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语言技能类,无非是将综合英语变成了听力、口语、写作、 读译等方面的专项训练,而语言文化类就是“英美概况”等。
我们在课程内容丰富性方面,远不及香港,仅以香港理 工大学“英语教学中心”为例,目前仅为全校非英语专业提供的与职业有关的语言训练课程(不包括通用英语课和提高 课)就多达55门课型,如商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工程学生 的大学英语、设计学生的大学英语等等。这些课程都是结合 专业传授英语交流技能,如何写学术论文,如何参加学术研 讨会,如何写商业计划,如何参加商务会议等。我们的大学 英语课程内容为什么会显得如此单调?大致可归纳为三方 面原因:其一,受资源所限,如教师资源紧张,无力开设那 么多的课程;
其二,受英语教师能力所限,语言教师转化为 专业英语教师要进行专业培训和提升;
其三,盲目跟随试点 学校,不了解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开发出具有校本特 色、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很多学生修读某一门英语课就是 为了拿学分,而不是出于真心喜欢。第三,大学英语课程实 施缺乏内涵式发展,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课程要求》强调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①在全国一片轰轰烈 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浪潮中,虽然很多院校都投身其中, 他们加大了对信息化网络平台和网络实验室的投资与建设, 为学生开设了网络英语课,以期改变原来以教授为主的单一 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是,现实的效果 是,由于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差距较大,不少教师还 没有转换教学理念,如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
变“技能输入为主”为“技能输出为主”,再加上教师缺少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 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英语教学的优势。在21世纪信 息化时代,学生渴望尝试这种现代化技术带给他们学习上的 便捷、高效与自主,但只有硬件的配备,没有教师有针对性 的指导,没有发展内涵式的设计,学生对网络学习热情降低, 疲于应付考试与检查。第四,大学英语课程评价形式单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仍占主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 应试教学倾向,《课程要求》除了提出“形成性评估”和“终 结性相结合的思想”,同时它并未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挂 钩,它建议“在完成《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 或最高要求层次的教学后,学校可以单独命题组织考试”②。
可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评价过于单一,很多院校不 强调过程性评价,只重视终结性评价。究其原因,这一方面 是由于过程性评价要求紧密结合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内容, 不断给学生进展性反馈,在课程目标不清的情况下,要求教 师设计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
另一 原因是,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全国标准化水平考试,社会 (特别是就业用人单位)认可度高,不少院校还会把通过四 六级考试作为英语免修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而学生一旦通 过了四六级考试,英语学习就变得懈怠,学习兴趣减弱、课 堂出勤率低,不再做“最高要求”,在实际与外国人交往的 过程中,也还是无法开口自由交流,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未 见提高。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大学英语课程在目标定位、内容实施、 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大学英语在 历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无论是重视读写还是注重听说, 学生的整体英语素养并没有显著变化;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 课程并没有满足学生希望提高英语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多 的学生认为经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后,英语水平与高中相 比并没有显著提高,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英语水平有所下降”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脱节现象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 为各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参与、规划、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 往往站在自上而下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在贯彻、参考教育 部政策性文件(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要求》) 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诉求和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由 于缺少有针对性的校本研究,盲目跟风,缺少科学依据,导 致大学英语课程的古板单调、水土不服与效率低下。那么, 校本研究该从哪里着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研究到底 该怎样进行呢?学习者对大学英语课程到底有什么样的需 求呢?鉴于此,如何科学合理、从学习者需求角度设置大学 英语课程,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学习者需求分析与外语课程设置研究 在国外,把学习者需求分析①应用到外语课程设计里的 经典之一,是Hutchinson和Waters等西方 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倡导,强调通过内省、访谈、观察 和问卷等手段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发技术手段,成为外语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Hutchin son和Waters界定了“需求”的概念②:必要(n ecessities),即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必须知道 的以保证其语言功能的有效性;
缺乏(lacks),只有 学习者必须知道的知识还不够,还要知道学习者已有知识, 存在于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与其已有知识之间的“差距”(g ap)即为缺乏;
主观需求(wants),即语言教学或 课程中学习者的内在需要;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Hutchinson等认为要 了解两种学习策略,一种是学习者运用的语言学习策略,其 二是教师诠释的学习策略;
限制条件(contains), 在需求分析的决策环节要考虑的关于学习情境的限制条 件;
语言评审(the languageaudit), 这是由机构、组织或者国家层面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为 语言教学政策提供依据。随着需求分析不断深入,需求分析 模型也不断发展和创新,西方研究者建构了相应的需求分析 模型:1)Munby③的目标情景分析模型(Targe t Situ-ation Analysis),主要针 对学生在将来目标职业或学业情景下语言要求的分析。2) Allwright④的目前情景分析模型(Presen t Situation Analysis),是指对学 习者目前已知的与在目标语言运用环境中所需知之间的欠 缺的识别及如何进行针对性施教的分析过程,也称欠缺分析(Deficiency Analysis)。3)Hu tchinson &Waters的模型,将需求分为学 习需求(learning needs)和目标需求(t arget needs)。前者是指学习者为了获得目标 情景下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所需做的;
后者是指学习者在 目标情景下需要做什么,即必须要学习的(necessi ties)、欠缺的(lacks)和想要学习的(wan ts)。4)DudleyEvans&St John⑤ 的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需求分析模型,包括学生专 业信息、学习者个人信息、语言信息、学生欠缺等七个方面。
研究证明,学习者需求分析已成为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及主 要方法论依据。不难看出,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的重 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能够使学习者与课 程建立有意义的关联,使得语言课程与不同国家、不同水平 以及不同目标群体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成为可能⑥。更重要的 是,需求分析可以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 实证依据。国内学界有关学习者需求分析与英语课程设置的 研究,学者夏纪梅和孔宪辉⑦率先把需求分析的理念引入外 语课程设计。随后有研究者余卫华⑧、管春林⑨批判性地考 量了需求分析模型对英语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综合运用需 求分析模型以达到不同的研究目的。
在需求分析的实际运用层面,有研究者王红����� 调查一年级大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需求,发现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不受学生重视。另有研究对 毕业生的英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60%受试者在工作 中很少使用英语,阅读为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技能,听说则 最低。此外,研究者曾建彬等①指出,相当一部大学生亟需 得到学术英语的系统训练,以便能够撰写和发表符合国际标 准的学术英语论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需求研究 模型虽然结合了外语课程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参考,但是却 无法满足调查在不同语言学习环境下、不同社会背景下学习 者的外语需求。国内研究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对需求分析与外 语课程进行思辨或实证考量,从理论本身而言,忽视了需求 分析理论的边界,也就是没有区分需求的具体类别或指向, 导致所得的结论缺乏系统性;
其次,简化了课程设置过程, 认为课程设置就是开设课型、教学模式等线性叠加,如一些 院校仅针对学生对课型或教学模式的需求,就对其课程设置 进行改革,缺乏整体性;
另外,实证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仅 限于某一年级或专业的学生群体,不能体现需求分析理论客 体的多样化,不具代表性。在政策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制订 和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方案过程中,研究者、政府管理部 门多从宏观角度,强调从学校、教师层面开展工作,用自上 而下(top-down)的方式制订教学目标、改进教学 方法等,忽视了大学生主体的学习需求,没有从课程的本源 上去解决课程效果问题②,从而导致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不高。鉴于此,依据已有的需求分析理论,笔者以某985高校非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大一至大 三非英语专业的2000余名学生进行课程需求问卷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不同学习者对大学英语的需求 有着明显的复杂性、个性化与多样性,但是,从整体趋势来 看,他们的需求却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方式 等大学英语课程主要素方面有明显的趋同性,这为校本课程 设置提供了可借鉴性的参考,调查的重点及结论围绕以下四 方面展开。其一,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应达到 的学习结果的预期,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和个体愿望。
调查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呈多样化趋势,需求由多到 少依次为:为了“掌握一门语言”、“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通过四六级等其他等级考试”、 “找到好工作”等。其中,以通过考试为英语课程学习目的 的学生不到56%,这一结论与杨小彬③的研究结论并不一 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调查的院校及学生层次的差异,从 侧面说明课程设置有校本特点,重点院校学生对出国等需求 大于对通过四六级考试的需求。另外,学习目标趋同集中体 现在77%的学生希望通过英语课程提高听力与口语表达 能力。其二,在信息化的21世纪,传统的纸质教材将融合 于电子化的外语教学系统中,那么目前的课程内容是否满足 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查发现,内容需求具有复杂性特点。学 生对英语电子资源需求略高于传统纸质媒介教材需求,这说 明英语课程内容需要迎合当前大众媒体的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提供多样化、多渠道的课程内容资源。分析 发现,学生对听、说、读、写、译及英语文化等综合知识的 学习资料需求较大,均占60%以上,喜欢开设“多样化的 听力练习(情景对话、新闻报道等)”、“口语练习”、“汉 译英、英译汉翻译”等。学生对于课外媒体资源的需求集中 在英语广播、影视、歌曲及英文网站等方面。上述课外媒体 资源相对课内教材而言,学习过程更轻松、内容可选择性更 强,因此学生英语学习情趣及参与度更高,需求也更大,这 无疑对当前的教材设计者提出更大挑战。其三,课程实施主 要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目 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是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否被学 习者所接受,都必须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本调查显示,学 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和课型有不同程度的 个性化需求。63.5%的学生需要“多样化教学”,与常 规课程讲授法相比,多样化教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灵活性 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在 教学环境需求中,55%以上的学生需要参加英文报告和英 文讲座等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学术性活动,说明在现有“基础 课+高级选修课”课程体系中,还应着力建设“专业英语课 程”。在课型需求层面,学生的需求集中于“英语选修课”, 希望能够开设“技能类英语选修课程”(68.5%)、“文 化类英语选修课”(65.4%)、“学术类英语选修课程” (56.3%)。其四,课程评价,即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评价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主要分为结 果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调查显 示学生对评价非常重视,他们的需求呈多元化。如65.8% 学生认为课程评价应“侧重考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64. 1%认为评价应“采取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形式”,52. 2%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三、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回顾与需求分析的讨论,我们得 出如下结论:课程设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循环系统,学 习者需求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个性化在课程设置体系中通过 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得以显现;
学生 对课程的具体需求表现在,学生需要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能够 更加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应增加课外英语辅 助练习资料以及网络媒体英语资源;
课程实施需要多样化教 学活动,增设英语选修课种类;
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终结性评价为辅。基于问卷分析反映的学生现实需求,我们 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各院校应立足于校本需求研究,规划 出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目标。首先,各院校要处理好课程目 标与国家指导性文件的关系。《课程要求》是一份指导性文 件,不是指令性文件,因此,各院校应该在参考《课程要求》 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学校定位(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 型)、学科类型、专业需求和学生水平等因素。其次,课程 目标的规划除了要邀请管理人员、学科专家等参加,还要考虑一线教师的意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再次,要展开校 本研究调查,基于本校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及发展趋向,制定 多层次多维度英语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校本特色。如重点 院校学生学习英语可能是为了“出国留学”或“向外国介绍 中国文化”;
医学类院校学习英语可能是为了“看懂英文医 学书籍”;
理工类院校学习英语可能是为了“找到好工作” 等等,而同类院校中又可能因层次不同(本一、本二、本三) 而定位不同的课程目标。所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是一个 系统工程,各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细化课程目标,针对不同 的学生结构和需求,制定多层次多维度目标,为课程内容和 课程实施确定明确的方向。第二,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处理 好课堂教学资源和网络媒体资源的关系,丰富学生英语课程 学习资源。课程内容应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主体,体现内容 的层次性与多元性。多层次和多渠道的学习资源不仅可以用 来传授语言知识,还能够传授文化,符合英语学科的工具属 性和文化属性要求。因此,我们应以“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为原则,在基础课阶段使用统一教材(如教育部推荐的重点 教材),学习的快慢和学习难度应视不同层次的班级来定;
同时,还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集体备课,针对学生 主体特点,共同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如提供多样化的听 力(情景对话、新闻报道等)、口语(口语话题更具时代感, 如讨论‘啃老族’和‘月光族’等现象),及阅读材料(时 文报道、科技知识、文学作品)等。在提高课阶段,教师可采用自选模式,即根据课程特点和目标,自主选择更适合学 生需求的材料,如提供“汉译英、英译汉翻译相关的学习资 料”,“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课外媒体资源等。第三, 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学习环境,全面发展学 生英语综合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的教 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 教师而言,最成功的教学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相关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 安排灵活、自主的课堂活动,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参与 度。另外,教师在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同时,不能完全摒 弃传统的授课形式。教师应根据课程及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 教学方法,如在写作技巧的讲解方面,传统教学就比较有优 势。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跟上时代形势, 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达 到教学的最优化。大学英语课程在鼓励和提倡通过网络进行 “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必要 的隐性课程提供支持、辅导与反馈,克服英语网络学习课程 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我们可以借鉴当前国际上成功的MOO Cs范例,鼓励教师开展微课教学,提高大学英语的学习效 率。第四,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形成性评价的促 进作用,发挥终结性评价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英语课程学 习效率。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 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 展。
王守仁等曾指出:“建立大学英语综合评价体系,实现 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评价功 能的多重性,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我们要继续 朝这个方向努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稳中求进,稳中求 变”①。由此可见,课程评价方式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重 要环节,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科学的 评价方式是朝着立体化和多元化前进的。因此,我们要在实 践中处理好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尤其是要加强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 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对教学的评估作用更明显,目 前大学英语课程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手段有学生日志、成长档 案袋、小组作文等。总之,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 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做到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 一。同时,评价也应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总之,大 学英语课程是对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影响较大的公共基础 课程,其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随社会发展以及对 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在设置大学英语 课程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排除各种复杂的现实制约和现实因 素,百分之百地在纯理想的状态下,考虑学生的主体需求,满足学生提出的所有多元化诉求。我们要历史、科学、辩证 地看待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学习者需求的关系,既要考虑国 家需求、社会需求,又要考虑专业需求和个体需求,这样才 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效果,使我们能培养出既有人文精 神和科学素养,又具有跨文化素养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 化人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