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在1997年《刑法》设立扰乱法庭秩序罪之前,并不存在法律 上的缺失。孟甲案已经说明,对于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完全可 以按照妨碍公务罪定罪处罚。
在1997年《刑法》修订的过程中,刑法分则的章节体例发生了重大变 化。当时,对于刑法分则的体例存在大章制与小章制的争议。1979年《刑法》属 于大章制,对分则条文分为8章,这与当时罪名较少的状况有关系。此后,随着 单行刑法不断增加罪名,到1997年《刑法》修订的时候,大章已经难以容纳众多 罪名。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方面提出来小章制的方案。立法机关经过权衡考量, 最终采取的是_种妥协性的方案,即基本保持大章制不变,对于罪名较多的大章 采取章下设节的办法。其中,刑法分则第3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下设8 节,而刑法分则第6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则下设9节。在这种情况下,妨害司法罪 设立专节就有必要性。对此,法院系统认为,将妨害司法罪设立专节规定,有利 于强化我国的法制秩序。刑法对妨害司法罪设立专节,体现了立法者对司法活动 的高度重视,同时全面、系统地规定妨害司法罪,为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创造了 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提供了特殊的、强有力的法律保障1。在专节设立妨害司法 罪的情况下,扰乱法庭秩序罪的设立也就顺理成章。
在刑法理论上,我国学者最初提出来干扰法庭秩序罪的罪名,认为干扰法庭秩序罪是指在法庭审理案件过程中,诉讼参与人或旁听人员不听劝阻,暄 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围攻诉讼参与人,严重扰 乱法庭秩序的行为。根据这_表述,干扰法庭秩序罪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6种情 形:(1)在法庭内进行暄哗、吵闹、录音、录像、摄影;(2)冲击法庭,破坏法庭开 庭审理案件的设备,如损坏门窗、桌、椅、广播等;(3)侮辱、诽谤、责骂、指责、 刁难诉讼参与人;(4)威胁、围攻、殴打诉讼参与人等;(5)诉讼参与人无故不参与诉 讼活动;(6)其他干扰法庭秩序的行为,如不允许旁听的人员,经劝阻不听,仍擅 自冲击法庭进行旁听等2。这一对干扰法庭秩序罪的设计,对于所谓干扰法庭秩 序行为界定得过于宽泛,实际上是将所有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都包含在内,而且 还有兜底性的设想。甚至将某些较为轻微的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也纳入犯罪的范 畴,由此而无法区分法庭违法行为与扰乱法庭秩序罪的界限。例如,在法庭内进 行暄哗、吵闹、录音、录像、摄影等行为,只要当场制止即可,甚至连_般性的 拘留处罚都没有必要。只有在不听劝阻的情况下,才有必要予以拘留处罚。如果 把这种轻微的影响法庭秩序的行为都规定为犯罪,显然违反刑法谦抑性原则。
1997年研lj法》第309条关于扰乱法庭秩序罪的规定,将某些严重扰乱 法庭秩序的行为设置为犯罪。该条规定:
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殴打司法工作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在此,刑法将以下三种扰乱法庭秩序行为规定为犯罪,这就是:(1)聚 众哄闹;(2)冲击法庭;(3)殴打司法工作人员。并且,该罪的成立以严重扰乱法庭秩 序为要件。因此,严重扰乱法庭秩序可以说是该罪的罪量要素,据此区分罪与非 罪的界限。
在《刑法修正案(九)》对扰乱法庭秩序罪提出修订之前,其实在司法 实践中该罪案例极少,基本上是一个僵尸化的罪名。即使存在个别案例,也主要 集中在民事庭审活动中,主体一般都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并且 扰乱法庭秩序行为表现为性质较为严重的冲击法庭的行为。而刑事审判,由于法 院布置了较为严密的保安措施,并且还有法警在法庭执勤。因此,较少发生扰乱 法庭秩暄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围攻诉讼参与人, 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根据这_表述,干扰法庭秩序罪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 下6种情形:(1)在法庭内进行暄哗、吵闹、录音、录像、摄影;(2)冲击法庭,破坏 法庭开庭审理案件的设备,如损坏门窗、桌、椅、广播等;(3)侮辱、诽谤、责骂、 指责、刁难诉讼参与人;(4)威胁、围攻、殴打诉讼参与人等;(5)诉讼参与人无故不参与诉讼活动;(6)其他干扰法庭秩序的行为,如不允许旁听的人员,经劝阻不听, 仍擅自冲击法庭进行旁听等2。这一对干扰法庭秩序罪的设计,对于所谓干扰法 庭秩序行为界定得过于宽泛,实际上是将所有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都包含在内, 而且还有兜底性的设想。甚至将某些较为轻微的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也纳入犯罪 的范畴,由此而无法区分法庭违法行为与扰乱法庭秩序罪的界限。例如,在法庭 内进行暄哗、吵闹、录音、录像、摄影等行为,只要当场制止即可,甚至连_般 性的拘留处罚都没有必要。只有在不听劝阻的情况下,才有必要予以拘留处罚。
如果把这种轻微的影响法庭秩序的行为都规定为犯罪,显然违反刑法谦抑性原则。
1997年研lj法》第309条关于扰乱法庭秩序罪的规定,将某些严重扰乱 法庭秩序的行为设置为犯罪。该条规定:
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殴打司法工作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在此,刑法将以下三种扰乱法庭秩序行为规定为犯罪,这就是:(1)聚 众哄闹;(2)冲击法庭;(3)殴打司法工作人员。并且,该罪的成立以严重扰乱法庭秩 序为要件。因此,严重扰乱法庭秩序可以说是该罪的罪量要素,据此区分罪与非 罪的界限。
在《刑法修正案(九)》对扰乱法庭秩序罪提出修订之前,其实在司法 实践中该罪案例极少,基本上是一个僵尸化的罪名。即使存在个别案例,也主要 集中在民事庭审活动中,主体一般都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并且 扰乱法庭秩序行为表现为性质较为严重的冲击法庭的行为。而刑事审判,由于法 院布置了较为严密的保安措施,并且还有法警在法庭执勤。因此,较少发生扰乱 法庭秩法律工作者的转变,律师也逐渐从体制中剥离出去,成为立足于社会的法 律服务提供者。可以说,律师制度改革本身是较为到位的。与此同时,我国的司 法体制改革则相对滞后,由此而出现了律师与司法体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 矛盾与冲突必然会在法庭上反映出来,这就是律师在法庭上所采取的抗争行为愈 演愈烈。这里使用抗争_词,具有中性的含义。因为这种抗争有些是在合法范围 之内的,有些是超越法律界限的;有些是善意的法律举动,有些则是恶意的行为 艺术3。这种抗争将法院置于1种尴尬而无奈的境地,也使法庭审理失控。律师在 法庭上的抗争以所谓死磕的形式而出现,死磕成为极少数律师所采取的诉讼策略。
因此,死磕成为律师自身对法庭抗争行为的诠释。与此同时,这种抗争行为在法 官的视野中,被斥之为闹庭。死磕与闹庭,可谓一种行为两种表述,深刻地揭示 了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分裂。律师将死磕界定为:律师在刑事辩护中,针对办案机关在程序上的违 法行为,以较真的态度和方式所采取的针锋相对的抗争,大多表现为审辩冲突。
杨学林律师指出了4种死磕的方式:(1)法条较真;(2)网络揭露;(3)举报投诉;(4)行为 艺术3。在以上4种所谓死磕方式中,只有法条较真这种方式真正发生在法庭,而 其他3种死磕方式都发生在法庭之外。尽管这3种死磕方式会对庭审产生一定的作 用,但与法庭秩序没有关系。因此,从法庭秩序的角度来说,需要认真对待的是 法条较真的死磕方式。根据法条所进行的死磕,一般都是针对程序问题,并且以 个案公正为诉求。法条较真是以法律为根据的,以此对抗庭审活动中的程序违法 现象。如果是法院自身的程序违法,在这种死磕的作用下,比较容易获得纠正。
但当这种程序违法系侦查阶段或者审查起诉阶段所遗留,则法官无力纠正。由此 而使法官承受不可承受之重,处于与律师对立的风口浪尖。
死磕现象,是_种值得思考的法律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可 以想见,在法治发达的社会,律师的辩护权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某些律师的死 磕行为就是正常的行使职责的行为。而其他那些具有破坏性,甚至自虐性与自杀 性的死磕则根本就没有发生的可能。律师的执业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有偿的法律服 务活动,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必然会考量投入产出以及各种风险,是一种理性人的 行为。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律师在执业活动中丧失理性,甚至演变为恶作剧我 认为,这正是我们对死磕现象进行抨击或者否定之前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法庭上,这里主要是指刑事审判的法庭,因为死磕都发生在刑事案 件的辩护之中,作为辩护人的律师与作为公诉人的检察官形成对抗的双方,而法 官本来处于中立的裁判者的地位。但为什么现在法庭上缺失了辩护人与公诉人的 对抗,而法官却成为与辩护人对抗的一方这是一种诉讼结构的严重错位。之所以 发生这种错位,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是公检法三位一体的司法体制。我国采取的是 —种诉讼阶段论,即公安的侦查、检察的批捕与公诉、法院的审判各自为一个阶 段,分别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在这种诉讼结构中,三机关的三种权力 前后衔接、互相制约,形成线形的司法流水线,同时发挥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的 诉讼职能。对于这种所谓线性结构的弊端,我国学者指出:它仅有国家权力互动, 忽视了涉案公民的主体地位以及辩护人的能动作用,损害诉讼平等,消解诉讼构 造4。这种线性结构之所以排斥辩护律师,是因为这种具有阶段性的诉讼结构本 身具有自足性,律师则是_种外部与外在的因素,会对司法流水线的正常运作造 成干扰。因此,阶段性的诉讼结构天然具有对律师职能的排斥性。从1979年的《刑 事诉讼法》到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第一次修订,再到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修订,我国的阶段性的诉讼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当中,及至2014年新_轮 司法改革提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结构,线形的诉讼结构逐渐演变为三角形的诉 讼结构,更加符合司法规律。在司法体制完全调整到位之前,律师的执业活动与 不合理的司法体制之间的碰撞和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
事实上,律师辩护从实体辩护,乃至于形式辩护,到法条较真的程序 保护,以至于实质辩护,这是_种辩护制度的进步。我国学者对审判区分为实质 性审判和表演性审判,实质性审判的基本含义是:法官不听命于政府(追诉机关), 也就是说,法院不是政府的橡皮图章,法官中立,与政府_方和辩护_方保持等距 离;法庭审判应当进行实质性调查,为此应当防止和排除法官的预断,不允许审 判活动流于形式;判决的结果应当以法庭审判中形成的心证为依据,这一心证是根 据法庭调查过的证据得出的;法庭辩论应当充分,辩护律师应有使自己的辩护意 见得到完整表达的权利。当他这样做时,自身的自由应当得到事中与事后的安全 保障5。在这种实质性审判的刑事法庭,律师的辩护权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法 庭秩序也就成为实质公正的组成部分,很难设想律师会对这样的法庭秩序进行对 抗。与这种实质性审判相对应的是表演性审判,这种表演性审判也可以称为形式 性审判,对形式性审判来说呈现在法庭上的活动并不重要,因为裁判并不以法庭 调查和辩论形成的心证为依据,判决甚至在开庭前已经做出了,辩护律师的作用 只是配合将这场戏演下去,诉讼处于“你辩你的,我判我的”状态5。事实上,在 某些敏感性或者关注性案件中,连“你辩你的”也难以做到。因为法庭冗长的庭审 只有当其对于裁判确有必要时,法官才会聚精会神地听取。而在先定后审的案件 中,既然判决结果已有,法官不可能再有耐心进行细致的法庭调查,更没有心情 听取律师冗长的辩护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律师的辩护权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
为此,如果律师配合法庭的形式性审判,当然法庭会呈现出秩序井然的景象。反 之,律师如果不能配合法庭,在法庭上进行较真,则死磕在所难免。如果一个律 师对于案件中的各种违法现象视而不见,那才是_种失职行为。这种不作为的律 师虽然维护了法庭的秩序,但有悖于委托人的利益,不是_位称职律师之所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法死磕是律师的职业道德的生动体现。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某些死磕现象已经超越法律的界限,甚至不 求法律上的所得,而是与法庭形成极端的对立。例如,通过被告人在法庭上解聘 律师,使庭审无法进行。在休庭以后,再重新聘请原律师,以此拖延庭审时间。
在这种极端的案件中,只有当事人对法庭彻底失望,才会做出这种非功利性的死 磕举动。在目前的庭审活动中,有些案件因其特殊原因,法庭并不是一个确定有 罪还是无罪的场所,而只是一个过场,这种先定后审的审判其实是法律秀。为此,当事人以及律师采取一种不配合的态度进行死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反思的仍 然是我们的司法体制本身。随着领导干部违法干预案件审理制度的建立,这种非 法干预现象会有所减少,法官的中立性会有所提高。因此,此类死磕现象也会逐 渐消失。当然,只有当对案件审判制度性的合法干预也不复存在,法庭的公正性 得到有效保障,律师行使辩护职责的法治环境彻底改善之日,死磕现象才会彻底 消亡。
不可否认,在法庭上死磕对既有的法庭秩序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 死磕现象出现之时,就与闹庭的恶名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河案(贵阳市小河区法 院审理黎庆洪黑社会性质犯罪案件)被认为是死磕派律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6。
2012年1月9曰,该案在贵阳市小河区法院开庭。辩护律师就法院管辖权、检察院 和法官回避等问题与法庭激烈交锋,律师20余人次被警告、训诫,迟夙生、刘志 强、李金星、杨名跨等4名律师被逐出法庭3。正是在小河案中,辩护律师在法庭 上的抗争行为开始被冠之以闹庭的恶名。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5条第4项采取的是空白规定,也就是所 谓的兜底条款。这种兜底式的条款,具有对行为的扩充作用。事实上,在这次刑 法修订之前,我国学者在对扰乱法庭秩序罪的立法建言中,就有设置空白规定的 内容。例如,我国学者指出:《刑法》第309条这种列举式的规定,虽然清晰明 了,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但难免举不胜举,挂一漏万。鉴于司法实践中严 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错综复杂且层出不穷,难以__列举,为最大限度地维护法 庭秩序,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笔者建议,宜采用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 规定本罪的行为方式,即在列举“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殴打司法工作人员”之后, 加上“其他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的兜底规定。所谓“其他严重扰乱法庭秩序 的行为”是指与法条中所列举的“聚众哄闹、冲击法庭”和“殴打司法工作人员”的 社会危害性相当,足以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用概括性规定作为兜底条款, 可以嚢括形形色色的实质上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使刑法 条文更加严谨和科学,体现刑事立法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为法庭的井然有序提 供法律保障8。这一立法建议极大地扩张了扰乱法庭秩序行为入罪的范围,笔者 对此不能赞同。而《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一稿第35条第4项则采纳了这种空 白规定的立法方式。为被告人的扰乱行为而使庭审不能按照计划开始的,也可以 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罪。因此,扰乱法庭秩序罪也可以发生在开庭的准备时间。
本罪发生的地点是法庭,也就是庭审举行的地点。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一般都发生在法庭之内。但在某些情况下,法庭以外的扰乱行为也会影响到 庭审活动。这种行为也可能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罪。
除此以外的时间和地点所发生的扰乱行为,不能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罪, 但有可能构成其他犯罪。例如,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是扰乱法庭秩 序的行为表现,然而这一行为必须发生在开庭时间和地点的,才能构成本罪。如 果发生在其他时间和地点,例如在庭审以外的时间和地点,对司法工作人员或者 诉讼参与人进行殴打的,就不能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罪,但造成伤害的,可以构成 故意伤害罪。
(二)保护客体的复杂性 扰乱法庭秩序罪的保护客体较为复杂,既存在单一客体又存在双重客 体。本罪的主要保护客体是法庭秩序,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同时根据扰乱法庭秩 序行为类型的不同,本罪有些行为还可能侵害了其他保护客体。其中,第一种扰 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即聚众哄闹、冲击法庭的,是_种单纯的扰乱法庭秩序的行 为。因此,这种扰乱法庭秩序行为侵害的保护客体是单一客体。第二种扰乱法庭 秩序的行为,即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既侵害了法庭秩序,同时 又侵害了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人身权利。如果只是侵害了司法工作人 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人身权利,但没有侵害法庭秩序的,则不属于本罪的行为。
第三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即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 的,既侵害了法庭秩序,同时又侵害了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人格权、 名誉权等人身权利。如果只是侵害了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人格权、名 誉权等人身权利,但没有侵害法庭秩序的,则不属于本罪的行为。第四种扰乱法 庭秩序的行为,即毁坏法庭设施,抢夺、损毁诉讼文书、证据的,既侵害了法庭 秩序,同时又侵害了法庭设施等。如果只是侵害了法庭设施等,但没有侵害法庭 秩序的,则不属于本罪的行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刑法》第309条规定的都是 一些较为严重的扰乱法庭秩序行为,即不仅扰乱了法庭秩序,而且还侵害了其他 法益。只有聚众哄闹、冲击法庭这_种行为,是单纯地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
(三)行为类型的多样性 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刑法》第309采取了列举的方式,共计列举了 下述4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
1.聚众哄闹、冲击法庭这里的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是指聚集三人以上,在法庭上起哄捣乱, 或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强行进入法庭,造成法庭混乱的情形。法庭是_个庄严 和神圣的场所,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庭纪律,维护法庭秩序。而聚众哄闹、冲击 法庭的行为严重破坏法庭秩序,因此规定为犯罪具有合理性。
2.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 这里的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是指对法官、公诉人、法 警以及各种诉讼参与人进行暴力袭击。应该指出,这种殴打_般都发生在法庭, 因此具有扰乱法庭秩序的性质。如果不是在法庭,而是在其他地点殴打上述人员, 则不具有对法庭秩序的破坏性,因此不能构成本罪。如果造成伤害的,可以构成 故意伤害罪。这种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行为,并不要求达到伤害 的程度。因此,这是将扰乱法庭秩序的_般暴行规定为犯罪。
3.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 这里的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是指在法庭 上对法官、公诉人、法警以及各种诉讼参与人进行侮辱、诽谤和威胁。这是《刑 法修正案(九)》新增加的行为类型,在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对此存在较大的争议。
我认为,对于这里的侮辱、诽谤和威胁都应该加以严格的界定,避免对律师的法 庭辩护形成负面效果的可能性。我国刑法中对侮辱、诽谤罪都有明文规定,扰乱 法庭秩序罪中的侮辱、诽谤也应当按照该规定加以理解。因此,这里的侮辱,是 指以暴力、言词或者其他方法,公然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 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并进行散布,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行为。因为在我国刑法 中,对侮辱、诽谤的理解是较为确定的,因此不存在争议。但如何理解这里的威 胁,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这里的威胁,并不是指一般性的恐 吓,而是指以杀害、伤害、毁坏财物、毁坏名誉等相威胁。
4.毁坏法庭设施,抢夺、损毁诉讼文书、证据 这也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加的扰乱法庭秩序行为。这里的毁坏 法庭设施,是指对法庭设施进行破坏。例如,损毁法庭的桌椅、破坏法庭的录音 录像设备等。抢夺、损毁诉讼文书、证据,是指夺取诉讼文书、证据,撕坏诉讼 文书、毁坏证据等。法庭设施是法庭的物质形态,对法庭设施的破坏是一种严重 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当然,这种对法庭秩序的破坏活动只能发生在庭审期间。如果是庭审以外的时间,对法庭设施进行破坏的,只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而 不能构成本罪。诉讼文书和证据是案件资料和材料,也是案件的物质载体。抢夺、 损毁诉讼文书、证据的行为,不仅使这些案件资料和材料受到毁坏,而且阻碍了 庭审活动。因此,具有对法庭秩序的扰乱性,应当以扰乱法庭秩序罪论处。
通过以上对修订后的《刑法》第309条扰乱法庭秩序罪的解释,我认 为,虽然增加了第3、项扰乱法庭秩序行为的类型,但由于刑法对此进行了明文 描述,对入罪标准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在这种情 况下,试图以扰乱法庭秩序罪应对律师的法庭抗争行为,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法庭秩序不能、也不应该通过刑事手段来加以维护。如果法庭是_个摆 事实、讲道理的场所,则其法庭秩序自然会受到各方诉讼参与人的遵守和尊重。
因此,对于法庭秩序的获得来说,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结构,使各方诉 讼参与人在法庭上的权利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是更为重要的。
当法庭平静之时,也就是法治到来之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