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教育成为当下中国、特别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 热点,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文学教育在当代大学体制内的边缘化。
在中国的大学里,中文专业曾经是青年学子追逐的热门专业。“20世 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教育得到社会尤其是青年人的追捧。作家是‘人 类灵魂的工程师’,文学作品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但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 实是:尽管中文仍是当今大学中的重点专业,但中文热早已变成了留在人们心头 的美好记忆。与实用性的法律、经济、管理、新闻,甚至广告等等专业引无数学 子竞折腰的现状相比,传统的中文学科在高校中受到青年学子的普遍冷遇,其在 学校中的地位也在日益下降。
文学教育之受到关注,也与当下中国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精神不 振现象有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尤其是物质上有了极大的发展,但精 神的追求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大幅提升,相反,在某些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 倒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读书,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的人 越来越少。因此,重建人文精神确实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而 对于精神家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与责任的文学教育自然不能无动于衷。
综观目前有关大学文学教育问题的讨论,虽然也出现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但整体看来,建设性的讨论比较少,理性研究问题少,其中有两个 倾向性问题值得提出并思考。
文学教育讨论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之一是将文学教育的作用扩大化。
很多人都把文学教育的作用提得很高,比如有人认为:“人文教育能够为社会提 供一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它关系到一 个民族心灵的塑造!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兴衰和民族的未来。”因此,“用文学艺术 所昭示的乌托邦理想去提升世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文学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成为必 要,特别是现代社会流行的拜物倾向和科技理性导致人类精神水准和生存状态的 劣质化之时,一些有识之士更是将文学教育视为救世良方”。“在这样一个欲望的 时代,大学的文学教育理应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这是文学教育,但又不单是文学 教育,是通过文学进行的情感教育、精神教育、灵魂教育,甚至是灵魂的拯救教 育。但我们的文学教育并没有承担起这种神圣的使命”。
另外一种倾向性问题是将文学教育的功能实用化。随着“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有用”与“无用”日益成为人们衡量某一学科有无 前途的标准。为了生存,许多大学的中文系或是文学院纷纷开拓新的实用专业, 而传统的文学教育却成了被人一再嘲笑的对象。比如有人就这样议论说:“高校 中文系或文学院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似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理论与 实践紧密结合的,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文学教学、研究、创作、评论、编采、 文秘、组织、策划、联络、管理等专门人才。”如此看来,中文系似乎只有适应 社会的实际需要才有生存的必要。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也是不利于文学教育的讨论与变革的。
论者在这里将文学教育的作用扩大化,显然是近代以来文学救国思维 的惯性发展。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基于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从而提出了 文学救国的主张,对文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这毕竟是特殊时代面对民族 命运而产生的一种过激反应,并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一个注重市场、讲求 实效的时代,期望文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有所作用,无所厚非,但我们也必须清 醒地认识到,文学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指望文学收拾人心,只能是一个美好的 愿望。事实上,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放大文学教育的作用,甚至把它视作救治社会 疾病的一帖良方,很可能是一种无意义的精神自慰。“文学救国”几乎是一个没有 成功先例的命题。
首先,文学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却不是社会的中心,也无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诚如陈思和先生所说:“文学在任何一个正 常社会里,大约都是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即使在西方社会里也是一样。”不可 能所有的人都从事或喜欢文学,不仅如此,要求所有人都去接受文学教育也是不 可能的,有时可能会造成灾难。曾几何时,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去批判电影 《武训传》中的阶级投降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因此,重蹈那种把文学抬到 社会中心的位置,夸张地要求文学承担各种意识形态或者各种非文学功能的责任, 都只能是对文学自身的损害。事实上,文学不仅属于边缘化的社会存在,而且也 只有处于边缘化的情况下才更有可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我们强调文学教育,不 是要夸大它的作用,而是要恢复它本来该有的面目和在社会上的恰当位置,只有 这样才能发挥它本来该有的作用。
其次,尽管文学具有强大的向善力量,但这种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 个简单的事实,当今社会中有许多贪官之所以成为贪官,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学修 养不够,相反,有许多贪官的文学修养是很高的。另外一个更加极端的情况是, 文学是审美的,文学家往往是以审美的目光审视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的,因此,优 秀的文学家与现实往往都有一定的距离感,他们敏感的知觉和犀利的目光,使之 能超越时空制约,从而创造出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但是,这种可以成就艺术大 师的目光或审美理想放之于现实就未必有效,因为以审美的目光去看待社会,或 者说用审美的态度去治理社会,很有可能造成社会更大的问题。
再者,过分强调文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很可能引起 反作用。如果过分强调其具教育性的一面,很可能把文学教育庸俗化为单纯的思 想教育、品质教育的工具。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有过把文学教育与思想教 育合而为一的实践,所有的文学教育都变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 结果是消解了文学自身的意义与价值。2011年第12期《飞天》杂志发表了一篇题 为《文学经典名著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就说:“所谓文学经典名著在思 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的价值观和应当具备的基 本品质和态度,更是将传统优秀的文化精神融于其中,是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内在于心灵深处的文化底蕴和行为准则。”其实,经典 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有着超越于时代政治的人生内容。这种将文学教育思想 政治化的现象,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特别突出,在这里,文学教育不是文学教 育,而是变成了简单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说教。
再说第二个问题,将文学教育的功能实用化的问题。将文学教育功能 实用化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看到文学教育的特殊性。首先,文学教育并不是职业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单纯的笔杆子。将中文系学生与笔杆子联系起来,这本来就 是“望文生义”之论。这种论调,既是对大学文学教育的肤浅之论,更是当今社会 日益功利化的体现。现代大学之奠基人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时,曾明言:“今人 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 学问者也。”今日之大学,与蔡元培时代的大学已有天壤之别,但蔡元培对大学 教育的理解,至今并未过时。大学的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 文学研究人才。因为文学是用抽象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其中包含了非 常丰富的艺术技巧,如何创作文学有技巧,如何鉴赏文学也有技巧,要想获得相 关的文学知识,必须经过教育和学习,而大学文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正是如此。
其次,文学本来就不是实用学科,但它却是教育的基础之基础,一个 发达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人文传统深厚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只崇拜百万富翁 而不尊重诗人,这个社会的精神一定会有残缺的。诚如陈思和教授所说:“文学 课程本来就不是职业培训,文学不是一门职业,但是,它对于人们认识自身的感 情世界的丰富性,洞察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学习美,感受美,传播美,进而提高 人的整体性修养,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成了一个“宴肉 的”,不是大学的悲哀,不是文学教育的悲哀,也不是个人的悲哀。北京大学党 委书记朱善璐说:“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要他卖猪 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我们北大 的骄傲。” 当代中国的大学文学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同当前中国社 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一样,文学教育危机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 必然现象,没有必要把它夸大化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危机的大事。当然这一问题 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文学教育涉及大学体制问题,因此,正确的 态度是,以平常心看待文学教育问题,既不要夸大,也不要视而不见。文学教育 不过是当代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不是特别伟大,也决不是可有可无 的鸡肋。说到底,大学文学教育就是培养对文学有兴趣的专门人才。对于大学文 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今天有关文学教育的话题,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 的文学兴趣,懂得如何欣赏文学而已。在这个问题上,胡适的“少谈点主义,多 谈点问题”仍然是有用的。我们可以讨论我们大学的文学教育如何才能有效进行, 我们的文学课程怎样设置才是合理的,至于学生的未来:是国家栋梁,还是专业 领域中的精英人才,是养家糊口的好手,还是一无所能的常人,不是文学教育所 能决定的,我们也大可不必做忧心忡忡或大声疾呼状。我们必须清楚的一点就 是:文学教育不是高入云端的伟业,也不是文学青年的生活保姆,文学教育就是一种专门的文学教育活动,因此,文学教育应当回到文学教育自身。
作者:房福贤 第2篇: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民国教育体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民国文 学教育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与传播,这一问题自1980年代末提 出以来,与之相关的探讨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研 究最初从“大学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探讨中延伸而来,又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 逐步走向深化,由此开启了一种“学术试验”,如今却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 的“显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尝试,“民国文学教育”这一概念虽已被诸多学 者接纳,但是关于它的学术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界定仍然处在“散漫无 序”的状态。2012年,沈卫威最先使用了“民国文学教育”这一概念来探讨北京大 学和“东南—中央大学”两所民国国立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的差异。作者在 文中采用了胡小石“文学教育,即文学之得列入大学分科”[1]之说来定义“民国文 学教育”[2]。按沈卫威的定义,民国文学教育当特指“民国国立大学中的文学教育”, 但是由于文学与教育的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在“现代性话语”的支配下走向泛化, 大部分学者并未考虑研究对象的界定,也缺乏一定的综述意识和问题推进意识。
民国文学教育研究虽处在自由探索阶段,但多少也显示出“无秩序”的倾向。为了 更清晰地呈现“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总结“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得失, 本文梳理了近20余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历史缘起”“现状考察”和“问题反思” 三个方面对此项研究加以综合考察。
就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路径来看,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并 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文学外部研究在1990年代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之 一。依学术史的脉络来看,它实际上是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大讨论的一种精神 延续与书写实践。“重写”是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一种循环机制,它始终面临着补充、 修正与完善的任务,视野的拓展和范式的更新是它的常见形态,其目的在于完成 文学史书写的“学术化”,用史学的视野来叙述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流变,准确 地将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来。众所周知, 19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思潮因为种种因素没有形成广泛而持久的讨论,但是它 的精神余波却一直影响着后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如果说1980年代重写文学 史的动机在于用“启蒙”的范式来修正建国以来不断强化的“革命”范式,那么1990 年代及新世纪以来的重写文学史,虽然延续了“重写”的精神,但是这种延续并没 有拘泥于“范式”或“理论”的优劣,而是力争回到具体的历史现场中,从历史的材料中寻找事件发生的真实状态,由此應运而生的“民国文学”概念成为了近年来颇 受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学者李怡的观点,“重写文学史”最终的归宿不是一 种“简单的好奇与怀旧”,“而是一种理性的深度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叙述 究竟如何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3]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民国 文学自然是重写文学史精神的一种延续,它更多地带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即将文 学的发生与发展还原到广阔的历史空间去考察,跳出文学内部研究的纯文学机制 和理论机制“审美蹈空”的状态,力争以史学叙事和美学叙事的结合来打通文学与 历史的联系,建立起一个相对科学完善的文学研究范式。或许正如陈思和所言, “重写文学史”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来说确实是一次学术的变革,它所引发的 一系列文学史书写实践表明,文学史研究已经进入了“重写”的良性循环机制中, 它从典型现象出发带来的是总揽全局的效果,跳出文学内部研究的局限,探讨文 学与时代文化思潮、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将文学从“革命范式”的叙事伦理 中解救出来,研究它的“自治”与“控制”。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民国教育的关系研 究,正是在这一学术变革大背景下的一种积极的研究实践,然而要找寻它更具体 的研究起点,还要回到1988年王瑶为北京大学90周年校庆而作的一篇文章上。这 篇文章叫做《希望看到这样一本书》,它收录在1988年出版的《精神的魅力》一 书中。
王瑶想要看到什么书?为何选择在北大90周年的纪念会上提出来? 为什么说这次谈话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中的“教育热”?这里交集的一系 列学术问题与时代问题是值得我们作细致分析的。1988年,王瑶基于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中的“政治疑虑”,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打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他 在《希望看到这样一本书》中写道:“由于我们今天仍然处在这个历史进程之中, 因此要写出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思想史或文化史还有很多困难,甚至象(像)黄宗 羲《明儒学案》、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这类综观全局的书籍,一时也还难以 出现;
因此我想如果只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或审视点,来考察中国在学术文化方 面的现代化进程,可能是既具体有徵(征)而又能体现发展轨迹的,在现阶段也 比较容易着手。我是从一个关心这方面问题的读者的需要提出这个希望的,并且 认真想了一下,觉得如果把北大作为考察的角度或审视点,是相当典型的,容易 说明全局性的问题和历史进程。我设想这本书的名字可以叫做《从历届北大校长 看中国现代思潮》,我觉得中国现在需要这样一本书,我自己也希望看到这样一 本书。”[4]王瑶的愿望很快实现了,1988年,中国文化书院接受了王瑶的建议, 编写出版了《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一书。或许在当时部分研究者看来,王瑶的 这种观点有些“大题小做”,但是从后期的研究来看,这种“大题小做”中所包含的 “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后来钱理群和陈平原关于教育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文章中可以发现,王瑶当年的治学理念对二人的 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后来,陈平原在《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一文中将1988 年出版的《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以及《精 神的魅力》两本书作为影响“大学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书目来推介。而钱 理群在《现当代文学与大学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一文中将王瑶的“大题小做” 表述为“通过某一审视点来总揽全局的‘典型现象’的研究方法”,并且他在王瑶的 启发下,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大学文化”这一研究课题。
作者:李宗刚 第3篇: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引言 文学教育集人文性、艺术性、教育性以及鉴赏性为一体,对大学生进 行文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学爱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就目 前状况而言,许多大学生对文学教育的兴趣较低,缺乏主动学习文学的习惯。今 天,中国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所以, 应当做好针对大学生的文学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合理的文学爱好,使学 生能体会到文学的巨大魅力。
一、高校文学教育的现状 第一,高校忽视文学教育。现阶段,部分高校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够、文学课程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文学教育。大多数高校认为, 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有意降低文学课的数量,从而造成高校文 学教育停滞不前的现状。一些高校尚未对文学教育形成科学的认知,对文学教育 的教学定位较为模糊,致使文学教育无法引起学生与教师的重视。当代国人提倡 实干兴邦,许多人认为错误地认为文学教育只是美好生活的点缀,无法对社会发 展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在此背景下,不只是高校不重视文学教育,大部分家长也 忽视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鼓励或不赞成子女报考文学专业[1]。
第二,高校文学教育受网络文学的冲击。21世纪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黄 金时期,现代人的生活已基本离不开互联网。今天,大多数大学生以电子媒体代 替纸质图书,热衷于阅读网络小说,吸收“快餐式”的文化。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当代大学生对严肃文学的兴趣不高,倾向于阅读休闲娱乐小说。由于文化易被同质化,所以今天的大学校园中流行着网络小说文化,大学生不看小说似乎已跟不 上时代潮流[2]。
第三,文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较落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当前, 高校的文学教育课程设置较为落后,存在着大量缺陷。首先,高校没有充分保证 学生学习文学教育的课程,学生一星期也上不了几节课。大部分高校在大一时给 学生安排了文学课程,然而在学生升至大二、大三时便不再安排文学课程,由于 文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学习深度与难度较大,课程安排的断档极有可能令学生 一无所获。
除此之外,由于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语文课基本采用大班教学 模式,教师对学生开展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工作,致使学生参与文学教育的互 动性不强、兴趣不高,导致文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低下,使得文学教育在高等教 育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3]。
二、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真” 文学的根本是“真”。文学是一门建立在真实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上的 科学,与文学有关的一切方面都应当体现出真实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必 须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用自身的真才实学来改造社会、 促进国家发展。许多近现代的严肃文学作品都蕴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能够帮 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事物。
鲁迅先生是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小说生动现象地反映了 “吃人的旧社会”。鲁迅先生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真实的社 会,表达了对疾苦民众的同情。通过阅读鲁迅的小说,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旧 社会的黑暗。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理应担负起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责,通 过阅读鲁迅的文章,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知与感悟,从而以更加积极乐观的 心态迎接生活中的困难。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需要 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文学教育是一种赋予学生社会经验的潜移默化的 手段,文学作品中的励志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奋勇前进,勇敢地克服生活中的一切 困难[4]。
(二)培养学生的“善”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性,所以文学作品将对社 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中描绘了小和尚明海的懵懂爱 情,成功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刻画出善良真实的人物 形象,为读者呈现出关于善恶的伦理判断。《三字经》曾指出,人之初、性本善, 对人性之善做出了总结。每个人心底都有善良的一面,而文字则是发掘人善性的 有效因素。
沈从文先生是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其创作了著名小说《边城》,该部 小说耗费了先生大量的心血,先生在小说中表达了自身对“善”的理解,将自己对 善的认知浸润在灼热的文字当中。《边城》中的顺顺、老船夫等是典型的善人形 象,他们给世界各地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励着人们多做善事、争当善人。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民族 的希望,肩负起传承优秀道德传统、弘扬友善文化的重责。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 历较浅、心智尚不成熟,所以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的道 德风气建设工作不容乐观,如果大学生未坚守住道德底线,失去了诚实友善的优 良传统,则将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开展文学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 大学生的友善意识,教导学生与人为善。大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所以对其进行以 “善”为主题的文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信心,让学生成为一个善良、 正直的公民。
事实上,一些讽刺小说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善心,对高校人才培养工 作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莎士比亚是举世闻名的作家,其创作的《威尼斯商人》 中夏洛克狡诈、刻薄的形象成功激起了读者的愤慨。一些大学生在看完《威尼斯 商人》后表示,自己决不愿成为夏洛克那样的吝啬鬼,而要做一个善良、乐于助 人的人。高等教育的初衷是培養对社会有用的人,接受了优秀文学教育的大学生 将符合“对社会有用之人”这一标准,他们将用自己的善良净化社会风气,帮助人 们重拾信仰,积极生活[5]。
(三)培养学生的“美” 文学的极致便是“美”。纵览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 都散发着美的气息,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主要 是因为这些作品或文字华美、或意境优美隽永,能够给人以感悟,使读者感受到 文学美。文学教育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大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 感受风景文的自然风光,体会唯美的文学意境。当代大学生急需培养正确的审美 意识,全面准确地看待人性,文学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上述目标,使学生成 为审美合格、有担当的人才。
三、发挥文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的措施 (一)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文学教育工作 某种意义上,文学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分支,同时也是当今人才培养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高校应提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 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但是部分高校对大学文学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先 进文学作品的熏陶,丧失了许多与文化名人接触的机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 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意识到文学教育在高 等教育中的巨大价值,为学生合理安排文学教育课程。高校应当要求教师恪尽职 责,不断地创新文化教育方法,实现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的目标。
(二)遏制网络小说文化流行 从广义的角度看,网络小说也是文学的组成成分,大学生阅读网络小 说无可厚非,某种意义上也属于接受文学教育,但是应当看到,优质的文学教育 能够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而目前大部分网络小 说毫无营养可言,极少部分网络小说的价值观存在问题,学生深陷网络小说中容 易影响学业,不利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
高校应当尽量减少同时接受文学教育的学生数量,安排更多的教室供 教师授课。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与竞赛,活跃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学校应当重视遏制不良网络小说文化在校园中的流行,禁止学生上课阅读网络小 说,要求班主任对沉迷于网络小说中的学生进行教育,力求使其尽快摆脱网络小 说,重回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将其作为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 抓[6]。
(三)优化文学教育课程设置 由于任何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所以应当保持文学教育课程 的连贯性,大一、大二、大三乃至大四都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文学课。高校可以提升文学课成绩在学分中的权重,如此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文学课、自觉接 受学校文学教育的积极性,确保充分地发挥出文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
结语 文学教育是一项古老、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对高等教育的进步产生 了推动作用。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接受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 善美”,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道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董碧娜 第4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通过阅读教学的模式将童话、寓言、诗歌、小说、 故事中包含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过程以及行为就是文学教育。文学教育 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学语言、想象力以及健全人格这三个 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人 文认识,还能培养其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精心挑选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有不同的文学形式,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讲述不同的故事以及道理,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世界、社会以及生活,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 对生活及大自然充满了热情及向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作品,用优美的行文 风格表达对人性、生活及大自然的感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提高自 身的人文审美能力,确立正确的审美追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第一,文学教育没有得到重视;
第二,部分教师远离文学教育,自身文学 素质较低;
第三,教学模式化。
三、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的对策 1.把文学教育当作教学重点首先是政策上重视,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优秀经典的儿童作品。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文学教育,改进教学方法,把文学 教育这一理论观念与课本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同时把文学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 来,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四年级上册《播种希望的日子》(长春版)这一篇课文 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种植一颗风信子 或者其他种植难度较低的植物,等到开花后,拍下照片上传到班群博客中。这样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学会与他人 分享,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增强教师的文学素养 文学是一种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给人 带来美的享受。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其理解能力不足,需要教师 的带领。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文学教育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 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文学教育。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 教育的引导者。要想做好文学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必须广泛阅 读古今中外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不同特色的儿童教育,并且将领悟到的文学价 值与课本以及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还有利于观察能力、 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3.增强文学教育的趣味性 教育模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教育模式还是干巴巴的“传授 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一方面无法调动积极性, 另一方面无法领略到文学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增加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 品,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其次在文学教育的课堂中,教师不要进行干巴巴的 教学活动。小学教材收录的多是儿童文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及教育倾向,教 师需要充分挖掘其趣味性,以此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并且在课堂实践中紧紧围 绕这一点进行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 到文学的美与趣味性。如在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夏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 制作PPT,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都通过图片或者视频表现出来,然后进行发散式 教学,将具有代表特色的春、秋、冬的美景也一起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到四季 变化的美景,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4.创设情境教学在文学教学,尤其是小学的文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积极性 和能动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从而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如四年级上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场实验,带 领学生到室外做相同的实验,通过模拟还原文本的情景,并且就此展开讨论,让 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质量不一样的铁球从高处坠落时,是同时落地的。这样既达 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扩 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学教育,通过做 好文学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文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 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以及享受文学审美体验的目的。
作者:陈红 第5篇: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 语言它是一种自然形态下的交流形式,也是人类表达思维的主要方式, 生活中交际应用的语言称之为口语,它有声音的特质。而文学语言产生后,文字 成为了一种书面语。因此,语言它也是口语与书面语的总称,它是人类重要的交 流媒介。在语文教育中,它是通过语言来展开的教学开式,也是一种语言类文学, 它包括着写作、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将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共同应用在提高学 生文学素养中,以此来提高它们的应用价值。
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应用到人们之间的交流过程,也是区分人与 动物的根本,它具有着信息传递的能力;
在人们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人们可以 利用语言将自已心里所想的表达出来,它也代表着人们思维的反应能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口语交流能力及表 达能力,通过在良好表达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反应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 说,语文也是挖掘学生智力提升与扩展的重要工具。进而,在语文教学课堂中,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利用语言,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奠定好国 民教育与文明教育的基础,将母语的延续作为根本,提高汉语在国际语种中的地 位。因此,语文教育它是终身教育,它代表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等。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 能力、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现如今,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 教育的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为我国语文教育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汉 语言文学教育中,它不仅是在深入研究语文教育,还在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优 质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它包括汉语言教育,也是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与关键 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教育衔接起来,共同促进 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色 汉语言文学,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发展的过程,它是历史 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承载者,它体现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作为传统文 化与国外文化的传承者,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教育它更加注重培 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人文精神,更能培养出从事人事工作的相关性人才,将教育 的本质及实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成为教育专业的实践目标及追求,能将人文观 念及精神文明更加的突显出来;
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经济收益, 而是注重社会收益,它永远将社会性质摆放在第一位,更加突显出它的社会价值 与文化素养。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坚持着传统 文化的发展,也积极地与社会需求接轨,积极地进行着创新与改革。
四、提高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与发展策略 1.提高实践能力,结合性发展 不管那个阶段的教育,都是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为最终目的,因此, 不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以适 应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这两者不仅有本质区别,也有许多的共同点。总体而言,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属于语文教育这一模块的,它们是有相通之处的,如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教学理论等方面,在这此相通之处,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 的精神面貌以及价值观与社会观。在实践中,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教育的共通点 发挥出来,积极地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控掘和探索。此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 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方面还是非常一致的,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 品的爱好与探索中。因此,应加强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实践性,以 开展的形式,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建立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共同目标,以此来不断创新实践能力的结合与发展模式,实现语文 教育与汉语言教育的衔接目的,同时提高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适应 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创建相 关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汉语言文学素养。
2.结合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 中。多媒体教学形式及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将多媒体教学形式与汉语言文学教 育融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提取更多的教育素材与内容,达到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在 现代化的教育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也应从自身思维入手, 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多媒体传播方式,为学生寻找更加新颖的素材。在教学 中,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文气息,与人性光辉,不断提高学 生的人文素质及人文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以培养对 社会有用的专业化应用人才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让其能更好 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入手,共同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水平,创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两 者之间的连系与互通,共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作者:闫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