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自“一个人”的对比 《窃读记》中一个“窃”字,写尽了“我很快乐,也很 惧怕”的书店读书经历。之所以窃读,根本原因是:“我” 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书的“穷学生”!因此,就 “我”个人而言,物质上的贫穷匮乏和内心深处对知识的强 烈渴望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现实地位的“低、 小、下”和精神追求的“高、大、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明显标识“我”经济状况的地方有多处:“我不过 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任何便 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但 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买一本的,实在没有”;
“如果 袋中有钱够多么好”;
“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 犯发”;
“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
尽管经济状况不佳,但“我”对读书的执念却始终未变, 哪怕在“窃读”中饱受苦辣酸咸各种滋味。教学时,可以让 学生选取自认为典型的几处描写来体会“我”彼时的心情。下面仅举几例试来分析。
动作描写:“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 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 钻过去。”细忖之:“跨”,意为越过、迈过,表明“我” 进入书店要大步迈越门槛;
“踮”和“钻”,表明“我”身 材矮小,但为读到书宁愿“委屈”自己;
“蹭”,是擦身而 过的意思,说明“我”小心翼翼,唯恐打扰到别人。四个动 词,惟妙惟肖地写出了“我”想见到自己所喜爱的书时的迫 切心情。
语言描写:“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 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盛气凌人的书店老板面前,我是多么孤独无助!小把戏、 小心思被人当众拆穿,气愤、羞愧而又无地自容。可悲的是:
“我”真的买不起书,但又渴望知识的润泽。谁能懂“我”? 真的,“看看都不行吗”?言为心声,窃读的苦楚只有“我” 自己知晓! 心理描写:“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 大些!再大些!’”下雨天,道路泥泞,出行不便,多数人 是不喜欢的。但“我”却在雨天最开心,不但开心,还要感 谢“雨水的灌溉”,还希望着“倾盆大雨”。对雨的“反常” 心态,皆因能够窃读的欢欣。在“我”稚嫩的心田里,自古 “下雨天留客天”,更何况是在书店避雨的人呢?只要能在 书店多呆会儿,下雨又有什么关系。“再大些!再大些!”两个感叹号,表面是写“我”对更大雨的期盼,实则写出了 “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想象:“那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如果袋中有钱该 多么好!到三阳春吃碗热热的排骨大面,回来这里已经有人 给摆上一张弹簧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 的白日梦纯属想象,想象中,“我”不但能吃上三阳春热热 的排骨大面,还能坐在弹簧沙发上看书。物质和精神上双满 足,何等的惬意!但想象毕竟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想象越 美好,越说明现实生活的落魄无着、窘迫无依。这虚拟的梦 境,带给人的还有丝丝的酸楚,酸楚中,读者又分明感受到 了一个小女孩对读书的执着和痴心! 二、来自“两个人”的对比 “两个人”,指的是高高在上的书店老板和“耳朵上架 着铅笔”的店员。最明显的对比,是他们两个对“我”有截 然不同的态度;
与此相对应,“我”的前后感受也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培根说:“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贝克也说:
“同情仅仅次于爱,是人心最圣洁的感情。”捉襟见肘无力 购书而又求知上进的“我”,没有获得书店老板半分的悲悯 仁慈,直到“我”遇到富有爱心的店员,受伤的心灵才得到 了治愈和安抚。
同样是在书店“窃读”,“我”所受的待遇截然相反。
尽管“我”依然贫穷,“黑色多皱的布裙”“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店员对“我”的礼遇却让“我”浑身轻松, 心情愉悦。先前由店老板而引起的“我”对人类的“仇恨”, 被店员无私的爱所替代。爱是具有“感染性”的,可以想象, “我”会把从店员那里得到的爱再传递给其他人。“记住, 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文末一句, 画龙点睛,道出了全文主旨。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而言, 吃饭是长身体的,读书是长精神气质的,爱是长灵魂的,也 唯有爱的滋养,灵魂方能馥郁芬芳! 综上,不管是来自“一个人”的对比,还是来自“两个 人”的对比,教学时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比比”又何妨? “窃读”的厚重,比中见分晓!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