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困境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困境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来源:驻点 时间:2019-10-11 07:59:18 点击: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困境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困境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处 于缺失、虚置状态。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的缺失,思考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 体系,加强对人们荣辱意识的培养,成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 的时代性课题。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 思想道德教育,要在教育意识、教育内容、教育路径等方面 进行创新,逐步构建与时俱进的内含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 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摘 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教育;
困境;
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社会主 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近 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人们的荣辱 教育,导致了人们的荣辱意识淡漠,甚至一度流行“厚黑学” [1](P113)。而全球化的影响更使社会道德在某些方面出 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和滑坡。因此,重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对人们荣辱意识与荣辱情 操的培养,对于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增进社会思想认同。

对于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唱 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对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与现实意义。

一、全球化语境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思想道德教育的逻辑责任 荣辱观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政治学范畴,还是 一个社会学范畴。它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 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 和。作为一种人生价值体系,它归根到底来源于人们所处的 社会生活条 件和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 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 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2](P251)社会主义荣 辱观是公民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对荣誉、耻 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 荣辱范畴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理念,对于 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然而,由于 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影响,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 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被长期忽视或缺失,遗失了它应有 的学科性,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正在弱化。主要表现 如下: 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识的缺失。在中国的传 统文化中,不乏荣辱观教育,儒家历来把培养“行己有耻” 的士君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从此站起来了的中华民族也着实有了旷古未有的荣誉感。但是,在随后 的建设中,国家和人民更多关心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 主义的改造,进入到50年代后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又出现了用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用政治素质取代道德素质, 用政治表现划定道德层次等泛政治化的倾向,并一度成为德 育界驾轻就熟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尽管经过“拨乱反正” 和2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快速发展,但仍然没有引起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足够重 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却从未停步,原有的问题并未解决 而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由于长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搁 置起来,许多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缺乏荣辱关照,随着全球 化的影响,在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下,对物质利益的 单一追求催生出浮躁的社会性格和肤浅的社会意识,如人格 商品化、精神分裂病、实利主义等,催生出人们对道德水平 的忽视和觉醒后的惋惜与渴望,人们从精神上无以安顿。二 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系统性和大众化的缺失。作为一种人 生价值体系,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 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 和。细观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早期,对社会主义荣辱 观是什么,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哪些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行 为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学科归属等等, 缺乏科学界定;
近期,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社会主义荣辱 观教育虽然轰轰烈烈,但教育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大众化。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实践性的缺失。从文化价值观的 角度,包含荣辱观教育在内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其自身价值, 这已经得到了确认,但这种缺乏内容的抽象确认使作为主体 的人们难以积极地去实现它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实践性的缺失。虽然我们已经建构 了一个趋于开放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但在实践层面上, 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内容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学科范畴, 教育的目标与手段、途径与方法等都有待于研究。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荣辱观教育,它是通过教化或教育把在社会意识中占统 治地位的荣辱观转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从而唤起人 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 斗目标。它具有政治性、阶级性的特点,明确地属于一个阶 级,并为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 向人们灌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的是促进公民在社会主义思想指 导下,逐步形成社会主义荣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一个 国家或民族,如果荣耻倒置,就会陷入罪恶的深渊;
一个社 会,如果荣耻倒置,就会陷入一片混乱;
一个人,如果荣耻 倒置,就会导致颓废、堕落直至自我毁灭。因此,正确的或 者进步的荣辱观,向来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或良性运行的基 本条件之一,是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是善良人们精神 追求的重要体现。因此,进行荣辱观教育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整合的必要手段。

荣辱观教育是通过教化或教育的手段,发挥荣辱观的导 向、维护、批判和整合的功能,把分散而相近的荣辱意识形 式转化、统合起来,对异质而对立的荣辱意识形式进行批判、 分化或消蚀,把未建立或未完善的荣辱观念形式主流化,从 而使占统治地位的荣辱观念体系进一步成为有聚合力、有统 慑力的社会统治观念形态。毋庸质疑,在此过程中,教化或 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接受教化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异 化的过程。所以黑格尔把教化理解为“自身异化了的精神世 界”,认为人正是通过教化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存在。马克思 认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念的个人,会以 为这些情感和观念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4] (P269)这就说明,教化或教育本身正是荣辱观教育总体的 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促进了荣辱观的延续和不断的再生产, 而且它使得人们接受了荣辱观教育并成为人们行为的真实 动机和出发点。

黑格尔和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论述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刚 出生在世界上的时候,他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是无意 识的,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他不断地从外在的现实世界接 受思想、情感、道德和各种观念,使其形成自我意识。“现 实的自我意识通过它的外在化转化为现实的世界,并且反过 来把现实的世界转化为自我意识”。[5](P39)这个转化的 过程,就是一个“自然存在物”通过接受荣辱观念变成一个“社会存在物”的过程,这正是通过教化或教育来实现的。

简而言之,要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并能在社会中生活,他就不 得不接受教化或教育。所以黑格尔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社 会中接受的教化愈多,他在该社会中就愈具有现实的力量。” [6](P3)所以,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人,他要生 存于一种社会中,他就不得不接受这个社会的主流的荣辱观 念。因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 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P52)所以,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家会通 过教化或教育,向人们灌输资本主义精神,即马克斯·韦伯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提到的“理性主义”。而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 向人们灌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的是促进公民在社会主义思想指 导下,逐步形成社会主义荣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

三、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褒荣贬辱的社会主义新风 尚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人们荣辱意识的培养,促进 褒荣贬辱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是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课 题性选择。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想 道德教育,要在教育意识、教育内容、教育路径等方面有所 创新,逐步构建与时俱进的内含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体系。(一)在“八荣八耻”理论指导下创新思想道德教育, 提升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教育意识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识,是 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褒荣贬辱社会主义新风尚的 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 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P82) 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又充 分肯定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认为“理论一 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P9)基于此逻辑, 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应以“八荣八耻”理论为指导进行创新, 从荣辱教育意识缺乏中走出来,逐渐从其政治功能、经济功 能和社会功能的一端,向具有社会主义荣辱意识的人的一端 倾斜,重视关照人的内心世界,告别浮躁的社会性格和肤浅 的社会意识。实现马克思所强调的将一个“自然存在物”转 变成一个“社会存在物”。

(二)在“八荣八耻”理论指导下创新思想道德教育, 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教育内容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教育 内容,是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褒荣贬辱社会主义 新风尚的核心和关键。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是在教育意识 指导下进行的,是贯彻教育意识的重要标志,教育意识的创 新带来了教育内容的创新。细观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长期以来,内容缺乏概括性、系统性、深刻性和学科性。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继承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 富有民族性和感染力。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 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 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起来;
在具体内涵上, 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 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 观的内涵和外延。它是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客观依 据。思想道德教育应以此为契机加强理论研究,丰富和完善 教育内容,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学科体系。

(三)在“八荣八耻”理论指导下创新思想道德教育, 探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基本路径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探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路 径,是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褒荣贬辱社会主义新 风尚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其基本路径可概括如下:
1.坚持教育与管理的统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人 们的坚定信念,进而外化为高尚行为,是复杂的过程。其中, 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不断增强 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成功的教育总是同严格的管 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忽视管理的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我们既要加强教育,褒奖“八荣”,贬斥“八耻”,又要加 强管理,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帮助人们辨别是 与非、抵制假恶丑,努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落实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

2.坚持知与行的统一。个人的道德实践是树立社会主义 荣辱观的重要途径。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原则,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国民教育的全 过程,引导人们自觉进行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道德实 践。针对社会关注密切、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社会主 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 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 的优良道德传统,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事迹,接受 社会主义崇高道德情操的熏陶。

3.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要 靠自律,但也离不开他律。他律既包括相应制度的约束,也 包括社会舆论的压力等。因此,应结合实际需要,逐步建立 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 监控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扶正祛邪、 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和督促广大干部群众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 自己的言行。

4.坚持典型示范与群众实践的统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 观、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 形成道德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典型示范具有重要的 影响和带动作用。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持自重、自省、自警、 自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 观、利益观,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 者。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用 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学生,用优良的思想作风带动学生,用 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由此,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人 们的坚定信念,进而外化为人们的高尚行为,将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海蓉.知耻教育探析[J].科技创业,2004,(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9. [3]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 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 报,?2006-05-24?,第1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 [5]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