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53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 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 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
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叫严 嵩想法子对付。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犯,只有向东 海祷告,求海神爷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
后来,朝廷派了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 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 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 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他到了浙江,先 检阅那儿的军队,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 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 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 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
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 台州。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 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 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 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
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 继光援救。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 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 打他们。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又不深。当 天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 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 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二 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攻下横屿,立刻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 说:“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 防备也就松懈下来。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 备,匆促应战,禁不住戚家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 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一连攻下了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到 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开进兴化城。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 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慰劳。
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 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 兴化。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 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儿童听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篇二:燕王进南京 明太祖一面杀了一些权位很高的大臣,一面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 到各地为王。其中一部分藩王还拥有军队。明太祖认为这样做,可以巩固他建立 的明王朝的统治,哪料到后来反引起了一场大乱。
明太祖六十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音wén) 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继 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舒服。特别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音dì)一向带兵驻守北平(今北京市),多次立过战功,对朱允炆更不服气。
朱棣在明太祖的儿子中是比较精明能干的。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叫朱 允炆对对子,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 膻(音shān)。”明太祖嫌他对的不好,马上沉下了脸。朱棣正好在旁边,就接嘴说:
“孩儿倒也想了一个下联。”明太祖叫他说来听听。朱棣说:“日照龙鳞万点金。” 原来龙是皇帝的象征。朱棣的对语,无非是想讨明太祖的欢心。明太祖听了,连 声夸奖朱棣对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炆放在眼里了。
朱允炆虽然老实,对朱棣瞧不起他,毕竟还看得出来。皇太孙的东宫 里,有个官员叫黄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读老师。有一次,朱允炆一个人坐在东角 门口,皱起眉头长叹气。黄子澄见他心事重重,问太孙为什么发愁。朱允炆说:
“现在几个叔父手里都有兵权,将来怎么管得了他们。” 黄子澄跟朱允炆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接着说:“当时 吴楚七国诸侯这样强大,但是到他们发动叛乱,汉景帝一出兵,他们就垮了。殿 下是皇上嫡孙,将来也不怕他们造反。”朱允炆听了,心总算放宽了一点。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 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就听到谣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 准备谋反。建文帝听了这消息害怕起来,把黄子澄找来说:“先生可记得那次在 东角门说的话吗” 黄子澄说:“陛下放心,我怎么会忘记呢!” 黄子澄退出宫门,就找建文帝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一起商量。齐泰认 为诸王之中,燕王兵力最强,野心又大,应该首先削除燕王的权力。黄子澄不赞 成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早有准备,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不如先向燕王 周围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开封。如果先把 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再除掉燕王就不难了。两人商量停当, 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听了很高兴,就找个由头派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来 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又查出三个藩王有不法行为,把他们 一个个削去王位。
明太祖一面杀了一些权位很高的大臣,一面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 到各地为王。其中一部分藩王还拥有军队。明太祖认为这样做,可以巩固他建立的明王朝的统治,哪料到后来反引起了一场大乱。
明太祖六十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音wén) 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继 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舒服。特别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音 dì)一向带兵驻守北平(今北京市),多次立过战功,对朱允炆更不服气。
朱棣在明太祖的儿子中是比较精明能干的。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叫朱 允炆对对子,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 膻(音shān)。”明太祖嫌他对的不好,马上沉下了脸。朱棣正好在旁边,就接嘴说:
“孩儿倒也想了一个下联。”明太祖叫他说来听听。朱棣说:“日照龙鳞万点金。” 原来龙是皇帝的象征。朱棣的对语,无非是想讨明太祖的欢心。明太祖听了,连 声夸奖朱棣对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炆放在眼里了。
朱允炆虽然老实,对朱棣瞧不起他,毕竟还看得出来。皇太孙的东宫 里,有个官员叫黄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读老师。有一次,朱允炆一个人坐在东角 门口,皱起眉头长叹气。黄子澄见他心事重重,问太孙为什么发愁。朱允炆说:
“现在几个叔父手里都有兵权,将来怎么管得了他们。” 黄子澄跟朱允炆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接着说:“当时 吴楚七国诸侯这样强大,但是到他们发动叛乱,汉景帝一出兵,他们就垮了。殿 下是皇上嫡孙,将来也不怕他们造反。”朱允炆听了,心总算放宽了一点。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 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就听到谣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 准备谋反。建文帝听了这消息害怕起来,把黄子澄找来说:“先生可记得那次在 东角门说的话吗” 黄子澄说:“陛下放心,我怎么会忘记呢!” 黄子澄退出宫门,就找建文帝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一起商量。齐泰认 为诸王之中,燕王兵力最强,野心又大,应该首先削除燕王的权力。黄子澄不赞 成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早有准备,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不如先向燕王 周围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开封。如果先把 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再除掉燕王就不难了。两人商量停当, 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听了很高兴,就找个由头派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来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又查出三个藩王有不法行为,把他们 一个个削去王位。
儿童听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篇三:刘伯温求雨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 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 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 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 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 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 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 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 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 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 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 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
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 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 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
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 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
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 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 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
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 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
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 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
“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 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 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 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 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 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 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 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 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