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提倡幼儿园教育应以正面表扬、鼓励为主,但是针对幼儿认 知和自控能力不足的特点,教师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 质,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用到惩罚教育手段。如何在科学认 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惩罚教育应有的价值,这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 的问题。
一、幼儿园惩罚教育的定义 惩罚是指对学生表现的不良思想品行作否定的评价,对个人或集体进 行指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惩罚是通过使个体经历不愉 快的体验,以影响个体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教育中的惩罚常常是通 过对受教育者(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引起其内心不愉快 的情绪体验,从而减少或杜绝受教育者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发生。幼儿园惩罚教育 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保障幼儿园日常生活正常进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 下,对幼儿的违反常规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等不良行为和认知进行否定 性评价,引起幼儿内心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减少或杜绝幼儿的不良行为和认 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惩罚表现为否定性的表情暗示、说理教育、隔离、 暂停活动、让幼儿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等形式,并不包括体罚。
二、幼儿园惩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幼儿园班级是幼儿园进行保教活动的基本单位。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幼儿园班级是一种初级社会组织,班级规范是幼儿园班级组织存在的特性之 一。幼儿离开家庭个体化的教育环境,进入幼儿园班级集体教育环境之中,需要 学会遵守班级规范,从而顺利适应班级活动并获得健康成长。然而,这一时期幼 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行为,其心理活动在认知方面仍以无意性和形 象性为主,道德判断处于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的前道德阶段和以成人评价为标准 的他律阶段。因此,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规范意识的培养都需要成人尤其是幼 儿园教师的引导和控制。除了表扬与鼓励之外。在帮助幼儿纠正和控制自己的不 良行为习惯和认知方面,惩罚教育的效果不容否认。
学者们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建立了一个惩罚的终止 效应模式,因为“惩罚一般能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所以教育者在幼儿出现违 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 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研究者提供了两 种不同的惩罚形式,一种是通过施加否定性刺激进行惩罚,另一种则是通过取消 一个有益的刺激来达到惩罚目的。这两种形式的惩罚一般都能引起幼儿的某种不 良情绪体验,进而促使幼儿终止违禁行为。由此可见,惩罚教育只要运用得当, 能在一定程度上终止幼儿的不良行为及认知。
三、幼儿园惩罚教育的使用策略 有研究者认为,惩罚的效果由时间、强度、连贯性、惩罚者与幼儿的 关系、语言的配合、惩罚与正强化的配合等因素决定。选择合适的惩罚策略,能 够明显提高惩罚教育的效果。
在我国,许多幼儿家长相信,毫不吝惜的赞美和无条件的接受,可以 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和获得发展。这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幼儿园教师对 幼儿的惩罚常常得不到幼儿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惩罚教育的效果因为幼儿园与家 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而被消解。幼儿园的幼儿来自不同家庭,接受着不同的家庭 教育和环境熏陶,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行为和认知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幼儿,如何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协助幼儿了解与接受幼儿 园和班级的行为准则,这是幼儿园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 尤其是针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教师与家长的教育原则应基本达成一致。否则,再 多的惩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幼儿对道德规范、规则的认识尚未内化。有时不 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当行为及应受的惩罚。在实施惩罚教育时,教育者要晓之以理,明确告诉幼儿错在哪里,为什么会被惩罚,同时要动之以情,让幼儿了解自 己的不当行为产生的后果,引发幼儿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内疚以及对受伤害同伴或 事物的同情,从而转变幼儿对惩罚的态度,从不得不接受转为心甘情愿接受,进 一步提高惩罚教育的效果。这种说理加情感教育的惩罚方式,不仅能使幼儿明确 了解应该遵守的规则、规范,还会引发幼儿对错误行为后果产生内疚、懊悔等不 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使幼儿对惩罚心悦诚服,在以后的类似 情境中学会控制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自尊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对个人价值所产生的一种持久而有情感的 感觉。对幼儿而言,自尊可能不是来自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标准, 而是来自自己是否能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喜爱、所接受、所重视。幼儿园 教师可以说是幼儿心目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人,幼儿都期望得到教师的喜爱和肯定。
幼儿园惩罚教育是教师对幼儿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如果把握不好 惩罚教育的尺度,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 为幼儿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实施惩罚教育时应以对幼儿的爱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保护幼儿自尊心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度的惩罚教育。那种威胁恐吓 式的惩罚方式应该谨慎使用或者避免使用。
在幼儿园班级中,教师不能为了个别幼儿的个别不良行为而终止或打 乱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为了避免破坏整体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否定性的表 情、身体动作的暗示、暂停活动的方式巧妙制止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还可 以使用集体教育方式,重申班级活动规则,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班集体的行为准 则,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就是 揭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作用关系,指明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师幼交往、互 动过程的本质、特点与规律。在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同时,幼儿也以自身的特 点、行为,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面对幼儿的种种不良表现,如上 课随意走动、欺负同伴、不听教师口令、不遵守游戏规则等,教师经常会产生愤 怒、烦躁、挫折等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有一位幼儿园教师曾告诉笔者:“只要 看到班上最调皮的那个幼儿来上幼儿园,我就会头痛。”教师在处理应急事件或 情绪不佳时往往还会表现出一些过激行为,如大声呵斥、叫嚷、拽拉幼儿等。教 师的这些失控行为既不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正面示范,也不利于师幼间信任、依 恋情感的建立,更不利于幼儿不良行为问题的纠正。因此,在面对幼儿的不良行 为时,幼儿园教师要保持头脑清醒,克服幼儿消极行为的影响,理智面对幼儿的 种种不良行为,采取科学合理的惩罚方式,使惩罚教育不仅能够制止幼儿的不良 行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还能增强师幼之间的良性互动。作者:黄建玲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年9期 第2篇:幼儿园常规教育管理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给不少教师带来困扰,然而,常规教育既是幼儿从家庭 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从事多年工 作以来,我也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常规教育,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也看到了一些 效果,常规教育使孩子们生活有序,心情愉快,使教师带班轻松,得心应手。
究竟什么是常规教育 所谓“常规”就是每日生活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怎样做,包括幼儿和 教师两方面的行为规范。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 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因此常规教育的目 的并不是束缚幼儿和教师的行动,而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动中和 谐协调,营造安宁、有序、温馨的生活氛围。
常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入园的第一天。有一种说法:等孩子们哭好了情绪稳定了才开始。这 正是常规教育走入误区的第一步。经验证明,孩子们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 感到害怕而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是乐意接受的,并 且第一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另寓常规教育于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中, 使两者相互促进。常规使生活有序,有趣的内容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服从常规 要求,开始了师生间亲切的互动,这是常规教育的情感基础。这样会使孩子容易 摆脱对家人的依恋,缩短情绪波动的时间,比较顺利地适应集体生活。若是在孩 子们哭闹期间动员许多成人教师去抱去哄,会使孩子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园内某 个成人身上,要改变就更困难了。这是入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误导,也给常规教 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怎样使常规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1、首先,应合理安排和学会运用一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地组 织和恰当地指挥。作为班上的所有教师最好在班主任的主持下集体讨论确定一日 生活中各项活动,特别是幼儿自理生活的环节,对幼儿的行为要求以及保教人员 的分工配合。建立一日生活各时间段幼儿行为及主班、配班、保育员等各个角色的职责、行为。在开学前制订“师生行为规范表”张贴在教室墙上,便于保教人员 互相提醒,也便于家长了解、督促。
2、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也将自理生活、人际交往、对 事对人对己的情感态度等渗透在常规教育中。例如:走路文明、说话轻声、姿势 自然、不抢先、不推撞、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找人帮忙说“请你……”,与人 交谈看着对方,注意倾听、积极应答、室内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扰别人、 无意打扰主动道歉等等。教师做好榜样,随时提醒幼儿。既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 也有利于常规落实到行动。切勿把常规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的训练。
3、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做到一致和一贯,随时贯彻师生行为规范表, 当违反规范要求的行动出现要及时提醒纠正。实际上,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 为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放任后收回,养成不良习惯后改正。因为合理的行为要求 幼儿是乐意接受的,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为幼儿的自主行动,不需教师时时提示。
效果是幼儿愉快,教师轻松。班级常规其实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往往是时松时紧, 不坚持。应该做到要求实效,贵在坚持为原则而实施。
4、主班教师要善于主持活动,面向全体或大多数幼儿,及时向其他 教师或幼儿发出必要的指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切勿陷入处理个别孩子或料理 杂务。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要指导他们自己做,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协调 合作能力等,也有利于教师观察全局及时引导。在活动转换时主班教师应向幼儿 说明下一步做什么怎样做,防止让幼儿整天盲目跟着教师转。这也是常规教育中 容易出现的失误。
5、常规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述关系密切。建议常规过程中对 规则的解释应立足于集体生活秩序的需要,切勿从“听话、做好孩子”等目标出发 以免误导。规则一旦建立,在实施时教师的语句要明确简练,语气要坚定,不需 要多说理。若有个别孩子不愿服从,你可用“大家这样做,你也要这样做”来要求 他,即用集体行为来约束个体行动。常规教育中发指令并不是生硬命令或无理斥 责,而是要以礼相待。便如:“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好;一个跟一个走出教室小朋友 请快坐下,大家都在等你;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在师生互动中孩子喜欢说话 算数、说到做到、对教师的反复唠叨孩子们也是厌烦的。
6、重视建立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便 如:摆放坐位两张椅子间相隔一拳给较宽的空间,可防止拥挤碰撞;集体活动开 始找空位坐,可防止争坐位而耽误时间,离开教室前把椅子整理好,可节省时间;端椅子规定姿势,可防止碰撞;集体外出或洗手、取饮水等主动站队等待,防止 拥挤也节省时间;要拿别人手上的东西,用礼貌语言协商,防止争论;室内不奔跑, 不大声说话,有利于保持安全、安宁的环境等等。经验证明,上述常规幼儿都能 养成,关键在于教师随时注意及时指导。
7、正确对待调皮的孩子,分析原因后进行教育。每个班级都有一些 自控能力弱的孩子。对待这些孩子,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式放任不管,也不能进 行无效的表扬,敷衍孩子。而是要多些耐心和细心,在观察的基础上机智地引导 他们。
8、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和各方面的发展,调整常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也很重要。帮助幼儿从他律向自律发展:1)让幼儿逐渐参与课堂管理,承担为集 体服务的责任,值日生、小组长、老师小帮手等角色轮流担任让每个孩子都有机 会,切不可当作“奖惩手段”来使用;2)出现纠纷让幼儿共同讨论解决,并制定相应 规则防止再犯。幼儿参与课堂管理的办法还需要教师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共同探索规律创造经验。从而解决常规教育中的某些难题。
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 的过程。从长远看,常规教育是培养遵纪守法公民的基础课,因而是社会精神文 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勇于探索,使良 好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主的行为。同时又要注意,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又 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 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作者:宋霞 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5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