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政府 > 团队建设的论文前言 团队建设应用实践与思考论文(共4篇)

团队建设的论文前言 团队建设应用实践与思考论文(共4篇)

来源:政府 时间:2019-10-17 07:56:48 点击:

团队建设应用实践与思考论文(共4篇)

团队建设应用实践与思考论文(共4篇) 第1篇:浅谈西藏信息化教师培训团队建设 教育部多次发文指出:信息化正引起教育思想、内容、观念、方法等 方面的深度变革,我国必须大力建设一只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具有信息素养的 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还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相对于 东部发达地区,西藏地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还不容乐观,有必要多为广 大西部地区的教师提供新的契机和平台,用有效的培训模式和创新的培训思路实 施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体现突出培训的前沿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体 现按需培训理念,切实提高教师课程教学能力。

随着我国对西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以及政策倾斜,西藏地 区的办学条件和物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西藏地区教育工作的重点已经不是 改善教育硬件,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之重是要提高 教师的素质,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加强西部地区的教师培训,在西藏地区教师培训 中,教师培训团队建设的好坏决定着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值得每个西藏教育 者的关注。

1西藏地区信息化教师培训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培训队伍团队整体素质偏低,培训机构人员不足 西藏地区很多教师培训机构处境艰难,培训师资严重缺乏,条件好一 点的培训院校(机构)或有十人左右的师资团队,条件差一点的只有三五个人承 担本院校(机构)的全部培训任务,很多培训院校(机构)是要设备没设备,要 师资没师资,就目前这种现象而言,全区教师培训质量堪忧。由于培训院校(机 构)自身师资不足,很多培训院校(机构)往往是临时依靠外援,但这些从外单 位请来的外援往往并不了解当地的教育实际,造成教师需求和培训内容脱节严 重;
很多培训者对培训工作缺乏热情,且自身素质不高;
另外培训管理和组织有 较大的随意性,影响教师培训效果。

1.2很多培训者对西藏地区的教育现状不熟悉 培训者如果对西藏地区的教育现状不熟悉,在设计相关培训活动时往往依据自己以前比较熟悉地区的教学,培训的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教育 部通报的2016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参训学员网络匿名 评估结果显示:西藏参训学员对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的总体满意度不高。这亦或 反映出以往的培训过分的追求“高、大、尚”,却不能满足参训学员的真正需求。

很多西藏地区的教师平时参加培训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一旦遇到有培训的机会, 培训的热情很高,期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总结了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和困惑,可是由于培训者对西藏的教育现状不是很了解,没有对西藏地区的做专 门的研究,对西藏地区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挫伤了教师参加相 关培训的积极性。

1.3培训团队组织涣散,各方缺乏有效沟通 对西藏地区教师进行培训,要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各方的有效沟通 是必要的,如果不熟悉,协调不畅通,培训效果就难让教师满意。一方面,相关 培训管理机构、培训院校(机构)、各级教师培训管理者、培训对象之间缺乏有 效沟通,未能及时反馈、解决培训过程存在的问题、有效落实按需施训原则;
另 一方面,培训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的学科,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有些是对西藏地区教学实际熟悉程度的差异,有些是知识储备的差异,此外很多 培训团队是临时组建的,除了培训在一块,平时沟通的较少,很容易出现合作不 默契,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加强西藏信息化教师培训团队建设策略 2.1积极组织培训团队进行培训前的教师需求调查 要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就必须提前了解教师的需求,培训前,在确定 对象后,组织培训团队通过访谈、问卷、观察和座谈等方式展开需求调查,深入 广泛的需求调查后,培训团队要认真研究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和特征分析。通过提 前调研教师的需求,一方面可以提升培训团队的默契和协调性,为今后培训工作 成功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可以熟悉西藏地区课程改革的开展情况,在 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此外对也可以提前了解教师对本 次培训预案的建议和意见。在制定教师培训需求报告中,培训团队能够及时发现 培训预案存在的问题,改进培训方案,精心调整培训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只有做 好培训前的需求调查,才能深入了解西藏地区教师的问题和困惑,也更容易促进 培训团队队员之间交流、合作的气氛。为了加强培训团队之间的合作,可施行学 科专家负责,由学科专家负责方案制定、需求分析、活动设计、内容安排以及组织实施等内容,一线教师与培训专家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个培训成 员都要向其它培训成员说明和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安排,集体谈论,不断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团队成员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有利于增加培训团队的 凝聚力。通过建立学科培训专家负责制,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培训团队队员间的各 自为政、单打独斗以及自以为是的现象,同时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谈论和交流, 可以有效避免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上的矛盾和重复,确保整个学科培训的系统、 整体和有效,教师培训过程就是全体培训成员间协商、参与、研讨、交流和帮助 的过程,那种一人一课、一人一讲、互不干涉的培训往往是收效低下的培训。

2.2加强对培训者的管理,确保培训顺利开展 教师培训是一种复杂专业化的活动,为了确保培训活动有效开展,一 方面需要专业化高水平的培训团队、先进的培训理念、充足的培训经费和科学严 谨的培训方案;
另一方面也需要良好的技术保障和严密的管理。为了提高教师培 训效果,在技术保障和培训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实现班主任负责制,班 主任工作主要有:准备好学习设施、场地和材料,收集和整理每天培训对象反馈 的信息,也要做好培训对象饮水、考勤等工作。其次为了做好技术保障工作,有 必要聘任专门技术人员,及时做好设备的保养和故障排除,确保培训所用设备在 培训期间有效运行,此外在培训进行中,培训相关负责人要多次召开会议,听取 班主任、培训教师收集到的学员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 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修改、調整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内容和培训 方法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此外也可以多安排一些讲座,促进培训团队之间的互 通有无,吸取教训以及借鉴经验。

作者:成为章 第2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医疗保健,维系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 命的重任。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这是医学院校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的 要求。医学院校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 专业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努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 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国家培养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一)课程内容的政治性与丰富性、创新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 的政治信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大学生的内在意志和自觉行动 [1]。思政课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课程内容有鲜明的政治 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 主义的信仰,牢固增强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从而更 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 宣讲者,实践者,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的 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建设,组织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 进行学习,有针对性地对思政课程的一些重大理论进行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发 展变化创新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義理论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真 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不歪曲马克思主义。通过建设思政课团队,强调思政课教学 的原则性、方向性,可确保成员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对各种错误的思 想和理论的鉴别能力。

高校思政课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 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门学科,且富含时代性、创新性。如“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它是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两大理论融合而成。毛泽东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 会主义建设探索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 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祖国统一外交、治党治军等。这些内容博大精深, 有着深厚的理论形成渊源和创新发展的历史。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起作用以及所 起作用的程度,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理论的说服力以及对现实的解释力,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必须首先做到以理 服人[2]。思政课教师要讲清理论,就要真正深入研究理论、掌握理论。这就要 求教师对所教学科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与时俱进、 不断补充更新相关知识的本领。要随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形势,要了 解所教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等,能知晓理论发展变化的过程,把理论讲深、讲 透、讲正确、讲清楚,讲出新意,能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课 堂教学来吸引当代大学生。这些仅凭教师个人的学习和研究往往难以实现这些目 标。因此,建立思政课教学团队,可以集思广益,提升优势,弥补劣势,互通有 无,共享教师之间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心得,有效克服个体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和 教学的有限,以及教师精力和能力有限、学习结构不合理和专业背景狭窄等问题。(二)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 近十几年来,随着医学院校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教师素质参差 不齐,教师队伍呈现多样化,师生比例也失调,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提高医学院校 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矛盾显得益发突出。思政课教师队伍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十几年前高校扩招,为弥补 师资的缺乏,各高校纷纷调进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教学队伍,近几年也招 收了一些学历较高的新教师。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高校教学队伍中老年人数较 多,年轻力量明显不足的不合理结构。教师队伍存在着:有的教师责任感不强, 教学热情不够,把思政课教学当做副业,不能专心致力于教学,不愿意花时间、 精力搞好教学。有的教师本科阶段不是学习政治教育专业,理论功底不扎实,知 识面不全面,不能从客观的角度、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正反的角度、全面的角度 等讲清理论的内在逻辑性、科学性。有的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 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教学常识,不知道怎样备课,怎样把握教学环节,怎 样运用教学语言进行授课,导致教学感染力不强。有的不懂教学方法、技巧,不 会驾驭课堂、组织教学,导致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教学吸引力不强[3]。教师的 教学能力与医学院校的发展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二是 思政课教学队伍师生比例下降。有的教师要完成好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的 负担增加,课堂教学也往往表现为大课教学,不同班级甚至文理科背景不同的班 级合课教学,课堂教学人数众多,导致师生距离空间大,情感难以互动,讨论式、 启发式教学难以发挥,对学生点名花费时间多,难以掌握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在 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行为常常出现,课堂纪律难以把控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 的有效进行。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学团队,分析教材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 讨论、观摩教学、听课评教、教学方法讨论、教书育人心得探讨等方式,来提高 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医学院校的特殊性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疗人才的摇篮,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医 学院校进行思政课教学面临突出的困难:一是医学生课业负担重,他们大部分时 间都要在教室和实验室度过。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如解剖 学、药物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饮食科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再 加上近几年,由于大规模扩张引起的另一个反应是,毕业生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 试的人数快速增长。每年约有18万人通过考试取得资格,但仍然远高于国家每年 注册的执业人数(10万人左右)。即便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未必能够被接受为注册医师。最终,医学毕业生当年能够从事医生职业的可能性仅约15%[4]。这 种就业压力,使医学生学习明显带有实用化的动机,关心毕业后就业的前景,更 加重视专业课学习,认为思想政治课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什么帮助,不愿意花 时间和精力学习思想政治课,而倾向于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医学专业课学习, 即使思政课教师要求严格,学生在课堂上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看医学专业书籍。

二是受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人文、 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三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观性强, 随意性大,好像不够科学,实用性也不够,不如自然科学严谨,有逻辑,较实用。

因此,要迫切提高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全方 位的理论阐发和深刻的理论认证,用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逻辑和事实材料去加以阐 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把所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个人思想认识层面的 高度认同,进而内化为理想信念[5]。这除了要求教师本人有扎实、深厚的理论 功底外,还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始终注重教学内容的启发性、科学性、逻 辑性、时代性,把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医学生的实际,提高医学生学 习的兴趣。如,作为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尽可能地把医学专业相关 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各种形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其自身的职业价值和专业伦理的重要意义[6]。最主要最 有效的措施就是组建思政课教学团队,通过教师团队合作,共同研究医学生的特 点、困惑及关注点。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把医学的责任感教育、医学的人文教育、医学的伦理教育等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 既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得到了职业道德情感的教育。

二、影响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因素 (一)学校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不够重视课堂教学 一些医学院校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在职称评聘中,最 主要是看教师的科研论文和课题,把它们作为晋升的硬性规定,教学的工作量权 重比较少,教学的质基本上不会考虑,且每年的教学量不能累计,只要能完成基 本的教学量就行了,而每年的科研论文和课题在评聘中可以累计。有的医学院校 甚至把对思政课教师的评聘的科研要求和医学专业教师的要求等同,事实上这导 致对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要求比较高。在三到四年一轮周期的聘期绩效考核中,把 教师分为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等,但绩效考核指标中还是教师的科研论 文和课题的成果所占的权重比较高。大部分教师的收入与职称高低成正比,且各 个层次的职称差距比较大。这种评聘和绩效考核机制,直接导致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轻视教学,而在科研课题研究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热情,以快速获取职称晋升 的同时又获取大量课题经费的利益。

(二)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医学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根本标准,作为立德树人 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更要提高教学效果。医学院校由于校级领导大都是医学类 专业出身,对医学专业比较熟悉,即使重视教学,往往会重视专业课教学,会花 经费和精力、时间抓专业课的建设,而把政治课教学边缘化,常常是口头上重视, 行动上缺乏,导致思政课团队建设难以有效进行。

(三)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社会科学衡量的复杂性 教学团队就是要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凝聚力量,集思广益, 实现团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由于教师年龄结构、学历情况、职称结构、 学缘结构等不尽相同,教师个体的能力、素养、价值观等也大相径庭。有能力的 教师不太愿意无偿地花时间和精力向团队成员提供自己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教学 经验,年老的教师希望得到尊重,年轻的教师渴望得到理解,在合作上会存在差 异,彼此之间容易存在一定的隔阂,导致合作交流不畅等问题,教师之间团队意 识和合作精神不强。加之,相比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见解不容易判断,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衡量出现多元复杂的情况。虽然人文学科 的真理性同样需要用实践来检验,但检验起来较为复杂,往往还要经历比较长的 时间,如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就经历了200年—300年才逐渐完善。思政课教师对一 些理论和观点也会经常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判断,这本属正常,可以通过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自主式解决,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对学术和教学问题进行讨 论和参考。但如果处理不当,这也会在教师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导致教师间互相 攻击,导致思政课团队相比其他专业课团队更易破裂。

(四)缺少经费与团队管理制度保障 一些医学院校对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措施不力,有效办法不多,团队 有效運行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措施等不够完善。学校缺乏对思政课团队资金的支持, 使得思政课教师不能够完全投入其中,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 挥,团队建设处于放任状态。有了经费保障,学校对团队教师的监督和惩罚也有 了根据,团队管理制度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不至于走过场,流行于形式,甚至 弄虚作假。三、加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基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职称评聘与绩效 考核机制 客观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对于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 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科学设计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通过发挥这种机制的导向作用,改变过分以学术发展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必须适 当平衡教学与科研在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中的关系,实事求是地承认教师的教学 成果,逐步让教学业绩成为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我 国台湾地区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质疑和“重科研, 轻教学”等挑战时,采取了“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开展了高等教育评价,教 师教学评价以及成立专门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等措施[7]。

(二)完善团队建设管理与监督制度 要建立有效的思政课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就要通过制度建设把教学团 队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之中,把管理制度纳入已有的学校教学督导处监督、 检查之中。要严格考勤,固定时间、地点,安排团队备课、理论学习、教学研讨、 教学经验交流等,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基于团队建设除了本教研室的教师成员 外,还有学校其他相关教师,他们之间的协调也难,一个月宜安排一个下午,每 次两节课时间,一年九次到十次,持之以恒,抓出实效。

(三)以课程为依托,以教研室为基础,将教学团队建设和教研室建 设有机结合 思政课教学团队主要是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服务,教学团队建设离 不开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必须依托于思政课来进行建设,离开了课程的团队建设 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教研室基本上以课程为基础设立,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 彼此熟悉,大都专业相同或相近,比较容易沟通和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 吸收相关教师为成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四)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发挥教学标兵与能手的骨干作用 缺乏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就很难实现团队成员真正融合,要选拔和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组织领导水平的团队带头人,要给予团队建设的带头人 应有的奖励待遇,通过团队领导人合理地组织与领导,来充分发挥教学标兵、骨 干、学科带头人的能动性和辐射作用,形成教师协作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团队 建设的目的。

作者:陈少敏等 第3篇:学长制在创业团队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一、学长制、创业团队的概念 学长制是一种在国际上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大学生自我管 理模式,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低年级 学生解决面临的学习、生活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学长 制既可以是组织化的也可以是非组织化的。其中,组织化的学长制,是指学校有 目的的严格筛选,并培训一批优秀的、相同或相近专业的高年级学长,对低年级 学生进行学业、心理、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非 组织化的学长制,是指具有丰富阅历的相同专业或不同专业高年级学长自发地对 低年级学生提供帮扶、指导、教育,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可以弥补组织化学长 制存在的不足。因此,組织化学长制和非组织化学长制是相互补充的,它们通过 不同的渠道发挥着积极作用。

创业团队,是指有着共同目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形成的,一起 从事创业活动的团队,亦指创业初期,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意为共同 创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而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之间是相互 依赖的,不仅表现在所拥有的资源、技能的互补性,而且在成员分工协作职能上 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简单的说,创业团队成员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相互协 作,彼此需要。

二、创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风险与问题 据有关统计,大学生创业失利的主要原因在团队建设上,大约占30%。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大学生创业团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业技能相对不足。

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并逐步升华为创业精神。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普遍 存在着创新精神及创新思维缺乏的情况,而且将创业看成是简单的自我就业,更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特长,并根据市场前景、社会需要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创新性 成果。

(2)大学生创业团队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创业团队本身存在固有的 缺陷,比如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知识较多;
对市场环境不够了解,具有一定的盲 目性;
创业心理素质不成熟,容易冲动等等。

(3)团队成员个人因素影响团队整体性。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大 都为在校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群体,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4)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成员选择上往往存在偶然性和随意性,成员 搭配不当、职责不明导致团队混乱在成功的创业团队中,使创业团队对高素质专 业性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企业经营管理。

(5)目前,大学生创业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从父母亲友处筹借,其数 量十分有限,因此创业启动资金不足,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面对上述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具有较完整的创意构想;
了解典型创 业企业的发展历程;
能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任务,具有奉献精神, 同时了解创业五步骤、创业资源种类、创业成本和收益、创业的作用等基本创业 知识的创业学长,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和奉献的精神、应变分析、领导能力在了 解风险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对在学生创业团队在建设、指导、发展及项目拓展等 方面进行专业性指导,发挥“传帮带”作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由于 创业知识、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而带来的创业团队难以运营等问题。

三、学长制在创业团队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长制的概念及其应用范围已经不断 扩大,学长制的内涵及外延所涉及到的领域也日趋扩大,学长制不仅应用在教与 教学之中,更加深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其他领域,通过多种形式,多 元化、全方位展开,甚至作为校园文化、管理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

随着创业创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亦是刻不容缓。

学长制中的创业学长是指吸引具有共同创业愿景的低年级学生,为实现共同目标 而组建团队,其负责统筹团队项目的整体规划、运营、人员分配及利益分配等相 关事宜。学长制作为伙伴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其应用于创业团队的建设之中 已经是必然趋势和要求。创业学长在校园生活中通过组建拥有可从事的项目内容、团队成员个 人信息详实,团队成员分工明确的创业团队;
定期召开团队例会,根据之前的运 营情况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
定期邀请专业家进行座谈访问、开展创业知识培训 和交流;
定期安排团队成员进行内外交流学习、实习等工作内容,创造性的开展 团队运营、确保团队项目获得经济收益或社会价值收益。

学长制和创业团队建设的融合能够成功改善当前较为单一的学生管 理模式,是学生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化、有效化和系统化。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够对 创业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其自我 价值,推动创业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在“双创”新形势下,在创业型大学中探索学长制的应用,推动大学生 自主学习,借助学长制这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以辅助管理的角色介入,通过创 新创业项目载体和优秀学长与学弟、学妹互动,促进尽早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 不断提高大学生“伙伴式”自主学习的适应度,进一步锻炼学长能力,努力形成“传 帮带”的自主学习风气,力争为进一步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大学生奠定基础, 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作者:刘娜等 第4篇: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按照团队教学模式的创立者亚历山大的思想,课程团队教学通常是指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开展一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强调 围绕共同的愿景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更多的是指共同组织教学资源,以共同的课程教学理念,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 的组织、课后学习平台的构建、课程学习的交流互动等多个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

近年来,围绕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广大教师开展了丰富的探讨,总结了丰富的经 验[1-7]。但是,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报道有限,本文以卫生事业管 理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织体系的设计与运行机制的优化。

一、加强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最基础的单元,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最基础的 形式,受高校现行组织管理体制的影响,传统的课程教学被切割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难以形成共同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二 是难以组织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三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 能力。在国家大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开展课程教学团队建 设,才能为人才培养品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才能真正实现“双一流”建设 的目标。

开展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才能促进教师在专业上的发展,课程教学团 队是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通过教师之间多种形式的团队教 学活动,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能够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获得感,通过课程团 队的建设,发挥年龄、知识结构的互补优势,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还能够促进专业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2.卫生事业管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稳定性和变化性 的统一,它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体系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它与国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紧密相联系,不同时期的改革实践为课程不断地提供创 新性的政策、思想与方法,因而在内容上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二是学科定位的明 确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科属性是管理学门类的公共管理学范畴, 但是,卫生事业管理除了必须以管理学、经济学的一般方法和理论为基础、以公 共管理学理论与方法为支撑外,它离不开医学、中医药、卫生学、社會医学等学 科的支持,否则,我们是无法理解卫生事业的实际,无法融入卫生事业管理的实 践之中。

卫生事业管理作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应 用性学科,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指导学生了解卫生事业的实际,参与卫生事业 管理实践,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卫生事 业管理课程的实践要求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总结、 提炼和优化。也由于受缄默知识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化特征。教学团队建设应该是更好地满足这些要求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 体系问题,二是运行机制的问题。具体地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团队功能与成员角色模糊 由于课程教学是教学组织最基本的单元,在现行体制下,课程教学团 队往往是任务导向型团队,而不是创新导向型团队,因而团队的功能定位往往是 任务合作者,而不是人才培养的合作者,也不是学科建设的合作者,总体来看, 在任务划分和明确后,团队教师基本上以单兵作战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

团队成员缺乏经常性交流机制的另一原因是基层教师面临多重管理, 在一些高校,教师必须承担多门课程教学,因而得加入到不同的教学团队,而且, 在现行的制度下,教师还必须加入到不同的科研团队、项目团队等,因此,课程 教学团队往往会流于形式,除了教学任务外,无法维持相对稳定的团队结构,也 无法明确团队的功能,也无法对团队成员的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

2.团队运行机制不畅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量的课程教学团队停留在“松散的联合体”水平之 上,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既缺乏明确的目标、靶向,也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另 一方面,教师在面临多重团队角色冲突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既然课程教学 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那么建立一种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体系就成为必要了,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平台建设、学科建设、其他团队建设 协调起来,就成为必要。

三、课程教学团队组织体系的设计 1.明确课程教学团队的功能 从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来看,一个教学团队至少具备三重功能:一是课 程设计功能,它的主要职能包括: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施 方案、组织开展课程资源建设;
二是组织教学的功能,其主要职能包括:组织实 施教学、提供教师的学习支持;
三是卫生事业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功能,没有科 研,就无法把握学科前沿,就无法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就无法解决好理论与 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能满足课程实践性特性的要求,不能满足教师成长的要求。

因此,在组织体系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应当将上述功能统一起来。

2.明确教师的团队成员角色 参照国内外经验,一个教学团队功能的发挥,至少需要三重角色:(1)责任教师。不同高校有不同的称谓,如课程负责人,课程主持人等,他的基本职 责是课程设计和团队建设,既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形式、课 程教学进度、课程考核方案、课程教学组织等设计与教学文件的编写,也包括科 研设计、教师培训等方面工作。(2)主讲教师。也称学科教师,他们是实现教 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者,在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形式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3)辅导教师和技术工程师。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辅导,开 展教学问题的调研,也为教学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

四、完善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 1.建立共同愿景 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突显课程教学在公共事业管理专 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成为学生了解卫生工作的窗口、分析卫生事业发展的 平台、培养卫生改革与发展创新思维的阵地,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找到更加真 切的感覺”。

合作是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本质,通过围绕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教学的目 标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以共同思考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集体智慧提升课程品质, 以协作互助促进个人成长。

2.发挥课程负责人的作用 团队带头人的角色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带头人,首先是能够在教学科 研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才能科学规划课程教学 团队建设目标,才能统筹课程教学任务的各个环节,才能统筹教学科研的协同发 展,才能敏感地捕捉先进教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理念,才能敏感地捕捉卫生事业管 理学术前沿,才能带领教学团队不断向前沿靠拢,才能让团队成员通过合作不断 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建立课程负责人的遴选机制,明确课程负责人的职责,赋予课程负责人组织教 学科研的相应职能。同时,也要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内部治理,以更好地调动团队 成员的积极性,汇聚团队成员的智慧。

3.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在我校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始终秉持“厚实的基础、 丰富的实践、多彩的课堂、鲜明的特色”的思想,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卫生事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 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分析实际问题,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强调科学的理论基础, 强调充分的事实依据。充分体现理论的价值和方法的意义,让学生的思维方法日 益成熟。(2)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立学生学习团队,以教师的研究课题 为主要内容,结合课程教学要求,组织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命题,开展团队合作 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选题、设计和调研给予全程指导,我们对这种指导的 目标定位是,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选题的意义,让学生在不断的纠错中掌握调研 设计和调研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讨论中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明确专业知识学 习的努力方向。(3)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近年来,我们以案例教学 为基础,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成果报告、教学 辩论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4) 培育课程特色。通过梳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教学团队科研工作的 优势,我们给相关课程做出了特色定位,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以疾病预防控制策略 中的中医药政策为特色,其他如卫生经济学以中医药服务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为特 色。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是我们特别注重青年教 师的培养。总体来看,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对年轻,师资队伍的年龄 结构也相对年轻,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是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 通过积极推荐和选送学校“青苗计划”人选和青年教师导师制作为重点,加快青年 教师的成长。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培训,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行学术 交流或者教师培训,拓展骨干教师在学术研究和课程教学方面的视野,在教学与 科研中主动学习国内前沿学科建设的经验,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 段。三是建立系统化的教学研究模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对集体备课活动、相互听课以及示范教学的任务、要求等都 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作者:吴群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