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与大学课程 从广义上来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 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 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 范围、活动、进程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之中。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 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 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 心环节。2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历史回顾 2.1建国初期的大学体育课程 我国建国后到文革以前,由于各方面制度不完善,自 1951年开始学习前苏联的课程模式,大有“全盘照搬”的架 势。由于特殊的国情和政治因素的需求,迫切的想摆脱“东 亚病夫”的帽子,以及希望通过体育促进外加关系的发展。
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以竞技体育为主,课程结构很单一,其 指导思想基本以教师、课堂、教材三要素为中心。在教学过 程中采取集体教学,教授整体划一的动作,师生间缺乏互动, 整个教学体系形成一种教学法。这种单一的控制模式导致了 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总之,在我国建国初期,主要是引进前 苏联的教学模式,我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体育得到了加强和发展。
2.2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 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造成严重的破坏,其中高等教 育体制和课程的设置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扭曲。全国大学体育 课程基本被取消,少数地方以“军事训练课”代替大学体育 课程教学。由于政治原因,课程目标价值也带有浓重的政治 色彩,脱离了其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学科轨迹。
2.3改革开放初期,以增强体质为目标的课程模式 我国早期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政治色 彩,受到政治形势的操控和影响。但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慢慢恢复了其应有的面貌。突出的标 志就是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使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 又重新走上了正轨。在这个阶段,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 就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在1979年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 普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对这一目标提出了重点要求,但是 在这个时期过分重视体质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 的发展。从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教学组织都有所突破,教 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2.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单一的增强体质向多元化 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学体育,除了增强体质,还注重 学生心理、社会方面转变。由最初的单一模式逐步转变为“三 元”模式,注重学生身、心、社会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一 阶段的课程改革走向了繁荣阶段。
3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为我国新型大学体育课程的实验 阶段。不再呈现单一、守旧的传统模式,开始向自由化、多 元化发展。在“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指 导下,特别是在《新纲要》颁布以来,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 大学体育改革的新高潮。在体育课程模式、课程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 破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 促进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当代大学体育课程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特 点如下:(1)在课程理念的设计上不断与时俱进,并逐渐 与世界接轨,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和满足不 同教育主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关注个性的发展。
(2)课程指导思想在不断转变,任何形式的变革,首先都 要从思想观念入手。课程改革也是如此,由当代大学体育课 程改革的现状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正由“学校体 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进行转变。(3) 课程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的内 容逐步走向多样化。主要变现在运动项目的增加和上课形式 的丰富,以适应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多样性需求。同时将 野外生存、职业拓展和休闲体育纳入了教学范畴。这是近几 年出现的一种新趋势。运动项目的增加和课堂形式的丰富有 助于培养有个性的、复合型的人才,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价 值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4我国当代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4.1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我国几千年的应试教育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打下了深刻 的烙印。把分数当作衡量学生成绩好坏和教学质量优劣的标 准。正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观 念的落实,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4.2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脱节课程改革理念要与时代发展同步,并逐渐与世界接轨。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与社会不一致的现象:
(1)体育教学观念传统落后;
(2)大部分教学依然采用传 统落后的教学方法;
(3)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不科学, 片面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重视教学效果的质量。
4.3大学体育必修课的存 在使教育培养目标脱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应该以学生发 展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来设置体育课程的科目 和内容,而我国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必修科目过多,盲目设 置了许多不合实际的教学课程,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4大学体育课程只是对中学基础体育课程的简单重复 进入20世纪以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 在课程目标衔接不连贯,大学体育和基础体育教育的目标和 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简单地说,大学体育教育在很大程度 上只是对基础体育教育的重复,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
5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5.1国家、政府部门的干预措施不断变化 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他的运行需要国家、 政府的干预,只有在正确的政策指引下,教育事业才不会偏 离正确的轨道。但是过多的干预又会让教育事业脱离实际, 不能自由发展。而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政策性的干预是在不断减弱的,让学校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这样更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体育教学课程,另外, 政府部门会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为我国 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5.2课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 在旧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主要以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而在现在 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理论中,则不断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 习过程以及进步变化的幅度纳入到评价内容的体系中,评价 方式也不断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 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这种趋势还将不断得到发展与优化。
5.3大学体育课程的开设逐步与社会需求接轨 需求是物质发展的动力,有需求就会有发展。我国大学 体育课程的改革同样要依存于学生以及社会对体育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学生与社会 之间的双向选择,所以为了能更好地找到工作,提高就业率, 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将不得不更多地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出发。立足社会需求来设置大学体育课程,让学生能更多地 学到适合就业的专业技能,这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 的必然趋势。
5.4减少必修课程的种类,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满足个性化教育是世界范围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及学生身心特征出发制订大学体育课程,必修课程具有更 多的共性,会强制性地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个 性的培养教育。所以,减少必修课程的种类势在必行。
5.5大学体育俱乐部将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构建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 律,又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体验的规律。大学生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已经发展成熟,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 体育健康理念。能够自主地、科学合理地进行自主学习和体 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现今大学体育必修课的存在 只会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阻碍,所以大学体育俱乐部在我国 的出现和发展将会成为必然。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大学 体育课程。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