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政协 > [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隐喻理解

[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隐喻理解

来源:政协 时间:2019-10-07 07:47:42 点击:

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对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辨认隐喻,然 后是对隐喻意义进行推断。在隐喻意义的推断过程中涉及到 对说话者的意向分析,和听话者本身的心理知识结构,这些 都对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摘 要:
隐喻;
隐喻思维;
意向分析;
心理知识结构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Lakoff(1980)甚至认为“所 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隐喻由修辞到思维方法,逐渐获得 了一个普遍化的地位,而且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据最开始研究隐喻认知特征的Richards(1965)统计,我们 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我们能够很自 然地说“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垮了她”,“女人的感情比较脆 弱”,但我们很少会察觉到我们赋予了抽象不可感知的“精 神”以重量,“感情”以强度。隐喻作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 式而存在,但我们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以这样或那样的 方式去理解隐喻,或者隐喻的理解到底涉及到什么。下面我 们将从隐喻的辨认出发,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去阐释隐喻的 理解过程。

一、隐喻的辨认 (一)领域信号或话题标志 某些修饰词明确地表明所修饰的词即中心词的意义转 移到另外一个领域,这就是一种隐喻的用法,如intellectual stagnation,psychiceddy current,人间地 狱、东方威尼斯等中的修饰词都代表了一种与中心词不一致 的领域,提供了从隐喻角度理解话语的线索,如:
(1)a. Ceylon was a tax heaven, a sort of oriental Switzer-land. b.一着急,思想的线索要打成结又松散了。隐喻 还有些事实的影子,但好比在热闹地方等人,瞥眼人堆里是 他,走上去找他,又不见了。(钱钟书《围城》) c. 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永远不起运的知识酒窖,没 准会在最醇浓的时候崩塌。(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瑞 士”、“线索”、“影子”和“酒窖”都已经改变了其通常 的指称,用到了不同的领域,因此应该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

(二)元语言信号 说话者有时候为了表明自己的意图或避免听话者误会, 往往会采用元语言信号,即直接用metaphor,metaphorical, metaphorically或“比方说”、“打个比方”等字眼,如:
(2)I saw then in her face, and around the openness of her bow, a metaphorical light which none the less seemed to me to be an objective phenomenon, a real thing. (三)强调词信号 某些强调词,如英语中的literally、actually、really、 simply、indeed,汉语中的“几乎”、“差不多”、“简直”、“真正”、“绝对”等,往往也向听话者表明说者可能是在 使用隐喻,如:
(3)By directing electronic waves to her brain, it may quite literally, tickle her fancy. (四)表明隐喻转换的上义词 诸如kind of、sort of、form of、“某种”等词,可 以作为一种隐喻性转换的上义词,充当隐喻出现的信号,如:
(4)I have no relish for the country;
It is a kind of healthy grave. (五)明喻 明喻是隐喻的一个种类,它与隐喻的区别在于它含有 like、as、seem、as if、“像”、“好像”之类的标志词, 明确像听话者表明这是隐喻式话语,如:
(5)Encyclopedias are like gold mines. (六)引号 引号也是一个元语言符号,可以用来表示其中的话语不 同于其字面意义,这种手段在汉语中更为常见,如:
(6)有人叫“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会把那许多 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 理是赤裸的”。鲍小姐并非一丝一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 部的真理”。(钱钟书《围城》) 上面我们讨论的都是识别隐喻的元语言和语言信号。但 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隐喻,它们的出现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信号或标志,这需要听话者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在 逻辑上与语境形成的语义和语用冲突及其性质来判断某一 种用法是否属于隐喻。

二、 隐喻意义的理解 听话者在明确说话者使用了隐喻之后,就要对隐喻所表 达的意义进行推断、理解。Searle(1979)提出,一但确认 应该从隐喻角度来理解某一句子,听话者有一整套求解R可 能值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弄清隐喻说话者意向问题。

(一)隐喻理解中意向分析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过程,本身有其独特的心理基 础。隐喻的心理发生、隐喻理解的过程以及隐喻的心理存在 形态,都是对隐喻过程进行心理考察的内容。对隐喻理解的 分析不仅有助于对隐喻本身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心理学隐喻 的把握。

一切隐喻都具有相似的机体构造,即主题、喻体和依据。

隐喻说话者是产出某个隐喻,而隐喻的听话者是接受既定的 隐喻并试图理解。话语沟通就是这样一个表达与理解相互作 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获得隐喻的恰当理解,获得 隐喻的意义,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过程。

隐喻的理解过程是动态的。Black(1979)、Davison (1981)和Searle(1979)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存在一 个特定的意义域,这个意义域由隐喻所能表达的所有意义内 涵所构成,而隐喻的听话者通过再认识表达意图或意向来获得对隐喻意义的理解。

意义域的构成是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个过程 中所言与所指、规则与意义、词义与意向纠结在一起。可以 对这个构成过程进行历时态的考察,说话者通过口语或文本 的方式做出隐喻表达时,表达的所言与所指是同一的,都落 脚于词句的结构与含义。在听话者或对话者那里,意义得以 达成。不同的听话者或同一听话者在不同的时间,对于隐喻 意义的理解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按照隐喻活动理论,主体与 喻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得隐喻处于不断 的变化过程中,如:
(7)My marriage is a jail. 在(7)中,jail代表某一特定类型的事物,它与外界 隔绝,使人失去自由,具有惩罚性等特征,因此“jail”可 以解释为“监狱”、“牢房”,也可以理解为“痛苦”、“没 有自由”,但“jail”在这里并不简单地表示监狱、牢房或 痛苦、没有自由,它包含与“jail”这一范畴有关的所有特 征和内涵。

从(7)我们不难看出,听话者通过说话者的所言,理 解其表达所指,并获得意义。这个过程最关键的是理解表达 意向。可见意向分析在隐喻理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就需 要对两个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一个是表达意向与理解的关 系,这个关系决定着理解的方向和内容;
另一个是意向分析 的方式,这个问题关注的是理解的具体进行过程。在隐喻过程中,说话者通过隐喻传递自己的意向,当这 种传递得以完成,即为听话者再认时,隐喻的意义就生成了。

人们无法逃避对隐喻背后的各种意向的分析解释,而且仅仅 根据隐喻表达的经验性含义进行反应,通常会犯错。

这种词语的经验性含义被吉布斯称为“实用主义含义”, 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把握的常用的含义。实际 上,词语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即使是“实用主义含义”也通 常不是单一的。那么,在语义学基础上进行隐喻分析,就显 得力不从心了,因为对采取何种语义来标定隐喻所依赖的共 享特征或相似性,缺乏一个判定与选择的标准,而隐喻者的 意向恰恰正承担着这样的角色。

Grice(1957)提出意向理论这个概念,进一步表达意 向的重要性。他描述了一种理想化的隐喻理解过程:说话者 使用某种隐喻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后通过听话者对于该意向 的再认,在意向的听话者那里产生预期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表达与理解以隐喻为媒介,以意向再认为手段完美地传达了 意向信息。这种意向就是反身意向。当意向不能被有效地表 达时,通常会造成隐喻理解的失败。这主要是由于说话人相 关语言知识的匮乏,这包括语义、语法、词汇和语用等的掌 握与使用不当。不能被有效地表达意向,自然不能被听话者 有效地知觉,从而造成意向分析的失败。隐喻理解失败的另 一种情况是,表达与理解的过程缺乏共同的背景。当对话者 缺乏一般背景时,对于说话者意向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了。因为听话者只有通过语境才能理解表达意向,所以,当隐喻 的一般背景被知觉为不同的内容时,理解意向的正常过程也 就被阻断了。

可以说,对隐喻理解过程的各种分析,最终都集中到一 个结论,即意向分析是理解隐喻的关键。因此有效地进行意 向分析,也就成为获得隐喻意义的必要步骤。

(二)意向分析的方式 表达与理解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合作过程。在隐喻的表达 与理解过程中,这种合作关系尤为重要。因为在隐喻理解过 程中,隐喻的含义就隐含于两者的合作关系中。说话者通过 隐喻使其意图得以传递,目的就是让听话者再认其意图;
如 果听话者不能再认这个目标,那么隐喻的理解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听话者总是通过某种或几种方式来理解表达意向,即 进行意向分析。

首先,进行语境分析。进行语境分析不是简单的词义判 断。上文中已经指出,首先经过词义判断而后才能理解隐喻 的观点是不恰当的。语境分析是对隐喻表达的过程连续性的 理解。隐喻所表达的意向正是寓于此过程。缺乏对于这种连 续性的认识,就无从确定进行意义选择的标准或依据。

其次,获得有关隐喻说话者的知识。获得这种知识是理 解表达意向的重要方式,是形成一般背景的首要因素。一般 背景是隐喻说话者与听话者所共有的特定信息,其信息组织 是一个特定范围的信息域,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信念和假设等。并不是所有的共有信息构成一般背景,只有与隐喻相 关的共有信息构成理解的一般背景。所以,获得有关隐喻说 话者的知识,也就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与其表达有关的知识、 信念和假设等。

最后,需要分析自身的体验,了解理解过程所属的经验 域。虽然隐喻的表达是依据于说话者的体验,但是说话者的 体验不能够直接被理解,而只能通过意向表达过程实现。从 听话者的角度看,则是要通过自身的体验方式,获得对表达 意向的体认。所谓的意向理解在根本上是一种“感同身受”, 是一个通过自身体验,理解另外一种体验的过程。这个时候, 需要对自身的体验情境进行了解,并与有关隐喻说话者的知 识相对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理解和判断说话者的意向,才 能从开放性的意义域中做出隐喻意义的判断和选择。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隐喻的理解过程概括为两个步 骤:1)隐喻的辨认;
2)隐喻意义的推断。虽然步骤看似简 单,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语境、自身知识结构等等。

参考文献:
[1]Black, M. More about metaphor [A].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Davison, D. On Metaphor [M] Sheldon Sack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3] Grice, H.P., Meaning [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4]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Richards,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6]Searle,J. Metaphor [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7]Ungerer, F. &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199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