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心诵读,感受诗歌的趣味与韵律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 整体性、音乐性,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一 个生命的存在。过于详尽的情节分析、深挖的微言大义,反 而会破坏诗歌的美好意境,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对于一些 浅显活泼的儿童诗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儿童清亮的嗓音 去朗诵,让儿童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趣味和韵律。
春天的早晨(金子美铃) 雀儿喳喳叫,天气这么好,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 一觉。上眼皮想要睁开,下眼皮却不愿醒来,呼噜噜,呼噜噜, 我还想睡一觉。
类似这样的诗,简单、清浅又不失童真、童趣。儿童在 诵读的过程中会与诗人产生共鸣,仿佛觉得就是在写自己, 于是会心一笑,读诗的愉悦感油然而生。教学中就不需要再 深入细致地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用天真的嗓音去唤醒它, 就是最好的解读方式。
打翻了(张晓风)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遍了西天:
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滚得漫山遍野的花;
花儿打翻了,滴得到处都是清香;
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
风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读着这样的诗,就像品尝了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 但它的美味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任何解释分析都会显得苍 白无力、画蛇添足。如果儿童能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的语言 环境中,用动情的朗读表现出这首诗特有的韵味和美感,从 而体会到诗歌言语的魅力,那对于这首诗的领悟也就水到渠 成了。
诵读,可以还母语教学以简单朴实,还童年以轻松陕乐。
在我的班上,每天清晨学生都会读上几首儿童诗,遇到特别 喜欢的就背一背。此时的诵读重自我感悟与意会,而轻教师分析与讲解。陶渊明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就是对诵读、感悟情形的极好描写。天长日 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与静气。
二、生命对接,释放诗歌的效能和力量 “如果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堆与他完全无关的词 语堆砌,那么,它们就是沉睡着的,或者说过不了多久就会 死的。因此,我们需要努力使一首诗对学生当下的生命直接 起作用,让学生的生命因此而变得激昂、充实、沉静或者丰 富。”这一点,爱读诗的人都深有体会,合适的诗歌总能在 关键时候给予你莫大的鼓舞和力量。心灰意冷之时,总会想 起普希金的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忧郁的日子里须 要镇静,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于是,眼前的 困境也就变得不那么令人煎熬了,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而当 学生遭受挫折时,我也会将这首牧也的《跌倒》写在卡片上 送给他们。
跌倒(牧也) 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读着这样的诗,诗歌所独具的力量就会融进学生的生命, 他们的心灵在受到鼓舞的同时,也会爱上诗歌,与之结下终身的情谊。诗歌的力量,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诗的滋养 中得到慰藉,得到排解,得到共鸣。如有诗隋伴随,人的心 便不会感到孤独。
三、精读深思,领悟诗歌的技巧与神韵 一首诗,尤其是耐人寻味的好诗,必须要读得认真、仔 细。教师应该给学生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呢?我想,—个 重要的原则就是依托具体的诗歌,让诗歌本身来说话。比 如:金波的《春天》 晨光叫醒了风, 风叫醒了树, 树叫醒了鸟, 鸟叫醒了云。
云变成了雨滴, 滴落在大海;
海水变蓝了, 洗亮了升起的太阳。
太阳睁着亮眼睛, 望着树,望着花,望着鸟, 到处花花绿绿, 到处热热闹闹。
金波老师的诗常常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孩子般的节奏。
他曾说过:“我总是把诗意看作是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理想 状态。他们对于生活的好奇、美的感受,他们奇幻的想象以及对语言音乐性的敏锐感觉,常常使我认为儿童与诗有着一 种天然的联系。”教学这首诗时,我会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 后自己去寻找这首诗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从而发 现每句诗的首尾都有相同的意象,这就是诗歌语言艺术中的 顶真。《春天》把春天的风、树、云、雨、海、太阳一个个 串在一起,仿佛是一次精彩的亮相。最后落笔到太阳下的一 切事物都是欣欣向荣,满眼春光。诗歌一般都有字外之意和 弦外之音。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万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 且存在着因果联系。太阳将光辉洒向大地,大地又将无限春 光回赠给太阳。我们带着学生欣赏诗歌时,就要引导学生超 越语词的表层意.义,而走向艺术或者美学与哲学的意义层 面。
四、仿写创作,体悟诗人的奇思与妙想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教给学生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 让他们去研究和谈论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语 言的能力。能力是不可能讲会的、听会的,它必须通过反复 实践和练习来培养,这就离不开多读多写。诗歌是最美的语 言形式,教师应常挖掘优秀的诗歌范例,引导学生仿写,进 而走向创作。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5》中,有这样一首小诗:
秋(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这是一首通过一片红叶表现秋的神韵的小诗。虽然短小, 却耐人寻味。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后品 味:这首诗最有味道的是哪一句?说说这句诗妙在何处?从 而深入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用语的妙趣。接着在引导学生 仿写前,我先出示一首仿写的《春》,“湖波上,荡着绿叶 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春天”,请学生评一评写得如 何。学生很快发现,这首诗虽然和沙白的《秋》形式一样, 但内容不够贴切,我们在仿写时,还要注意抓住能反映季节 特征的事物。这样教学既有形式的示范扶持,又有内容的引 领提示,学生可以登着梯子采摘诗歌这朵似乎遥不可及的花, 体验成为小诗人的乐趣。以下是学生的仿写:
春 原野上 冒出绿芽一抹, 如一封邮件 里面装着春天。
夏 碧波上 浮着莲叶一片, 如一柄绿伞 下面藏着夏天。云 蓝天上 飘着白云一朵, 如一片绒毯 上面躺着暖暖的太阳。
实践证明,儿童的确是天生的诗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 所说:“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 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诗歌创作之 路上的引导者。
五、挖掘教材,品味诗性的语言和情怀 虽然我们的教材中,诗歌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教材作为 课堂的主阵地,我们不能忽视了这块沃土。苏教版小学语文 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课文,它们虽不具备诗歌的形式, 却含有丰富的诗性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教材 中诤性的语言,所得功效和诗歌教堂是一脉相承的。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姥姥的剪纸》一课中,村里人夸 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说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首生动 有趣的小诗,学生读得兴致盎然。于是我抓住这一情感触发 点,让学生进行防写:如果姥姥剪的是植物,村里人又会怎 么夸呢?以下是学生的创作: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剪棵大树能乘凉, 剪株牡丹万里香。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 剪朵玫瑰待盛放, 剪枝腊梅能傲霜。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 是反对被动接受,主张积极参与的自觉教育。因此,在学生 的兴趣点上开展教学,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习 真正发生。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是不可低估的,当他们也经 历了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后,创作出如此富有情趣的精美语 言文字时,那种成就感和心理愉悦是对他们的心灵实实在在 的润泽。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语言文字的美更能唤起人深 层的共鸣和满足。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渴望和热爱,远比教 他们怎样去读重要得多。身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双诗意的 慧眼,挖掘出教材中诗性的语言,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提供语 言的营养。
读诗是愉快的,教学诗歌亦然。我感到庆幸,因为我在 实践中体验到了丘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段话:“教育者应该利 用年幼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这一‘诗的阶段’。不要忘记, 在这个阶段,诗歌作用于儿童的思考和情感,成为强有力的 一种教育的手段。不用赘言,诗歌能帮助孩子感知周围的世界,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的形成。”让我们在孩子们的心田 上播撒下诗意的种子,在开满诗歌鲜花的道路上,携起孩子 们的手一起前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