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县域 > 小组合作策略有哪些 [小组合作教学的心理过程及有效策略调研报告]

小组合作策略有哪些 [小组合作教学的心理过程及有效策略调研报告]

来源:县域 时间:2019-10-19 08:08:10 点击:

小组合作教学的心理过程及有效策略调研报告

小组合作教学的心理过程及有效策略调研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属性, 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 各个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21 世纪的教育目标是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在这样 的号召下,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都在积极进行课 程改革,把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

小组合作已经成为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然而在 实践过程中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

小组合作教学就其本质 来说不会导致教学效率低,相反,应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 要方式之一。

出现这样矛盾的情况,一是因为教育方式从 讲授式向小组合作式转变时间尚短,学校、家庭、社会都没 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不能从合作管理制度、合 作方式、合作责任分工等方面营造适当的合作氛围,一切必 须从头开始,任重而道远;
二是因为在教育质量评价的压力 下, 学校和教师不能无后顾之忧地深入开展小组合作教学, 导致小组合作形式化;
三是因为教学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后,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未真正认可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大形 势的要求下不得不强行推进,使其产生倦怠感和无助感;

四 是因为小组合作教学从某个年级开始实施, 自控力不足的 学生基于新鲜感往往过于兴奋,影响课堂纪律。

因此,本 调研立足于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过程, 从微观角度阐 述小组合作教学发生效果的必经途径,以期为教师提供有效策略。

二、调研方法与对象 (一)调研方法 此次课题调研以个人访谈为主。

对正在实施小组合作 教学实验的学校进行深度访谈和经验交流, 重点了解学生 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思维、动机、方法、情感的心理过 程, 以及教师对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心理过程的看法和 建议。

(二)调研对象 武汉市若干中小学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两年以上的班级, 五年级、八年级每班学生小组 2 组,教师 1 名。

三、调研结果及建议 根据调研,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心理路程包含形 成小组合作意识,习惯小组合作思维,明确小组合作动机, 学习小组合作技能,享受小组合作情绪和情感。

(一)形成小组合作的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 是指生物由其 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 动。

在任何组织被动成立之初,组员对组织都缺乏集体意 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形成小组内的合作意识是达 成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调研发现:组员形成小组合作意识一般需要 3-4 周;

对组长而言, 通过帮助组员使自己产生责任感与自豪感来形成合作意识;
对组员来说,通过组内成员的相互帮助使其 产生集体感,形成合作意识;
组长比组员更快进入合作角色;

小组中成员越快遇到困难, 越容易形成合作意识;
有小组 标志能更快促进小组意识。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教师若想达成有效小组合作,应该注 意:第一,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小组成员全部形成合作意识 就需要一个月时间;

第二, 尽快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加强 其责任感,各司其职;
第三,选择合适的小组长,其最好具 有以下优点——有组织能力,敢于大胆发言、愿意帮助其他 学生,成绩优秀;
第四,为小组准备必须合作的难题;
第五, 让小组成员为小组取名字、定规则。

(二)习惯小组合作的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 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 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 活动中,其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此次调研得出,小组合作意识形成后,小组成员从独立 思考转化为合作思维,并习惯这种合作思维,是达成有效小 组合作学习的必经路径;

小组在课堂学习时会通过小组讨 论获得新知识,遇到困难,能先向小组内主动寻求解答方案, 一般由组长组织解决难题。

教师若要学生习惯小组合作思维,应该注意:第一,为 小组准备需要分开独立思考再集体整合的题目, 如分版块阅读,分角度查找资料,彼此交换信息才能共同解决问题;

第二,培训提问,设置小组交流环节,形成讨论习惯;
第三, 培训组长做好合作学习引导,在适当时间召集组员讨论,并 认真听完每一位组员的发言;
第四,给予小组意见汇报机会, 让一位组员代表本组表达集体意见。

(三)明确小组合作的动机 动机, 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 强度和持续性。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 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 示等行为进行推断。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 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

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 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于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课题调研发 现,小组合作学习之初,以外部奖励机制动机为主,随后, 内部动机逐渐超越外部动机。

其内部动机从马斯洛的需求 层次来讲, 小组合作逐渐满足了归属与成长需求,即社交 需求、在合作学习中,几人一组,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

尊重需求,小组内同学相互鼓励,在小团体内得到充分的支 持;
自我实现的需求,组员相互激发灵感,分工得当各司其 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在激发学生合作动机时, 应注意在小组合作之初, 形成有效的计分奖励机制,鼓励合作共同获得相应的物质及 精神奖励;

待小组合作动机从外部动机趋向内部动机时,教师要减少物质奖励的频率,强化精神奖励,避免发生德西 效应。

德西效应,就是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 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的外加 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 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予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但是,当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内在满足时,奖励会适得其反。

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 转移,只专注于当前的奖励,一旦奖励强化频率和内容低于 他们的预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需要科学运用奖励艺 术,第一,在设置奖励规则起就从内部动机出发,使学生关 注自己的成长;
第二,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初始学习阶段, 采用连续、固定的奖励以增加学生内部动机;
第三,在学生 的学习或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延长并变化奖励间隔时间,让 学生找不到规律,促进学生从关注奖励转变为关注自身发 展;
第四,适当制造奖励规则外的特殊奖励惊喜,鼓励进步 最大的学生。

(四)学习小组合作的技能 技能, 是个体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智力或肢 体的活动方式,它是后天通过训练形成的,具有某种规则和 操作程序,受意识控制。

技能水平有高低之别,初级水平 的技能只要具有一定的初步知识和一定的练习就可获得,高 水平的技能则需要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其活动中的基 本动作已达到自动化水平。

调研得出,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是小组合作学习 的主要技能与方法。

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 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

一是倾听技能,在开始合作时,低 年级学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 堂上学会“听”,尊重发言人,用心聆听,不打断发言人的 发言;
二是表达技能,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 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 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示范指导, 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 见解;
三是讨论交流的技能,讨论交流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 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 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

(五)享受小组合作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 到满足与否的反映, 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 显著的身体、 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行为。

调研得出,学生们都很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感 受到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一般在组内都有了好 朋友。

但学生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合作的,一般经过2 周 时间才在合作中感受到快乐情绪。

教师需要为小组合作创造更多愉悦的情绪体验:第一,从分组开始,运用互悦机制。

互悦机制是人际吸引律中的 “对等性吸引率”,是指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而认知失 调理论中也有一个类似规律——选择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 选择的。

教师让学生知道他们能成为一组是彼此选择的结 果, 因为喜欢才选择在一起, 即使原本不喜欢,也会因为 自己的选择开始喜欢,为小组内的积极互赖打下良好的基 础;

第二, 选择一些有利于团队共赢的活动,让小组成员 共同体验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懊恼,使他们的情绪共同爆发, 情感更加深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