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析】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析】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来源:驻点 时间:2019-10-05 07:56:02 点击: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析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是为了学 生而存在的。尽管现代人的教育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但 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教育问题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问题。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 养,尤其是离不开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研究进一步深入,职业或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愈来愈 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以教书育人为崇高 使命的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构建,不仅是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必然要求。本文拟从助生成长的视角,谈谈教师核心价 值观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是由学生未成熟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人是一种价值存在,不仅有物质需要,更有精神需要。

而精神的需要并非生来就有或自然而成,是需要教育和引导 的。人是需要教育也是可以教育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自有 人类之始,便有了教育。这是因为成熟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 的过程,而是与教育相伴相随相长的过程。当然,这里的教 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 值观的教育。可见,教师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 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由学生“未成熟性”的特点所决定 的。首先,学生的未成熟性特点决定了其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这种必要,主要源自人的未完成性。人的未完成性包括自然 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方面。就自然属性而言,人首先是一个 自然的生命体,与其他生物相比,人不仅天生是软弱的,而 且就生理成熟而言也是有个过程的,既不能拔苗助长,更不 可能一蹴而就。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 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 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在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 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 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1]196。

就社会属性而论,人不仅仅是自然的人,更是处在现实社会 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5。这也是人与 其他动物根本区别之所在。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外在社会 文化环境,尤其是教育的制约和影响,狼孩即典型的例子。

总之,人是未完成而需要不断完善的存在,人来到世上,“为 的是完成自身完善的使命”[3]14。从某种意义上讲,“个 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1]197。夸美 纽斯说得好,“凡生而为人者都有受教育的必要”[4]40。

康德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5]5。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也有“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人有接受教育的必要。

其次,学生的未成熟性特点决定了其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这种可能,主要源自于人的可塑性或可变性。从某种意义上 讲,正是这种可塑性或可变性决定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换言之,学生的未成熟性决定了他的可教育性。人的未完成 性虽然使人具有先天的缺陷,“是所有动物中最无能的,但 是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正是人之力量的基础,也是人 所独有的特性之发展的基本原因”[6]55。它使得“人类并 不是一个已经不再发展的固定的族类,不像动物是不可改变 的”[7]64,而是存在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育作为培养人 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使学生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 和途径。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需要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判断 力和责任感作出贡献。对美国教育制度进行研究后提出尖锐 批评的查尔斯·斯伯曼认为,“以任务为方向,专为工作而 设计”的美国教育之所以失败,缺少“能够指导并使学生走 上由个人创造性、生活有目的与意义的道路”这样的“目的 性”是重要原因之一。[8]106 二、是由学生向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和起点,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落 脚点。好的教育应该起到好的效果,这是由学生向师性特点 所决定的。

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非常重要的前提和保证。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如同花 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学生具有仿 效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往往能够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进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甚至一生,其原因即在于此。

所谓向师性,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在不同的求学阶段, 都有趋向、接近甚至模仿教师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非常重 要、非常神奇而又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向师性表现在学生 身上,其一是“学生感”,即“我是一个学生,所以要学习、 要听老师的话”。一般来说,是学生都会有这种比较神奇的 心理属性。这也是教育教学能够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 原因。其二是希望有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这个“希望” 表明,老师对学生太重要了。因为学生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 老师的影响甚至支配下进行的,所以他们热切期待有好老师、 好班主任。其三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甚至偏爱。俗话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年龄越小,向师性越强。幼 小的孩子常常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赖感。在其心目中,教 师的形象是异常高大的。“老师是这么说的”,不仅是他们 的口头禅,而且常常成为他们最强有力的争辩武器。当然,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将老师“神化”的现象会有所减 少甚至会慢慢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向师性的消失。遗 憾的是,在现实学校生活中,学生讨厌、憎恨教师,上课打 瞌睡、吵闹、看小说或逃课,否定教师及教师的劳动等现象 并不鲜见。部分教师师表不彰、素质不高、教育精神及人格 力量缺乏,不能不说是导致这种向师性缺失现象出现的重要 原因。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 期,他们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是主流社会的代 表,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是代表 主流,而不是表明自身某种社会立场、社会主张,必须用主 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自己个人的价值观影响学生,要 把握“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原则要求,在 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确立 符合主流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引领青少年 儿童健康成长。一个教师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 远不够的,他必须做一个既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 成长示范的“人师”。教师育人的真谛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 以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 求生命的意义,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被赋予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承 载着比其他社会角色更多的道德责任。教师不但要勤奋好学, 以言立教,更要修身养性,以身立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 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行为去影响 和感召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三、是由教师重要他人的角色所决定的 重要他人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很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重要他人,主要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和人格形成过 程中对其起过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重要他人 可能是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师、同学;
可能是初级团体或同侪团体中的知心朋友,也可能是萍水相逢的路 人或素不相识的人物。重要他人,一般分为互动性和偶像性 两大类。互动性重要他人,主要是指个体在日常交往过程中 对其影响较大的重要人物。偶像性重要他人,主要是指个体 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较大的偶像式的重要人物。尽管对重 要他人这个概念,平时我们可能不会刻意地加以关注,但作 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心理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有人形象 地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如同发育时期的钙和鱼肝油会进 入骨骼一样,重要他人的影子会很自然而然地进入他的心理 年轮。重要他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其喜怒哀乐和行为方 式,常常会以一种近乎魔法的力量,种植在我们心灵最隐秘 的地方并影响一生。事实上,我们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 常常由于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深深的烙印。重要他人的 出现往往受个体年龄阶段的影响。一般而言,父母在早期占 优势,然后是教师和同辈群体。

教师无疑是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他 人。其一,是引领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导师。“在教 育青年不仅满怀信心去迎接未来,而且以坚定和负责任的方 式亲自建设未来方面,教师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教 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 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这一作用在21世纪将更具 决定意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应让位于普遍主义,种族和文化 偏见应让位于宽容、理解和多元化,集权制应由民主的各种表现形式所取代,一个高技术为某些人之特权的分裂世界应 由一个技术上统一的世界所取代。这一变革迫切需要赋予教 师以巨大职责,他们要为培养新一代人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贡 献。这场赌注事关重大,它把童年和一生中所得到的精神价 值置于首要地位”。其二,是引导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人 格榜样。“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虽然“知识可 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而且远距离教学和在教学方面使用新 技术已表明卓有成效。但是,对几乎全部学生,尤其是尚未 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教师仍是无法取代的”[9]。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用自己健全而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 教育学生,引领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 师德高尚、充满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爱学生”是教师人格 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 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 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 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 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10]81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 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11]15 教师要以爱动其心,以爱导其行,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 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所有学生,无论 智商高低,无论家庭条件好坏,无论听话与否,都十分需要 教师的爱。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 必定会在有意无意之间, 以一种崇高的人格风范来昭示和影响自己的学生,在这样的 教师手里没有也不可能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教育不好的学 生, 只有教不好学生的教师, 无数事实都证明这是个颠扑 不破的真理。”[10]122其三,是引领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的道德楷模。应该承认,在社会转型期,教师队伍中的确出 现了诸如“范跑跑”、性侵犯儿童等为君子所不齿的不良甚 至犯罪现象,但这并非教师队伍的主流,以张丽莉、徐其军、 杨向明等一批杰出人物为代表的教师队伍,总体上是值得肯 定的。他们见义勇为、舍身忘我的高尚情怀,忠诚教育、关 爱学生的职业操守,务实工作、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乐于 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正激励着广大教师以教书育人 为己任,忠诚教育,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 起到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Z].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3][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康德.康德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6][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8][美]布勒(Buhller,C.),[美]埃伦(Allen,M.). 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Z].陈宝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 富蕴藏其中[R].http:
//www.un.org/chinese/esa/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 /7.html. [10]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1]陶行知.行知诗歌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