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县域 > 猜想让阅读教学更有味以《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谈阅读中的猜想策略_临死前

猜想让阅读教学更有味以《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谈阅读中的猜想策略_临死前

来源:县域 时间:2019-10-16 08:02:25 点击:

猜想让阅读教学更有味以《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谈阅读中的猜想策略

猜想让阅读教学更有味以《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谈阅读中 的猜想策略 猜想,顾名思义,即推想、猜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 学生对学习关注的首要因素是“兴趣”,而“猜想”就是一 种学生很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课堂上,“猜想”就 是学生在观察、思考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 进行大胆推测或对知识进行归纳、判断的思考过程。在教学 内容还无法完全凭学生兴趣来选择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合 理运用“猜想”的方式,无疑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2016年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 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四川的杨坤老师在执教《临死前的严 监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时,将文章分成三个文段, 三次引导学生采用“猜想”的策略进行阅读,令人眼前一亮。

教例一: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 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 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 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 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学生自由朗读文段。

2.除了注释外,还有什么词不理解?学生交流。

3.再次默读,从内容上看,还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不下药?生:为什么把家人叫回来? 生:为什么把指头伸出来? 4.猜想:以上文段的内容可能会解决哪个问题?说说 理由。带着猜想阅读文段。

教例二: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 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 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 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师生合作朗读。

2.又有什么疑问产生? 生:为什么这些人都不了解他? 生:两根指头到底指什么呢? 3.根据以上的两段文字以及插图,猜想这两根指头到 底指什么。

生:严监生很有钱,所以这手指肯定和钱有关。

生:这是一篇讽刺小说,那这两根手指应该是在讽刺一 个人。

4.带着自己的猜想阅读以上文段,解决疑问。

由于上课之前学生没有提前进行常规预习,因此,老师 独具匠心地将全文分成三个文段,装在信封里。阅读时,以“猜想”为主要策略,一猜文段内容,二猜两根指头的作用。

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充满了好奇 与渴望,从而对后续的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说这样的猜想只是为了迎合、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 只是关注、落实在了文本内容的理解上,那么,在接下来文 本整合后,杨老师便用“猜想”,巧妙地将人物形象的体悟、 表达形式的习得完全融合在了一起,令人称赞! 简要教学流程: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3.画出严监生面对猜测作出反应的语句,猜测他的心 理活动。

4.配上动作,还原小说情景。

5.合作探讨:这样的文段内容能去掉吗?在学生交流 过程中适时板书:拖延折腾。

6.出示:齐省堂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进一步了解 拖延折腾表达方法的妙处。

7.出示古典文学《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三借 芭蕉扇》《三打祝家庄》《三气周瑜》,再次明了拖延折腾 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使用。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不失为简约——读情节,悟形象,学 表达;
教学手段不失为简单——猜、猜、猜。但就是在这样 的猜想过程中,学生把握了文本内容,构建起了人物“吝啬、 爱财如命”这样的形象,初步了解了文章表达上的特殊方法。在“猜想”中,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推测,勇于探索,乐于 表达;
在“猜想”中,他们完完全全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 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猜想”中,课堂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

综上所见,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好“猜 想”这一阅读策略,便能使教学更高效,更有味。那么,运 用猜想策略,该注意些什么呢?其一,猜想要有趣味。运用 猜想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 的兴趣。其二,猜想要有意义。阅读策略本身是为阅读服务 的,作为一种策略,猜想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运用的 一种手段而已,应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指向学生语文 素养的提升。因此,猜想的内容必须要有意义,它可以是指 向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是指向表达方法的习得,还可以是 指向情感的渲染。其i,猜想要讲时机。猜想的运用时机要 恰当,要用在刀刃上。杨老师的课堂中,每次都“猜”在了 重点之处、难点之所。这样的猜想才是为推动学生学习而服 务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