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驻点 >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驻点 时间:2019-10-04 08:02:03 点击: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需要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 和服务能力的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加入。如何培养与提 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教育亟 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研究生教 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社会 服务能力培养模式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案例示范 与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5)46-0131-0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改 革,也是当代中国亟须破解的难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 局、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产生, 我国的社会管理已经并将长期面临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1]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必须进行大规 模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创新,而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需要大 批具有创新能力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参与 到各类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中来,这其中尤其急需具有较强 社会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加入。一、现实需求与问题所在 2011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 织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 见》特别提出:“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困难救助、 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 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 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基础性 作用。”[2]2012年19部委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 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 [3]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在我 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 需要。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我国的正式招生始于2010 年,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58所高等院校拥有招生培养社会 工作专业硕士的资格。从总体上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 生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 再加上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问题并未落实到实处。虽 然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学科建设已取得初步 成效,但据课题组的初步调查发现,学生社会技能以及实践 动手能力欠缺问题尤为突出。调查数据显示,西南大学社会 工作专业硕士生源中有70%以上的学生属于应届毕业生,这 就导致了他们缺少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另外,我们的生源 中有56%是属于跨专业报考,也就是说这些学生的本科专业 并不是社会工作,因此他们对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了解和认 知还远远不够,专业社会服务技能就更无从谈起。如何培养 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我们 重点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与模式探索 西南大学于2010年正式招生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当 年第一届招生人数为27人,2011年第二届招生人数为36人, 2012年第三届招生人数为56人,2013第四届招生人数为58人, 2014年招生55人。到目前为止,西南大学现有在读社会工作 专业硕士研究生115名,已获得学位并顺利毕业的研究生有 116名。西南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依托其下属的文化与 社会发展学院开展招生培养工作,通过四年的培养试行和不 断的实践摸索,逐渐探索出了一种紧紧围绕培养与提升社会 服务能力的特色鲜明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1.人才培养,理念先行。培养方案不仅是教育改革和人 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目标的确立与落实。西南 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在设立之初就认识到社会服务意识 与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西南大学在制定《社会工 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有针对性地把社工专硕 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 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的社会工作专业 高级人才”。在培养要求中也特别提出,“社会工作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 估和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能力和反 思能力,胜任针对不同群体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

由此可见,西南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培养理念上着重 强调了所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

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计中,着重突 出“人文导向、实践导向、就业导向、能力导向、创新导向” 五个导向。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本着上述“五个导向”,我 们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社会 工作基本理论课程;二是社会问题与政策制度课程;三是社 会工作实务课程。在教学体系设计上,我们突出了对研究生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践教 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 授课方式及实训实践进行了科学设计、论证,提出了课程教 学“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即规定大多数实践性课程实行 课堂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习的比重各占整个课程教 学内容的三分之一,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验 教学、专业实习、专业见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 等实践性环节,并将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必修学分列入培养 方案,从而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2.“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尝试。为了进一步加强实 验教学和实践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和社会服 务能力,我们克服办公场所和经费有限的困难,积极创造条 件,在原有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基础上,先后投入500多万建 成了400多平米的助推大学生(含研究生)个体成长、组织 建设与管理模拟、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及创 业教育四个模块构成的西南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实验室的 功能分区从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实验教学和学生实习与对外 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出发,由个案社会工作实验室、小 组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角色体验实训室、社会交往与社会 心理情境模拟实验室、社区与社会管理创新模拟实验室、社 会调查与信息采编实验室、社会工作观摩实验室七个基本功 能区构成。西南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系统秉承了“教学与实 践相结合”、“育人与就业相衔接”的方针,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成长相互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 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先行先试。

实验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紧紧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 培养要求,积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突出专业特色, 强化实践教学,体现了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经 过近四年的建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验课程形成了 特色鲜明、富于创新、形式灵活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自2010 年开始培养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以来,专业教师依据专业 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出综合性的实验来满足学生对专业 适用性的理解与探讨的需要,先后开设了包括《人类行为与 社会环境》、《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社会统计分析》、《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政策分 析》、《社会保障学》、《个案管理》、《社会工作督导》 等在内的多门实验课程,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 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比例达到了近90%。

3.“双向式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双向式 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 在共同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中 存在问题和不足,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而学生也可以 在专业教师的“陪同式”实践中,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技 能及作业模式进行反思,并在参与教师课题项目或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的社会服务能力。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利用自身在社区建 设、老年社会服务、家庭社会服务、社会福利领域的专业优 势,为社会提供各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 分别在重庆市民政局、北碚区民政局及下辖的10多个社区进 行了实践学习,带领学生广泛地参与了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 协助相关单位开展工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教 师们的教学素材,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还锻炼了学 生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技能。

近年来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 发现、思考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并试图以专业视角寻求解决 之道,获得并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型科研项目。如依托国家社 科基金支持,展开了“西部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 系建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城 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边缘社区组织建设研究”等9个项目研 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进行了“失地农民安置 区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 “征地过程中的纠纷及解决机制研究”等6个项目研究;借助 国际组织和地方政府以及教育机构的资助,我们开展了“新 生代农民工教育素质与城市公民自强计划”、“青少年生命 教育行动研究”、“西南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危机及应对策略 研究”、“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研究”、“北碚区特色社区建构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等多个项目研究。

在这些项目研究过程中,不仅直接提高了专业教师服务政府、 服务社会、解决民生民计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大量吸纳社会 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间接促进了学生观 察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 参与这些合作项目,提供真正的社会服务过程中,逐渐提升 了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4.“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讨论式教学是以启 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为重 点,营造一种“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合作探索式地学”的 开放的教学环境,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 思考问题,并且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互动 式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培 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 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高等教育模式下, 绝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 方式,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成为“沉默的倾听者”。

如果一门课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是被动地坐在教 室里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针对传 统高等教育授课模式中的“一言堂”、“填鸭式”的弊端, 我们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出了“没有 讨论环节的课堂是不合格的课堂”的观点,并大力推行讨论式课堂教学。

通过讨论式教学,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 还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事务、展现自我提供了交流机会和表 达平台。如,在进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这门课程的教学 过程中,我们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讨论和案例讨论等方式, 对当代中国的养老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贫富分化问 题等进行探讨。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社 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展开咨询、调研、资料搜集等工作,在这 一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加深了了解和认 识。在课堂讨论中,倾听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观点,使学生逐 渐意识到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可以有不同 的认识角度和理解方式。在讨论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清 闲,而是必须对教师课前布置的讨论题目进行充分准备,对 于课上教师和同学讨论的内容需要认真听并深入思考,学生 对这种实际上并不轻松甚至感到有些压力的讨论式课堂学 习方式非常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西南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立足于学校自身拥有的学 科优势,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着力整合 校内外相关资源,并结合当前我国把社会工作人才作为第六 大类人才的发展动力和国家社会管理建设的发展需要,立足重庆,面向全国,以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为专业优 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应用型社会工作专 业人才培养模式。毋庸讳言,现阶段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 人才队伍的整体社会服务技能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 出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模式为这 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案例示范与经验借鉴。当然,这一 模式还需要在未来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完善、变革和创 新,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wWW.dYLw.Net [2]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DB/OL].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
//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1111/2011 1100197275.shtml,2011-11-08. [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 年)[DB/OL].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
//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1204/2012 0400302330.shtml,2012-04-2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