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人故事大全精选1:郎咸平的励志读书故事 1956年郎咸平出生于中国台湾桃园县,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有算 命先生对郎咸平的父亲国民党空军少将说:这个孩子活不过12岁。不祥预言的阴 影,时时笼罩在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的头上──扁桃体发炎、一周三次的抗生素 注射、吃各种药片……这是郎咸平回忆童年时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幕。
郎咸平小学5年级时,父亲拿了一份数学模拟考试的试卷给他做,满 分100分的试卷,他辛苦做完后,只得了5分。被列为后进生的痛苦一直延续到中 学。初三分班的时候,郎咸平被分到“放牛班”。“放牛班”就是不升学班,专门给 后进生开的班,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当时社会最底层家庭的孩子。因为班里 同学都没接受过太多的家庭教育,流氓和“太保”之类的同学也多。中学时代的郎 咸平,在学校几乎是天天打架。
郎咸平开始喜欢做学问也是从这个放牛班开始的。据他自己回忆说, “当时的理想就是准备出来先做木工学徒,再开个木工厂。”因为他妈妈学的是化 工,所以在学校教化学。她在台湾是化学界的名师,所以忙着到各地补习班教书。
一个星期最多教到76个小时的课,为了养家,非常辛苦。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 坚强、慈爱。郎咸平的母亲也很爱孩子们。正是母亲的德行潜移默化影响了少年 时代的郎咸平,恍惚的少年,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他放弃了想做木工学徒的想法, 用心做学问,选择了继续升学念高中。
中考前3个月,郎咸平感到了念书的压力,因为这时候念课本肯定来 不及,就只好念“考前30分”,那是给考生在考前30分钟“临时抱佛脚”用的一种复 习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考前2个月的第二次模拟考,郎咸平考了500多名, 到中考前1个月的第三次模拟考,居然考到了300多名。等他参加中考时,竟然意 外地考上了学校里只有300人考上的高中,就是因为这样一次考试,完全改变了 他的命运。中学毕业后,郎咸平顺利考入了台中的东海大学读经济。
据郎咸平自己回忆,他能走上钻研学问的道路,和大学时的一段境遇 有关。
当时东海大学经济系的微积分课程要求很严。该门课总共8个学分,要念 两个学期.而且一学期得考4次月考。郎咸平第一次只考了60分,第二次月考时就 想走捷径,考试的时候作弊,抄同学的试卷,结果被老师抓到了,得了零分。“当 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忽然有一种想法,决定好好地念。我每天很用功地念到 半夜二三点,当时就感觉好像哪根筋不对劲,我就不信考不过。结果一个月下来, 忽然发现,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也忽然发现微积分竟然也有很多乐趣, 很多解不开的题一旦解开了很有成就感。” 第三次和第四次两次月考考下来,平均分竟达99分。郎咸平忽然觉得 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笨,这是他这平生第一次有这种“聪明的感觉”。熟能生巧,只 要掌握了方法,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难,郎咸平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触类 旁通,其他科目例如经济学也考得很好,都是90分以上。
再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他,郎咸平很感谢当年他抓作弊的老师,因为那 一次改变了他的一生。
研究所的第二年的时候,在《工商时报》做记者的同学把郎咸平介绍 到了报社当金融记者。在台湾,记者这个职业是不被年轻人当做终身的职业,通 常做个两三年就会转业。做了两年记者之后他开始考虑跳槽转业,但是职场似乎 总跟他作对,忙乎一阵过后,他始终未能谋得满意的职位。无奈之下,郎咸平只 有考虑出国留学了。但是他也没时间念托福和GRE,考试的时候,托福考了550 分,GRE考了1640分,这样的分数是很差的。他申请了7所美国大学,只有宾夕 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作了回应,而且没有奖学金。年轻的郎咸平当时陷入了茫 然,难道自己真的像老师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没有什么前途的学生因为这所学校 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后来他倒了美国才知道,沃顿商学院在美国是大名 鼎鼎的。
郎咸平在沃顿申请了商业经济系。在东海和台大念书时,他总觉得自 己的水平不错,但进入真正的学术殿堂后,郎咸平才发现课程太难,根本听不懂。
特别是跟经济系博士生一起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考试出 来的成绩都是C。后来因为平时上课表现还不错,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助教才 帮了个大忙,把C改了个B-,这才得以继续留下来。那次考试之后,不服输的劲头鼓励他发奋努力,最后,郎咸平以全班 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核,此时的郎咸平才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学习的窍门。
1985年,郎咸平在沃顿开始写博士论文。起初,因为没有胆量做公司 财务的课题,他只想做投资学方面的论文。在他看来,自己是不可能适合做那种 软科学的,也不可能打进那个小圈圈。
郎咸平总共才花了两年半时间就拿到了金融学博士学位。这在沃顿创 校100余年的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了。
博士毕业后,郎咸平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俄亥 俄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其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逐步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然而,异国平静的学术生涯,在郎咸平看来又有一丝沉闷。在谈到那 段日子的时候,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都快40岁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成就 感了,因为在那边太专业。对这个社会没有什么贡献,有的时候常常看到电视, 看到播出中国,心里面就觉得有点酸酸的,所以一有机会的话就会想到回国。” 1994年,郎咸平抵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从此,郎咸平由一名 亚洲与中国经济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2000年底,郎咸平在香港立法局与众投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演 绎了一场“孤胆学者舌战世界十大投行”的壮举,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2001年底,郎咸平进入内地证券市场。他提出:“应当审慎地提出一 个‘新监管’思维,考虑如何在大陆法系架构下,尽快融入‘辩方举证’和‘集体诉讼’ 这两项保护小股东的规则。
之后,郎咸平炮轰德隆、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在媒 体间掀起一场“郎旋风”。褒之曰: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知识分 子为国为民的侠义胸襟。贬之曰:不谙中国国情的“民企杀手”,只为出风头的狂 人。
郎咸平说:“我情愿往国内走,我不愿往美国走,因为在这边你会受 到重视,你的意见受到重视,你能够为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做一些事情,虽然我只 做了个开头,提出了一些观念,但是还是很重要。”2004年,郎咸平48岁,他已是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长江商学院合聘教 授。
当代名人故事大全精选2:一生守信的罗迪 20世纪初,来美国的移民十分节俭,尽量把每一分钱都积存起来。佛 兰普斯科·罗迪便成立了一家小小的银行,吸收移民存款。1915年圣诞节前夕的 一天,这家银行的出纳员外出午餐,这里只有罗迪。突然,三个蒙面歹徒冲进来, 把罗迪关进厕所后,将银行里的22000美元席卷一空。储户听到这个消息后,都 蜂拥来提款。虽然罗迪尽了最大的努力兑付,但仍然不支,最后被迫清盘,宣告 破产。250个储户共损失了18000美元。从此,罗迪家一贫如洗。他们失去了住宅、 积蓄、存款和所有的一切,连家里一块稍好的红地毯也被人当债务拿走了。一位 银行家对罗迪说:“银行遭遇抢劫,这是天灾人祸,既然已经宣告破产,你就没 有任何责任了,存款也不用还了。”罗迪说:“法律上也许是这样。不过,我个人 是要认账的,这是信义上的债务。今后我一定要归还!” 罗迪为了还债努力奋斗,他白天杀猪,晚上为人补鞋,还发动大一点 的孩子上街卖报,帮人搬货物。一家省吃俭用,积了一点钱,有了一定的还债条 件了。罗迪听说一位储户患了重病,生活困难,他就把那位储户十几年前存的177 元还清了。以后,罗迪一家积了一点钱总是先还给最困难的储户。罗迪听说一位 身患重病的寡妇无力抚养孩子。罗迪首先还给她100元,另外每月还她10元,使 她付清房租。罗迪还听说一位储户欠了税,有坐牢的危险。20年前他在罗迪这里 存了一笔钱。罗迪连忙找到他,还了他的存款,使他免受牢狱之灾。
但由于时间太长,许多储户记不清了,罗迪就在保险公司、教堂、开 发商甚至是当地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存款人。他从一篇新闻报道上,发现加利 福尼亚有久未寻到的当年的三位储户,他便把存款分别寄给了他们。他们异常感 动,其中两个人把存款退了回来。请他转寄给别的穷人或他们的孩子。罗迪通过 牧师的帮助,找到了90里外的一对老年储户。罗迪踏着深深的积雪,来到了他们 家。几十年来,他们的存款凭据都丢失了,但记得当年罗迪的储蓄银行的位置, 街角的当铺、铁匠铺等。罗迪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对的,便按他们提供的数目给 他们兑现了存款。1946年圣诞节前夕,银行被抢31年以后,罗迪还清了250位储 户18000元存款。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散居各地的罗迪的子女也再行团聚在一起,此时罗迪向过去所有储户或他们的子女寄出了一张贺年卡,贺年卡上附了几句话:“我, 佛兰普斯科·罗迪曾经经营一家储蓄银行。1915年该行遭劫后,被迫停业,但当 时我曾向各位保证,日后必将存款归还。经过多年的奋斗,我们兑现了诺言,现 在还清了所有的存款和利息,诚感欣慰。祝大家圣诞快乐!”当最后一张贺卡寄出 以后,罗迪说:“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信用是金,守信既是市场经 济应该和必须遵守的法则,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当代名人故事大全精选3:越过门槛走向世界 由于母亲的期望,居伊·德很小的时候就拜于法国当时著名的大作家居 斯塔夫门下,学习写作。
这位大师级的老师,对居伊·德的要求极为严格,甚至是苛刻。每个 周末,居伊·德都要带上自己的习作请老师批改。可他的作业,多数都无法让老 师满意。为此,居伊·德不得不在老师的指点下反复修改。
有一天,居斯塔夫对居伊·德说:“你去巴黎第九大街,在第二个十字 路口向左拐,看看路右边的第一个人是谁” 居伊·德来到路口,远远地看到了一座老妇人的雕塑,就赶回来告诉 老师:“是一个老太婆。” 老师听了摇摇头,不满地说:“你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你再去瞧瞧 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太婆”居伊·德不得不又来到路口。这次,他走近雕像看了几眼, 很快回来告诉老师说:“那个老太婆很脏,满脸灰尘,头发乱得像鸡窝。”居斯塔 夫听后,微笑着说:“有进步,但你看到的东西别人还是可以看到,你应该用你 的第三只眼睛去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居伊·德只好第三次来到路口。这 次,他走到雕像前面,非常认真仔细地观察起来,回来后兴奋地告诉老师:“我 发现那个老太婆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脚的木匠随便拿了一块木头削了一块安在 她脸上的。”这个时候,居斯塔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笑容。
随着写作训练逐渐深入,居伊·德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这期间,居 伊·德写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让同行看来已经高不可及,完全可以拿出来发 表,其中很多作品还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可居斯塔夫还是劝告他,先不要急着发 表。
老师的话一时让居伊·德很是不解:“为什么我的这些作品不能发表呢”1875年,25岁的居伊·德背着老师,偷偷公开发表了自己第一篇小说《人手模 型》。这是一篇构思奇特的小说:杀人犯的手做成的模型复活了,而且又开始图 谋不轨,最后“断手再植”,方才平静下来。作品发表后,许多人读了都赞叹不已, 可居伊·德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你的那些学步之作,通通都是废纸,因此 请不要发表。”末了,居斯塔夫还郑重地对居伊·德居说,“我是一道门槛,你只 有从我这里跨过去,才可以走向外面。” 老师的话让居伊·德有些伤心,但他还是遵照师命,从此潜心练习, 不再去想发表之事。而之前那些已经写好的作品,他统统束之高阁。
就这样又过了4年。1879年,居伊·德完成了一篇小说。他小心翼翼地 拿给老师审阅,等待老师的批评与指点。数日后,居伊·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 去见老师。老师看到他后,却一反常态,欣喜若狂地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祝 贺你,你的文章成熟了,可以面世了。” 居伊·德听后,激动得泪流满面。他一直期盼的这一天,终于来到。
这一年,居伊·德已近30岁。而之前在写作上所做的努力,已10多年。
那个刻苦练习写作的青年居伊·德,就是后来法国著名的大作家莫泊 桑,居斯塔夫就是他的恩师著名作家福楼拜。而被老师福楼拜首肯的那篇作品, 就是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