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政协 > 课程改革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课程改革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来源:政协 时间:2019-10-03 07:57:24 点击:

课程改革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

课程改革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再回首,发现 这10年带给教育领域的变化确实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评价体系等发 生了巨大变革,而且使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广大教师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学习 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课程改革不能尽善尽 美,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反思总结这些问题,对于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

一、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课程改革的背景 对10年课程改革做一次深度反思,必须探讨教育领域 的学术研究为课程改革做了什么。学术研究从背景来讲,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从过程来讲,为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
从发挥的作用来讲,为课程改革加油 助威;
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在课 程改革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在课程改革经 历一个过程之后,还要深度反思,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从国际背景看,世纪之交,学术界对国际政治、经济、 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动态及学术研究有全面深入 的引进介绍。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各国都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国内背景看,中国教育领域日益兴起的“应试教育”之风与“素质教育” 之本渐行渐远,一方面大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 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有点“只打雷不下雨”的状况,基 础教育领域的“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中国 基础教育的质量。

与此同时,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开始转型,一方面在 批判“应试教育”的同时,另一方面倡导“素质教育”。学 术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前苏联模式走向国际化,与现代 化接轨。课程研究从官方垄断走向学术界,教学研究从教师、 教法走向学生主体。学术批判可谓“风满楼”:从CNKI检索 1995~2000年论文题目中出现“应试教育”的论文共计588 篇;
题目中出现“素质教育”的论文共计27619篇;
题目中 同时出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共计151篇。学术 领域的专家学者,如顾明远、叶澜、柳斌等均有论文涉及素 质教育及课程改革问题。1995~200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题目 出现“美国课程改革”的论文有153篇;
题目中出现“英国 课程改革”的论文有52篇;
题目中出现“日本课程改革”的 有41篇,宏观介绍西方国家课程改革的论文15篇。学术批判 “风满楼”直接带来的结果是课程改革之“雨欲来”。

课程改革之“雨欲来”,国家重视课程改革,并颁发 文件和发表讲话。1998年,教育部柳斌副部长主持召开全国 素质教育大会。1999年,李岚清副总理调阅中小学生教材并 发表重要讲话,有针对性地指出了中小学教材中普遍存在的“繁难偏旧”现象。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 的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朱镕基总理在会上发表了 题为《努力开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的讲话。李岚 清副总理在会议上作了题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 教育步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的讲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1999)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标志着课程改革从“学术理 念”正式成为“国家策略”。从20世纪80年代批判“应试教 育”宣扬“素质教育”,介绍、翻译、引进西方的教育新理 念,都直接为这些文件的出台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国务院 正式颁布。所以说,没有前面对素质教育的倡导,没有对基 础教育新理念的追寻,就难以形成如此规模浩大的课程改革 运动。可见,学术理念就是通过学术力量影响政府决策的, 这是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现代化国家改革最基本的 步骤。

二、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各级各类专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第一,教育专家的调查研究与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

受教育部委托,来自全国不同大学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基础教 育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此同时考察了国际上尤其 是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进而设计了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论证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 方法、步骤等问题,成为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手册。

这里的顶层设计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国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纲要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方面。

第二,教育专家的专业贡献与课程标准、教材的革新。来自 全国各高校的教育专家、科学家、课程与教学专家、学科专 家等共同参与了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制定与各科教材的编写 工作,为这次课程改革贡献了文本智慧,从而改变了教材“繁 难偏旧”的基本面貌,将现代教育的主要理念与方法反映到 了新制定的课程标准之中,将现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成 果反映到了新编教材之中,完成了教材的全面革新。第三, 教育专家的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专业支持。课程改革之初, 教育部在全国十三所师范大学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 究中心,调动大学专业人员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不仅为新 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参与课程改革过程,研究新课 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专业支持。教育部还组织成立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支持委员会,调动课程与教学论 领域的专家投身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实验区第一线,从 事课堂教学的专业支持工作,及时发现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 问题,及时反映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情况,及时总结课程改革 中的新经验,使课程实施立足于专业支持,少走弯路,使课 堂的变化深入而持久,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第四,动 员各级各类专家投身教师培训工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在于教师的变革,教师的变革始于对教师的培训,并以培训 启动教师成为能动者而主动开展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一 开始就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 的资金和人力。国家级、省级、地级、区级培训,分期分批, 各有侧重;
培训者的培训、管理者的培训、骨干教师培训、 学科培训等分门别类,独出心裁;
送培进疆、送培进藏、培 训援助、联合培训、立体培训等形式多样,标新立异。在所 有这些培训之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做报告、或进课堂、 或共同研究、或现场考察,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课 程改革提供了专业引领。第五,鼓励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 成伙伴。新的教研方式发生变革之后,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 作关系日渐密切。大学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深入中小学开展课 堂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场指导;
中 小学组织研究与学习团队,深入大学参加研究培训,为专业 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集体备课、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活动 中,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出谋划策。

(二)学术研究澄清理论问题 第二,“有效教学”之争。传统的教学十分重视教师 及其作用,所以有效教学当然重点是指教师教得有效,其中 的逻辑便是教师教的效果好,学生当然学得好,最终还是学 生是否学得有效。长期以来,教师培训或教师的专业成长就 强调教师的教,并在教学方法上大做文章,其结果是教师确实教得很辛苦,但学生学得并不好,常常是事倍功半。新课 程改革过程中,理论界批判了几种有关有效教学的错误观点, 即认为教师教得好就是有效教学的观点,认为学生考试成绩 好就是有效教学的观点,单位时间完成的教学任务多就是有 效教学的观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基本观点, 即学生有没有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新课程改革 就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 学习、实践中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事实上,这二者之间并 不是对立的或非此即彼的选择,最初实践领域对于二者关系 的对立或多或少是出于对理论观点的误解,这就需要教育学 术界,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问题,包括有效教学的界定、有 效教学的指标、有效教学的评价、有效教学的方法、有效教 学的策略与模式等。

第四,理论基础之争。新课程改革一开始,理论界就 十分重视对此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形成了主要四 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是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 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要从建构主义出发改变了这次课程改 革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多元智能 理论影响了学生的评价和发展,在学术争论上为课程改革提 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种观点认为课程改革的基础应该还是马 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它新型的理论都 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与发展,最终都成为马克思 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 建构主义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多 元的,不要纠缠理论的“出生地”,如果能为新课程提供理 论支持的理论,都可以作为其理论基础。正是由于理论界的 争论,使大家看到了新课程改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的 重要性,使大家懂得了西方现代哲学理论同样能为新课程改 革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大家理解了不同理论基础之间的逻辑 关系。如果从指导思想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无疑是指导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在此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中积极 有效的理论作为具体的理论指导,对于新课程改革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不同的领域可以有不同的理论作为其基础。

(三)专业支持保证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课程改革不是教育部门单独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普 遍参与。政府部门要发动,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课程改革, 家长通过学校了解并支持课程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小 学老师。因此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培训,做好教师培训 就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学术研究者在此次课程改革过程中积极参与了形式 多样的教师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送 培进疆、送培进藏、培训者的培训,许多大学尤其是师范大 学成立了专门的教师培训学院与教师培训专业。学术研究者 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育部组织的专业支持 队伍、各个大学的课程中心研究队伍、校本教学研究三支队伍对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支持。这三支研究队伍主要针对课堂 的问题进行研究,学术研究者通过专业引领带动教师研究。

如果10年前课程改革从学术领域着手研究,那么未来10年对 学术研究以中小学老师为中心成为课程理论的研究者。学术 研究者要引领校本教学研究:学术报告、合作研究、开展课 题、课堂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这些正是通过专业 支持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课程改革的成分主要 是在标准和教材的话,那么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就是在教学, 因此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课程改革一旦进入课 堂,就变得非常艰难复杂。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从教师的习 惯观念变革开始,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开始,这个过程需 要课程与教学专业的支持。

三、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课程改革反思 课程改革进行了10年,我们还要展望未来,课程改革 还要不断推进。

未来10年我们课程改革应该怎么做,怎样对待已经走 过的这10年,在这个时间段作为学术研究,作为理论研究者, 需要进行深度反思,也是对课程改革的贡献。理论研究者对 学术研究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制造舆论,发动了 课程改革,为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方面,在课程改革 的过程当中,他们积极参与,进行了专业支持;
第三方面, 当课程改革告一段落的时候,他们能及时发现课程改革当中 存在的问题,并尖锐地指出这些问题。学者和知识分子冷静自知,用理论的智慧眼光审视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不足。

对课程改革深度反思应该包括过程反思与结果反思。

过程反思的内容主要有:课程改革的目标确定是否准确恰 当?课程改革的内容是否有新的突破?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中的课堂教学有何创新?课程评价是否真正注重了过程性 评价,推动了中考与高考的改革?10年课改做了什么?结果 反思的主题是:课程改革取得了哪些成绩?出现了哪些问 题?课程改革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才是不正常的。问 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尤其是理论界,要深入 地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教育行政部门更 应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角度重视这些问题,要听得进不同的 意见和建议,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从学术界的现有研究 来看,此次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课程改革从时代来讲是一个以后现代为主的实验,很多理论 都是后现代理论,而后现代理论是超越现代理论的,有明显 的超前性,如果以这样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否过于 超前,这是需要反思的。第二,这次课程改革从空间上讲, 借鉴国外较多,能否立足本土,经过10年的实践,本土化的 探索应该成为后10年的主要任务。第三,课程改革强化的重 点是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积极性得 到充分调动,但是如何解决教师在学生积极性调动的基础上 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第四, 评价多元综合,能否考评结合,评价还没有落实到中考和高考之中。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