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预习单设计以语言为核心 在课改中,工具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语文课改中的工 具单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征,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为核 心,即“一切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语文元素,要紧紧围绕语 言展开……即使有其他的教学安排,也必须是为这些语言活 动服务的”。[1](P.254)用语文的方法推进语文课改, 首先要在预习单的设计上体现语文的特征。
预习单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抓手,通过问 题导学引领他们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文本。我们原有的许 多环节已经体现了语文的特征,如“字词积累”“精彩句段 品读”等。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环节和其他环节中做 得更扎实一点,使所有的问题设计紧紧围绕语言展开。
在《海燕》一课的预习单中,在“问题导学”环节,为 了引领学生预习时更细致地阅读文本,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阅读全文,填写完整句子:这是一只 的海燕。简述理由。”在这个问题中,填写的词语可以 来自课文,也可以自主概括。不管是哪一种方式,词语的填 写都离不开对课文语言的读和品,理由的概括则是在此基础 上对语言的运用。
又如,在《紫藤萝瀑布》中,我们在“字词积累”部分 是这样设计的:“1.查工具书,填写下列生字词的字音或字 形。2.查工具书并结合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3.请从上面 的词语中选择5-8个,写一小段话,描绘文中的紫藤萝。” 问题3的设计,既是对问题2中词语的巩固与运用,又是对课 文语言的粗浅品读。这样一来,既引导学生读了文本,又引 领学生积累了词语,还促使学生品味、运用了语言。
总之,设计预习单时,我们既要引领学生读文本,又要 在读写活动中加强语言训练,让语文课改的预习仍姓“语”。
二、语文课堂以语文活动为主体 “课改2.0”强调学生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应 该“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因此,在课堂中应通过一 个个的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提出具体可 操作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语文课改中,课堂活动 既要体现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思考、反思的过程,又要体 现合作探究、共同提升、集体完善的过程。
“理想的语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应该具有共生性, 即活动具有现场的再生性,学习资源和活动形式都在活动中不断丰富。”[1](P.257)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在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提升、自己完善。
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台阶》时,以《台阶》中父亲的 “坐”为课堂生长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圈画父亲的 动作,找‘坐’的句子”;
“比较这些‘坐’的异同,品读 父亲的形象”;
“添加动作:在造屋中午休息时,添加一个 含坐的语段。”最后的这个活动是在原有的“坐的品读”“父 亲形象品读”基础上的深化,这个活动是建立在前面语言解 读、语言品味活动基础上的语言运用,进而实现了语言的共 生。在学生自主添加了含“坐”的语段后,学科长组织组内 学生交流,并选择最优秀的作品在全班交流。这样一来,这 个语言共生的活动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又实现了生生共生、师 生共生。
课改有其共性,但每一门学科的特点不同,课堂的组织 不能机械化,也应该具有学科特点。语文学科的课改应体现 语文的特征,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逐步推进。
三、语文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 推进“课改2.0”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要 提高语文学习力,就必须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 素养。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 富的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2](P.137) 课改的一个重要要素是“问题导学”,不管是预习单, 还是课堂活动,都会以问题来引领学生理解文本,进而使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预习单的最后设计了 这样一个环节:【我的疑惑】:请写下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 问题。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四种发现问题的途径:从学习目标 的达成中发现问题;
从预习单的完成中发现问题;
从课后习 题的完成中发现问题;
从自己对文本的品读中发现问题。从 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有时也会提出精彩的问题。
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我们在借鉴名师课例 的基础上,在预习单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用一句话概 括本文的说明内容。2.用两、三句话说明文中的内容。3.用 一大段话说明文中的内容。”基于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少学 生在预习单最后的“我的疑惑”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 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或事理。既然课文的说 明内容在最后两段已说明清楚,为什么还要写前面的三 段?”还有的同学问题更具体:“写第一段的目的,应是为 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可是为什么一 定要举晋僧法显、唐僧玄奘的例子呢?”诸如此类。课堂上 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抛出来。也许正是因为给了学生发 现问题的机会,用问题来导学,所以课堂上学生解决问题的 积极性就很高。
问题提出的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由学生提出,但老师更 应该在理解文本和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有一定的预设,用问题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用问题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 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制造“矛盾”,激发“矛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课堂的生成。
在教学《窗》一文时,我在预习单上设计了一个问题: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分类归到两个病人名下。如此一来,“矛 盾”就出现了:“大惊小怪”明明是形容医护人员的,怎么 能归到病人名下呢?出现了“矛盾”,学生的积极性立刻提 高,他们带着问题回到文本,在研读文本后就发现了答案:
这个词语的主语虽是医护人员,却透露出近窗病人病情严重。
在这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 习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在语文课改中,“问题导学”是为了引领学生读文本。
我们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 学习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时刻要注意引领学生以语文的 方法思考、解决、回答问题,而不是以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方 法来思考、解决、回答语文的问题。
总之,语文课堂永远姓“语”,“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应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在“课改2.0”的推进过程中,提高 学生的语文学习力,用语文的方法推进语文课改,也是我们 努力的方向。
注释: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南京:江苏 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