量的流失,失业率也将会大大降低。

学校应努力改变培养计划,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舍弃那些 陈旧的观点。不要一味的重成绩,应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灌输式教育模 式改为启发式教育模式,从只是课堂上讲述,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上纠正过来, 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教育水平越高,就业率就越高,着实提高我国教 育水平有利于降低大学毕业生失业率。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掌握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巧, 帮助自己达到成功的彼岸。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每个大 学生都想今后的事业有成,实现人生价值,但是成功需要我们选定方向,扎实耕 耘,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分析和选择毕业去向时走的弯 路将会更少,自己的大学光阴也不致于虚度,未来的就业问题也会少很多。

以上是从国家政府,学校,学生本人三方面综合起来研究解决大学生 就业问题。

作者:饶晓明等 第3篇: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随着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不断扩招和艺术类大学生人数的逐年攀升,艺 术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困难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特殊就业 群体,高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题,为艺术类毕业生成功 就业提供保障,也是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高校、社会和家庭所 形成的客观社会层面和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 导因素。

1.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首先,由于高校一味的盲目扩招,缺乏對艺术类人才就业市场的理性 分析,和对专业市场发展的调查研究,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规划不合理,就业信 息和就业渠道相对狭隘,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失衡,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再者,人才市场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招聘要求相对苛刻,因此导致艺术类毕业生 待业期较长,压力不断增大。其次,来自家庭的无形压力,也是影响艺术类毕业 生就业的一大因素。

2.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就业能力、就业心理是影 响其就业的主观因素,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在就业价值取向 上,总体来看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仍有就业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负向价值取向问题。当今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就业群体,以兴趣导向为主, 更加注重自我意愿,而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艺术类毕业生尊重自我意愿、 个体意识,社会意识较为淡薄,当自身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冲突时,个人价值 取向高于社会取向。

第二,在思想观念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期 望值较高,思想守旧,一味追求“好工作,稳定感”,存在“等、靠、守”的思想。

首先,艺术类毕业生择业时局限于专业对口,不愿跨行就业;
过分追求稳定,从 而限制其就业选择。其次,大多毕业生择业时存在较强的地域意识。再者,大多 毕业生不愿主动出击,再择业行为上积极主动性差,一切靠“等”。种种这些说明 艺术类毕业生择业时,创新和创造理念较弱,容易在就业时限制自身发展。

第三,在艺术类毕业的就业能力方面,其就业综合能力不足。由于艺 术类大学生所受的专业教育特点,使他们偏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对自身专 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缺乏一定的积累,自身内在素质如实践能力、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水平较低。艺术类毕业生自我认识知的偏差,专业定位和职 业定位模糊,分析判断失误,对自身就业观念、职业道德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 协作能力上都略显不足,同样造成了其就业困难的局面。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做好市场调研,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第一,艺术类院校应加强宏观调控,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教学, 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评估。扎实做好市场需求的跟踪调查和分析,以市场需求 为基准,制定艺术类人才培养计划,合理招生,达到人才的供需平衡,促进毕业 生顺利就业。学校在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调整教育 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的培养和办学模式。在加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 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增加社会实践的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第二, 应当消除人才市场和招聘单位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偏见认识,客观评价、公平录用 求职的艺术类毕业生。第三,艺术类毕业生家长应当抛掉旧思想、旧观念,引导 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帮助其制定正确的职业目标,为其创造和谐的择 业氛围。

2.加强艺术类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 观。

艺术类毕业生自我意识鲜明,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造成对自 身就业期望过高,就业价值观偏离。对此,应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引导 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调整就业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有效调节社会需求与自我 发展间的平衡。再者,应打破“等、靠、守”的思想,树立“闯、改、创”的新思想,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面临就业压力,能够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就业的主 动性、积极性,可以选择跨行、跨专业就业;
要勇于突破自我,改变传统就业方 式,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实现顺利就业;
并通过创新实践教育, 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增强创业意愿,鼓励并支持毕业生结合自身特点 积极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3.增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应对艺术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做以调整,在保证专业 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其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当 开设丰富的人文科学课程,增强人文素质水平。其次,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 创新性竞赛活动,以及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使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理念,加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再者,加强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 生观和就业主体意识,帮助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早明确就业方向。

三、结语 艺术类毕业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其他 专业毕业生一样具有共同的特点,但由于自身艺术和专业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特征。针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社会和 家庭应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形成社会合力,在其价值取向、思想教育、 就业能力和就业指导中给予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成长、成才,并成功开启职场 生涯。

作者:严海蒙 第4篇: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民生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是我国民生问 题之中的核心问题。用多维的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来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 象,可以清楚看到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历史的角 度分析这些问题,更多的是我国在发展和前进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清醒地分 析、科学地把握就会找到更多的渠道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和供求错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实际隋况进行客观分析,并不是供给大于需求的 关系,而是我國特有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出现的一种阶段性的特殊社会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陧,使目前产业用工失衡。不难看出, 当前各高校设置的专业与陕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产生明显错位,同时教育结构失衡 导致大学生就业失衡也是因素之一。比如,在国内各大城市的人才市场,具有各 种专业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型人才为主的技术 工人,如车工、钳工、维修工、电焊工等人才短缺,导致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 生毕业后又回到当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重新学习市场需求的专业技 能后拿到技术等级证书,才能找到工作的情况。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产能过剩”有一定的关系,出现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技术实力比较薄弱,技术开发能力与西方发达 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企业需求的是有技术、有能力、能解决实际问 题的技术人员参与生产活动,而目前的大学生只有理论而缺乏实际操作技术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很难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这一点上看,这是需要 国内各高校要认真思索好妥善解决的问题。

(二)在当前模式下的大学生知识陈旧,转化率低,无法适应就业市 场的需求 据一些企业反映,一些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按照所学的专业被分 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得出这样的结果是,所学到的知识 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够应用上的不足40%;
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在工作中所表现 出来的能力、所学到的知识无法正常转化到生产实际中去,优秀的大学生通过一 段时间后才能适应本专业的工作。我国大学生一般需要适应1-1.5年才能独立完成 工作,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在岗位上的适应期仅为2-3个月。

(三)依赖性强,准备不足,盲目择业 我国的大学生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我 国的大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得到知识,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学习目的是获得工 作。因此,我国大学生为了获得知识拼命的学习,对社会、经济漠不关心,等到 了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才发现所学的知识不能成为择业的优势,因此出现很多学 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像在赶集一样,虽然有目标,但准备不足,全凭运气,结果 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同时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感,有的 大学生甚至不去人才市场,等父母、亲朋好友找关系,因此造成大学生难就业的 困局。

(四)我国现有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用人标准低,造成企业发展后劲 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采用 的技术和使用的设备基本都达到了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但在企业管 理方面仍停留在发达国家20年代企业管理的水平。如在我国投资1000-9000万资 产的中小型企业中,9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在人力 资源管理方面更加缺乏。管理是体现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再先进的技术、再优 良的设备,没有现代化的管理,企业就谈不上发展,同时优秀的人才也看不好这类企业。大学生的优势是理论基础好,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拼劲十足。一个 企业如果没有后备人才作后盾,企业发展就必然没有后劲。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措施及建议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就业几方面的分析,明确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 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建议采用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一)规范人才市场的管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到实处 大学生是我国今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也 是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源,如何安排他们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关系到今后社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占从业人 数的比例为37%-40%,而在我国只有5%左右,这个差距实际体现了技术水平的 差距,体现了产品质量的差距,更体现了创新的差距。因此,合理配置和有效开 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从 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1.加快培育和建设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指导性、技 能性、专业化的就业服务。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仍是专业知识型素质教育,与社 会实际和生产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几年的大学学习中,以学习各门专 业为主,最缺少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生产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学校到社会、到 企业还存在一段距离。那么,如何缩短这段距离或者将这段距离缩短为零是由谁 来负责?答案是由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大学生没有毕业之前,专业的 人力资源服务部门要为大学生设置不同职业的能力训练模式,并通过各种测试、 咨询、培训来提高大学生在上岗前各种职业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使大学生快速适 应市场的需要,最终实现大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生产, 达到就业的目的。

2.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提升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能力。要对人 才服务企业在发展中逐步进行规范,使人才服务企业的管理在各方面达到标准化、 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更好的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3.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各企业、事业的就业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统 一开放,而区域性就业信息要与全国就业信息进行互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优势。国家要设置专门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发布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信息以及相关 国家政策,要以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的方式将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到实处。

(二)以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为导向,加速高校体制改革 我国大学生适应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的教育是以学习专业 知识为主,而所學到的专业知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结果是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 与实际企业需求的人才脱节,大学生毕业后,当走向社会时才发现所学的知识无 法正常的适应社会发展,大学文凭并没有真正成为被聘用的有力条件。从目前我 国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情况进行分析,我国今后不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 对大学生需求必定会不断增加,但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发 展需求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国内各高校在设置专业、层级的结构要符合市场需求, 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加速高校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我 国的发展方向既然是市场经济,那么大学生的就业就应让市场说了算。大学院校、 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政府要鼓励用人企业适当引进和招收应届大学生,为大学生营 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相应措施对大 学生进行合理安排。在这方面甘肃省政府的做法比较具体。甘肃省政府为了安排 本省大学生就业积极的开展工作,为他们积极找出路,并出台政策,凡接收应届 大学生在本企业工作的,政府为大学生所在的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刚上岗的 大学生开一部分工资,积极鼓励企业招收大学生就业;
三年后当大学生适应了岗 位工作后政府不再承担这部分费用。这样,既减轻了企业一部分负担,也为大学 生就业铺平了道路。多年来基本解决了本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为国家解决了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为企业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开 展工作,改变我国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使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性 思考,促使他们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良好习惯,加快我国中小 型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 基础 我国政府在2005年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的通知意见》的通知,并强调各地各部门要领会《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是国家 的宝贵财富和人才资源,是我国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引导和鼓 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和面向农村就业,特别是到西部地区和艰苦的边远地区就业, 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要 的现实的深远的战略意义。按照《通知》精神,各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 就业观念,破除依赖感、地域观念、城乡观念等所有陈旧观念,积极到基层去磨 练自己和锻炼自己,成为党和国家合格的接班人。

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既不能轻易将 大学生推向市场,这样会影响大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同时又不能将大 学生像过去计划经济时那样全都分配到企业中,这样会影响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竞争意识。因此,政府要对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进行多方面引导,同时各 大学院校也要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 难问题。

作者:牛保明等 第5篇:高等地质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多次扩 招,但这几年受到我国经济下行的影响,地质行业整体不景气,地质院校大学毕 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每年 逐步扩张,这满足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但是高校的扩大招生对大学 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地质类院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尤其巨大。中国 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国家,其中矿产资源维持了我国过去三十年内经济的高速发展, 矿产资源决定了我国能否在接下来几十年内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解决地质类院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巨大就 业问题,无论对保障地质行业健康的发展还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都 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更趋向于 多元化。与以前的就业选择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可选择工作越来越多,并不 拘泥于本专业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1]。他们乐于接受各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自身综合能力较强的地质类院校的大學 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就业选择将会越来越多,就业的方式越来越趋于多样性。现 阶段,大学毕业生有出国、当大学生村干部、进事业单位或私企、考公务员等多 种选择。对于家在西部或有志于西部开发的大学生来说,支教下乡、西部计划等 都是不错的就业选择。近年来全国开设有地质专业的院校都在扩大招生,导致现 阶段的地质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行业的转型 升级以及国际矿产品价格的持续萎靡,社会上对地质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逐年降 低。这就造成了一个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造成 了现阶段面临的巨大的就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就业形势也日新月异,但是国内的就业体制改革 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现在的就业体制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势必对大学毕业生 的就业产生影响[2]。大学毕业生从找到工作到开始工作这个阶段要办理十分烦 琐的手续,学校对就业程序的过度审批和十分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在一定程度 上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同时,临近毕业季的时候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对 自己的定位不清,对以后的工作定位不清,没有主见,受老一辈的传统就业观念 的影响,导致其不能适应新的就业环境,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产生就业难的问 题。他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部分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没有 转变自己的观念,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节奏,对就业没有做足充分的心理和思 想准备,导致难以就业;
(2)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社会的就业环境判断失误并且 对自己的定位不清,对自身综合能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盲目地追求高工资且 超出自身条件的工作,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就业难的问题。观念的转变是大学 生就业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才能指导自 己找到一个合适又满意的工作。

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地方发 达有些地方落后,这就导致了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才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农村的 人才向城里流动、小城市的人才向大城市流动的现状。对于地质类院校的大学毕 业生来说,西部偏远落后地区有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很多毕业生基于对家庭 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考量,不愿意去西部偏远地区工作。现实的就业结构的不完善,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三、高等地质院校就业难的原因 地质专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工作环境艰苦的专业,很多人都不愿 意从事这一行业,或者只是想在地质类院校取到本科文凭,然后大学毕业后转其 他行业。但是专业门槛往往是这部分人的最大掣肘。还有一部分人执着于找一份 稳定、轻松、高薪的工作,然而往往大多数单位不能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或者 这部分人不能够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最终导致就业难。

在地质类高校里普遍存在一种现象,由于大学和高中的管理方式不一 样,在学业上,地质类高校的教师并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督 促学生读书,而是全靠学生的自觉性去学习。然而有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对 自身要求放松了,不再像高中一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读书上,而把精力花 在其他方面。这导致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上的“学艺不精”,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得 到很好的培养,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导致就业难。

近年来,国家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国际矿产 品价格持续萎靡导致大量国内地矿类企业破产或趁行业低谷而升级转型等诸多 因素的共同影响,地质行业对毕业生人才需求日渐减少,而由于前几年地质类高 校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从而造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在目前整体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学校应当尽最大努力帮助每 一个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首先, 学校应当在思想教育方面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转变以前错 误的就业观念,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其次,学校应当与就业单位多 联系,积极向就业单位推荐本校优秀的毕业生,尽可能地争取到更多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四、解决高等地质院校就业难的对策 地质类院校可在新生入学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新生入学时就 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学业规划和毕业以后工作规划,确立自己的目标。同时对即 将毕业的同学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改变自己以前错 误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都开设有类似的课程, 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这类课程并不是由专业人士来教授,而是让学校内部一些 非专业人士来教授。这些现象往往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对 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地质类院校应当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聘请专业人士来指导学生如何规划人生,指导学生如何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 业。

目前“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政府也对大学毕业生创 业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创业。同时社会上也形成了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风潮,地质类院校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难题,学校应当转 变思路,要认识到就业不如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让更 多的毕业生了解这一国家战略,帮助毕业生更加了解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并 且对毕业生创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政策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奖励。

矿山或偏远地区是地质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这是地质类 院校专业性质、工作的需要等多重因素所决定的,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在矿山 或偏远地区工作,畅通基层单位或中小型矿业企业到学校招聘的渠道,增加就業 渠道,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容易找到一份 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真正的人才谁都不会嫌多[3]。因此地质类院校应当抓紧学 生的教育和培养,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同时高等地 质院校应当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打 破传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组织、交际、管理等自 身综合能力,提高高等地质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是解决当下面临的就业难 问题的根本性途径。

高等地质院校的大学生还应适时创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的发 展能力。学生毕业之前,地质院校应为学生组织一次就业形势分析讲解,聘请相 关专家以分享会的形式帮助地质专业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改变学生传统的就 业观念,引导地质院校学生将就业单位转向基层或者中小企业,为学生树立科学 的就业观。与此同时,地质专业教师还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理 论知识及时应用到生活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也会再次探索新的理论知识,进而帮 助学生会领悟“先就业再择业”这一就业观念的内涵。

为了促进高等地质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及时、高效解决,高校教师应 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地质知识、 加强知识实践,只有教师做到高能力、高素质,学生在实际地质学习中才会受到 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相应增强。同时,教师的敬业精神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就业、正视未来就业问题,减少 就业压力及恐惧。此外,地质专业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当时的就业政策以及学生的 心理变化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给予就业指导,进而学生会高度 重视就业问题。

作者:张丽萍 第6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焦点,本身 我国作为这几年世界经济中最热的国家,各种人才应该是有广泛需求的,为什么 我们还一直存在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呢?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和高校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无论是高校的人才 培养观念还是课程设置都存在问题。很多用人单位都有这样的反映,每年花大力 气培养新进人才,可当这些人才成熟后,都会纷纷跳槽流失。对于多数毕业生来 说,自己毕业后的第一站往往都是通向理想站点的一个跳板。就我国高等教育培 养目标而言,这种人才流动现象无疑是不正常的。事实上,在我国的高校毕业生 中,无论你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博士毕业,都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每年只 有到了毕业生就业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个已经由来已久的“痛”。

1.大学生与社会需要人才不挂钩 首先,我国正处于市场转型阶段,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劳动力依 然十分紧张。但是,目前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发展不够全面,与市场所需的 人才标准不符合。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 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 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我国的地域就业呈现出差异性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国土辽阔,人口和土地等资源呈现出明显的 差异,这就使得部分地区就业压力过大,人才供过于求,而一些偏远地区,人才 供不应求。二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业机会也会由西部到东部逐渐增加。3.我国的教育与社会市场联系较少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 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课程的设置也 远远没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俱进,部分课程所学内容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 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素质不能与市场需求人才相匹配。再者学校对全面发展高素质 人才意识不够强,仍停在学习课本知识的环节上。

4.校内的就业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 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方面,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缺乏对学生学习规划 和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综合素质能力的自主开发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二、全面分析自身优缺点,做好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应该是从一个人终生的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的,它不对高 考、出国等人生重要事件负责,而着眼于从长远的角度来指导人生的发展过程。

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 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确立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相关调查显示,当前的就 业压力促使毕业生就业心态迫切,九成毕业生准备一毕业即就业,即使在这样的 压力之下也很少有人真正认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真考虑职业定位问题 的更少之又少。令人十分担忧的是,许多毕业生把求职的重点放在一些表面文章 上,那些日益精致昂贵的简历就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在应聘时暴露出的问 题就更多了。很多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是笼统的,仅仅停留在想进大公司这样的念 头上,而当被问及自己是否适合在那些公司发展时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样 基础的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更无从答起了。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 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 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 和错失良机。

三、大学就业教育指导的意义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 长成才,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由于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 社会经验不足,对国情和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 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致在众多的职业岗位面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面临就业的选择,应该怎样分析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 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 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会,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毕业 生思考的焦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就业思想和技巧 的教育。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 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看和就业心 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把握一定的就业 技巧。

四、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 (一)把握就业行情 所谓“就业行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行情”。如今国家对 大学毕业生已不再包分配,大学生要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自主择业”不同 于西方国家的“自由就业”,不是想到哪兒就去哪儿,而是要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 下,在一定范围内就业。国家对教育部所属院校、各部委所属院校、地方院校的 毕业生就业范围,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不了解这些政策,不把握这方面的“行 情”,势必在就业中碰钉子。同时,各地方政府为吸引优秀人才和调控人才流向, 对高层次的外地毕业生、下基层的当地毕业生都要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外地 专科毕业生大多要有一些政策限制(如北京、深圳等地多年来不接收外地专科生), 掌握这方面的行情,同学们在择业时可少走一些弯路。二是社会需求的“行情”。

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有利因素,今年的毕业 生需求形势明显好转。这对新一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大好消息。但需求行情的好 转只是相对而言。从总体上来讲,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的人 才需求增幅较大,而内地和边远地区依然变化不大,非国有企业人才需求增幅较 大,而国有企业的需求仍有限;
涉及高科技产业的电子、通讯、计算机、机械等 “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基础学科和专业面较窄的“长线”专业毕业生就 业比较难;
毕业研究生比较抢手,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而专科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同学们把握社会需求的“行情”,具体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是 取得就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双向选择”也好,“自主择业”也好,最后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你只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所以,在择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为重要 的。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首先要从搜集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选择的余 地越大;
信息越可靠、翔实,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其次,要善于筛选信息。筛选 信息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眼,从主观来讲,要考虑自身条件适合哪些单位,比 如:你所在的学校允许在多大范围内择业?你所学的专业适合哪类工作?你在年 级的综合排名怎样?你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你在就业 竞争中实力(如专业成绩、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社会活动能力、工作经验、科研 或创作成果等)如何?从客观来讲,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经营状况、发展前景、 人才结构、需求情况,都是在筛选时慎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 因素。才能使你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择业方向,进而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一份适 合自己的工作。

(三)学会“包装”自己 大学生进入市场“推销自己”仅靠学校的牌子和自身的实力是不够的, 必须学会先“包装”自己,包装不是伪装。在撰写自荐材料时弄虚作假,无中生有, 不是党员写成党员,英语只通过四级,谎称通过六级考试,甚至伪造各种证书等 等,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在往届毕业生中时有发生,一旦败露将遭到可悲的下场, 同学们应引以为戒。包装也不是不分对象、不分场合的“实话实说”,你可能具备 多方面优势但用人单位的性质和用人标准不同,对你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讲 究策略,根据对方“胃口”进行包装。不少同学印制自荐材料时往往用一套同一格 式内容的复印件四处散发,这种求职很难收到理想效果。

(四)掌握应聘的技巧 应聘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已被求职者广泛认同。诸如应聘时如何包装, 怎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与对方交谈等等,其中都有许多技巧。如果你忽 视这方面的训练你就会吃亏。这方面你不妨找些书籍来看,也可咨询。良好的心 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应聘。

良好的心态来自应聘的经验,初次应聘难免紧张,几场下来就会应付自如。所以,模拟训练对于调整心态十分有益。

(五)抓住择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有很强的时效性,把握时机对择业的成功很重要。早做准 备很重要,但不宜太急。一般来说,元旦前后至春节前后是大学生求职的最佳季 节。这段时间,就业信息多,招聘活动多,抓住这一时机落实工作单位是最明智 的选择。错过这一良机,一方面好单位被别人占去,选择余地小;
另一方面就业 进入后期阶段,在招聘单位看来你是被挑剩的,择业成功率会降低。抓住择业良 机贵在当机立断,以往一些毕业生的择业失利,往往是在该断决的时候犹豫不决 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在择业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只要 在几个主要方面能比較满意就应不失时机,拍板敲定。择业受挫后不可灰心丧气, 最重要的是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

作者:王硕鹏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