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了“箫鼓追随春社近”的语序后,诗句的意思就非 常清楚。“追随箫鼓”是说诗人进村后,听到了村里传来的 箫鼓之声,因而循声而去。“近春社”是说诗人靠近春社。
“社”除了可以指土地神、祭祀社神之日,还可指祭祀社神 之地,因而“春社”除了可指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还可指春 社这一天祭祀社神的地方。“追随箫鼓近春社”是说诗人初 次进山西村后,听闻箫鼓之声喧天,以为村里有什么大的活 动,故而循声找去,走着走着,慢慢就靠近了春社之地。社 日当天,村民聚在一起,祭拜土地神,祈求土地神保佑,让 田地肥沃,今年农业丰收,还要举行迎神赛会,表演吹箫、 击鼓等节目。诗人就是循着这箫鼓之声才找到社里。“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不仅仅是泛指山西村衣冠简朴,民风古朴, 还明显含有村民社日祭祀活动存有古风、异于时俗之意。
三.首联是村民宴客时的话语 对于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有的 认为是写游村前的思考。这明显是一种误解。难道诗人游山 西村是为了喝酒吃肉的吗?显然不是。诗人在山西村既无亲 戚,又无朋友,村民能请他吃一顿粗茶淡饭就已经难得了, 怎么可能预知村民会这么热情地酒肉款待呢?尾联中诗人 希望以后乘月来访,也就是晚饭后步月而来,表明诗人游山 西村并不是冲着美味佳肴而去的。可见,首联不是写游村前 的思考,而是写进村后的情事。
一般认为首联写诗人受到村民的热情款待。这种理解并 不错,但将首联理解为是诗人的自言自语,或是诗人对读者 进行解释,就有些牵强,就是误解。因为,如果这样理解, 那么“莫笑”一词难以解释。钱钟书《宋诗选注》说:“按 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 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6]据此观点,“莫 笑”可以理解为:先有人“笑”,然后才有“莫笑”。诗人 见识过帝王将相,享受过山珍海味,畅饮过清纯官酒,面对 席上的腊酒菜肴,自会等闲视之,心下可能会笑话腊酒浑浊 菜肴一般,又觉得场合不对,才心下提醒自己“莫笑”。但 是,这明显与情理不合。试想,村民与诗人素不相识,却好 心好意地以丰盛的酒菜来款待诗人这个不速之客,诗人怎么可能在心里笑话呢?他没有笑话,又怎么可能提醒自己“莫 笑”呢?我们读者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情境,自然也 不会笑话。
其实,如果换一种视角,将首联理解为村民在酒席上劝 诗人吃肉的话语,那么一切就豁然开朗了,诗意就清楚明白 了。诗人是个士大夫文人,喝惯了清纯味浓的官酒,村民觉 得自酿的腊酒浑浊味薄,肯定是不合他的口味,但自感菜肴 丰盛,足以对得住诗人:“酒不怎么好,您别笑话!多吃点 菜!鸡肉猪肉管够!去年大丰收呀!年成不错!来!来! 吃肉!吃肉!”首联这样理解,就合情合理了。
村民用来招待的酒菜之所以这么丰盛,不仅是因为去年 丰收,更主要是因为村民正在过春社这个节日。村民杀猪宰 羊,祭祀土神。社祭所用的酒、肉被称为社酒、社肉,在社 祭赛会之后,成为村民聚餐的酒菜。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 记》说:“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 先祭神,然后享其胙。”[7]“宰牲牢”别本作“牲醪”。
春社这一日,人们结合宗族,在社里聚会,备好祭祀用的牺 牲和祭酒,在社树下搭棚屋,先祭祀社神,然后一同享用祭 祀用过的酒肉。陆游在山西村参加的酒宴就是社日村民的集 体大餐,也难怪村民对菜肴的充足非常自信。
四.尾联不含愤慨之情 有的论者认为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隐含着诗人报国无门却又无可奈何的愤慨之情。这也是一种误解。村民好心好意地款待诗人,诗人怎么可能在临别时心 生愤慨呢?它明显与情理不合。
尾联是诗人临别时的告语,抒写诗人对山西村的留恋不 舍之感,表示以后会时不时前来拜访。当然,尾联之意并不 只如此。一般认为“许”的主语是山西村村民,其实,“许” 来自双方,就诗人一方而言,即使诗人自己“许”,朝廷也 未必“许”。在作此诗的头一年,即乾道二年(1066),诗 人“在隆兴通判任”,但“言官论务观‘力说张浚用兵’, 免归。”[8]诗人因力主北伐而被免官。朝廷如果让陆游一 直罢官在家,就“许”他有很多的“闲”时。若朝廷重新起 用他,他将会离乡赴任,就没有“闲”了,就不能步月来访 了。诗人是希望自己“闲”还是“忙”呢?他尽管喜欢山西 村的纯朴美好,却还是希望自己到年老才有“闲”。诗人以 恢复中原为己任,以“塞上长城”自许,以英雄战士自居, 不可能43岁出游就需要“拄杖”。“拄杖”一词与“闲”相 应,表明了诗人的言外之意:希望现在年轻时忙着恢复大业, 以后年老体衰时才“拄杖”乘月出游。可见,尾联没有隐含 愤慨之情,而是含有对自己东山再起的希望,希望自己的仕 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到山西村,虽然经过了“山重水复”,但山西村与 诗人的家距离并不遥远。可以在月夜漫步而来,想来相距很 近。
五.颔颈首尾四联的游村顺序对于《游山西村》的结构,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 二十评曰:“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 愿为频来之约。”[9]此段评论常被论者津津乐道地征引, 其实却是皮相之论,没有指出此诗结构的特点。此诗以《游 山西村》为题目,紧紧抓住“游”字来结构全诗,实是一篇 用诗歌形式写成的游记。不过,将此诗的结构理解为前四句 是写进村前,后四句是写进村后,这也是一种误解。
如果将全诗诗意品味、梳理一番,就会发现诗人的游踪 并非像诗句的排列顺序依次展开,而是被诗人做了调整。如 按诗人游踪的顺序,那么四联的先后次序就是颔联、颈联、 首联、尾联,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颔联是写进村之前,其余三联则是写进村之后的情事。
颔联是写诗人见到村庄之前所见之景,诗人并非特意前往山 西村,而是游山时无意之中发现了这座小山村。更不是指诗 人进村后再到村子周围游赏风景,否则诗人也不会生“疑”。
颈联写诗人进村后的最初见闻和游踪:刚进村即听见箫鼓齐 鸣,循声而去,来到春社,只见村民正在举行社祭赛会,吹 箫击鼓,节日气氛热闹,民风古朴。首联是村民在酒席上劝 诗人吃的话语,表明了村民已发现诗人这个不速之客,又热情款待他,殷勤地劝他吃肉。尾联是诗人临别之言,诗人被 村民的淳朴真挚之情感动,希望常来看看。首联、尾联分别 是村民的劝语、诗人的别语,好像对话一样。
陆游的七律《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 至今几近千年。此诗因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而脍炙人口,但是,人们对此诗的结构和诗句如“又 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首联、尾联存有误解,真可 谓是千古误解。“又”不是“再”的意思,而是与“疑”组 成“疑……又……”句式,表示转折。“又一村”即山西村。
首联是山西村民热情款待诗人的劝语。尾联不含愤慨之情, 而是含有对自己东山再起的希望。为符合七律平仄和对仗的 格律要求,“箫鼓追随春社近”语序被变换,原本是“追随 箫鼓近春社”,意谓诗人进村后循箫鼓之声来到了春社。“春 社”指春社这一天祭祀社神之地。四联的顺序也被调整,结 构上运用了倒叙手法,按诗人游踪的顺序,四联的先后依次 是:颔联写初见到村,颈联写初进入村,首联写村民劝吃, 尾联写临别预约。下面试分析之。
一.“疑……又……”句式与“又一村”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叙诗人游山 玩水时意外发现一村之事,描山峦重叠、水道曲折、杨柳深绿、红花明艳、小村掩映之景,抒始而疑惑、焦虑,继而惊 奇、欣喜之情,含绝境逢生、好事多磨、遇难不退遇挫不弃 坚持就是胜利、道路曲折而前途光明之理,情、景、事、理 融为一体,意境优美,音韵谐和,对偶工整,诗意如流水般 自然连贯,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陈衍《剑南摘句图》 将其列为陆游“七言律断句,美不胜收”[1]的佳句之一。
此联十四个字均为常见字,意思也不难懂,但汉字的多义特 征,造成了对“又一村”的误解。
“又”的最常用义项是“再,更,表示重复或继续”[2], 以此义理解“又一村”,有的说诗人以前来过多次,那么此 次是再一次游山西村;
有的说是诗人在游了山西村后再游了 山西村旁边的另一个村庄。或解为游村的次数之多,或解为 所游的村数之多。这两种说法都是误解。
品味全诗后可知:诗人游历的村庄只有一个,即山西村, 并没有游历另外的村庄,否则就文不对题了,而且诗人游历 山西村是第一次,而不是重新游历,否则就与颔联意外发现 山西村的惊喜语气不合,也与尾联之中诗人希望村民允许自 己随时乘月拜访的恳求语气不合。“又”在诗中之意不是 “再”,而是“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却’”[3]。“又” 与“疑”字进行呼应,组成“疑……又……”的句式,诗人 因所见所闻而不免心生疑虑,怀疑会出现什么情况,但事实却又与诗人的怀疑相矛盾,否定了诗人先前的疑虑,简而言 之,即:疑是A,却是B。古代诗歌中,“疑……又……”这 样搭配的诗句可谓常见,如:“乍疑崩崖瀑水落,又见古木 饥鼯愁”(唐·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初疑飒飒凉 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唐·孙氏《闻琴》)、“已疑素 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唐·罗隐《咏白菊》)、“初 疑邻女施朱染,又似宫嫔剪彩成”(宋·刘克庄《莺粟》)、 “初疑倒巫峡,又似翻潇湘”(宋·文天祥《七月二日大雨 歌》)、“疑浅笑,又轻颦”(宋·王炎《鹧鸪天·梅》), 陆游其他的诗中也不乏这样“疑”“又”组合的句式:“颇 疑地撼轴,又恐河决防”(《十月暄甚人多疾十六日风雨作 寒气候方少正作短歌以记之》)、“疑是羲黄上古民,又恐 种桃来避秦”(《西村》)等。宋代无名氏《奉谢徐献子》 中“九关云锁疑无地,数步天开又一峰”也是以“疑无…… 又一……”搭配来表示转折。如此,颔联的诗意就不会出错:
陆游在游山的路上,发现山峦重重叠叠,溪水曲折回转,几 乎怀疑前面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掩映在密柳鲜 花之中的小村庄,即诗题中的“山西村”。事实与诗人之“疑” 相反,不仅有路,而且有村有人。诗人犹如发现了世外桃源 一般,心情由疑惑、焦虑转为惊奇、喜悦。山西村景色美, 人情美,风俗美,也的确近乎世外桃源。
二.“追随箫鼓近春社”与诗歌语序的变换颈联中“箫鼓追随春社近”是这首诗中最不好理解的诗 句,以致原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在选这首诗时只选取 了前半首,甚至有的专著只评析其他三联,独独对此联避而 不谈。理解这一句诗的分歧在于:“箫鼓”是名词还是动词? “追随”的主语是“箫鼓”、是村民还是其他?“箫鼓”如 何“追随”?有的说“箫鼓”是动词,意即吹箫击鼓,有的 说“箫鼓”是名词,或指箫鼓乐器,或指箫鼓之声。“追随” 的主语或指箫鼓声,或指村民的吹奏,或指村民的行走。关 于“箫鼓”“追随”之意,或指箫声和鼓声此起彼落,或指 村民在箫鼓声中来来往往或阵来阵往,或指你吹着箫,我击 着鼓,结队喜庆,等等。对“春社近”的理解基本相同:春 社日将近,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将到来。这些观点都是误 解。
其实,“箫鼓追随春社近”紧扣诗题中的“游”着笔, 它指出诗人初次进村后的游历方向。品味其诗意,诗句的语 序是经过变换的。王力《诗词格律》说:“由于文体的不同, 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平 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在诗词中,为了 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愿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 序作适当的变换。”[4]王瑛《古典诗词特殊句法举隅》对 古典诗词中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等语序的错综现象进行了论述,其中被引以为例的陆游诗句有:“塞上长城 空自许”(《书愤》)——“空自许塞上长城”,“香生帐 里雾,书积枕边山”(《昼卧》)——“帐里生香雾,枕边 积书山”,“避湿升我堂,垂翅闵老鸡”(《朝雨》)—— “闵垂翅老鸡避湿升我堂”,“去蠹区区惭啄木,附高烨烨 鄙凌霄”(《自咏》)——“惭啄木区区去蠹,鄙凌霄烨烨 附高”[5],这几句语序错综分别是宾语前置、状语挪后、 兼语式部分谓语挪前。既然陆游诗句有类似的语序错综,那 么,“箫鼓追随春社近”的语序变换就好理解了,它的语序 变换类型是宾语前置,原本的语序是“追随箫鼓近春社”。
只因七律的颈联必须对仗,《游山西村》颈联出句的平仄必 须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追随箫鼓近春社”的平仄是 “平平平仄仄平仄”,故诗人将此句语序变换,变换后无论 对偶还是平仄都合乎格律了,“箫”是平声,不过是第一字, 是可平可仄的,因为“一三五不论”[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