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 一千多年前,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最初传入中国的是佛教的思想, 因佛教文化源于古印度,传人中原后佛教造像的形式与内容大都呈现异域风貌。
两晋南北朝社会大动荡时期,来自异域的佛教思想得到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的 儒家等思想有了更大的交流,衍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并有了飞跃 般的发展。南北朝时的佛像雕塑,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 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佛像面部安详柔和,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 统色彩,甚至还带有早期还不成熟的佛像制作风格。佛像雕塑家戴逵的出现标志 着中国佛教艺术具有民族特色,不在是单纯异国佛教文化,不再属于印度的佛教 雕塑文化,而是从此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也是可以说成是中国佛教 雕塑艺术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相,大多面目 清瘦、褒衣博带,神采飘逸,这基本上是南朝士大夫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真实 写照。由此而形成的“秀骨清相”的风格,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北魏代表东临 淄龙泉寺内的佛像神态宁静,身姿飘逸,高贵典雅,充分体现出北魏后期佛造像 雕刻追求神韵与风雅的艺术特征,庄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北魏少数民族的社会政 治、宗教和石雕艺术史以及山东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 二、中国特色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 唐代贞观之治给社会带来了稳定和平,繁荣昌盛。丝绸之路促进了印 度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让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 代可以说是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经过魏晋时期的消化和吸收,外来的佛造像样 式已极为完美、不露生硬痕迹地与中国传统雕塑相结合,创造出极为成熟典雅的 佛像样式。佛像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 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佛像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衣 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 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这一时期佛像雕塑充分体现唐时民俗文化所具有的 艺术特征。
三、中国特色佛教雕塑艺术的平民化 宋元朝时期,佛教造像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宣传佛家的禅观思想,同 时也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使造像成为儒佛糅合的产物。中国佛像雕塑艺术 渗入了民间,更在民众化、现实化,佛像所展现的也是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
宋时盛行佛教密宗,佛教不再仅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教化民众,而是趁于平民化, 因而所表现出的佛像也更为亲和。如密宗佛教造像笑口弥勒的雕像最为著名,为 一时代表。它那憨厚质朴、纯真无邪的笑容,看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吸引着 大批游人和朝拜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自此后,中国佛教雕塑艺术不但更为平 民化,而且其自印度带来的宗教色彩也相对削弱,反而是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性 得到了增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万历以后,对内禅、教、律等宗学说得到了进一步对融 合,对外受儒、释、道三家的风气的影响。清初虽然朝廷对汉地佛教进行了发展 限制,但雍正主张佛道异用而同体,提供我国佛教各派更次得到进一步融合。本 土化的佛教思想深受士民大众的信仰,并使中国佛教雕塑艺术也更具有特色,更 为大众化。可以说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发展,受益于我国开民兼 容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成了极具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雕塑艺术。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