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劳动关系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
劳动经济学;
学科;
作者简介:江永众,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劳资矛盾日益尖锐, 例如2010年南海本田工人罢工事件、富士康事件等。如何正确处理劳资矛盾已经 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急迫政治任务。[1]劳动关系在西方通常称为劳资 关系或产业关系。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 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都对其进行了解释,而这些学科在价值观、基本前提假定、 信念、方法论等方面存在差异,远未达成共识。劳动关系学在我国属于“舶来品”, 尚处于创设阶段,理论界对于该学科基本概念、学科性质认识模糊,研究非常缺 乏。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都将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作为其研究核心, 是与劳动关系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但是人们对这些学科关于劳动关系的研究存 在一些认识误区,这严重制约了劳动关系理论对我国劳资实践的指导作用。[2] 因此,厘清这些学科的基本术语、基本概念和学科性质,对于我国实现构建和谐 劳动关系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
一、西方劳资关系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假定 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的学科范式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在 其早期发展阶段,不同的人对同一领域的现象———尽管可能不是完全相同的具 体现象,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描述和解释”。[3]劳动关系学的学派抗争和方法论 的多样性恰好折射了这门学科的不成熟性,因此劳动关系学尚处于常规学科的前科学阶段。但是西方劳资关系学通常采用正统多元论,属于狭义的劳动关系学。
相对于学派林立的广义劳动关系学而言,西方劳资关系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 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为解释劳资问题提供了研究的参照框架和起点。基 本概念和核心假定是其理论发展和衍生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 作为一门成熟的理论研究学科,西方劳资关系学包括一些基本概念。
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 经济关系。劳动者、雇主、劳动合同、劳动就业、工资、集体协商、集体行动、 三方机制、劳动争议与冲突、劳动权利等是劳动关系学科的基本概念。[4]西方 学者提出了许多劳资关系的基本概念,例如工作场所规则,规则网络,劳工标准, 工会,集体谈判,雇佣关系的公平、效率和发言权目标,[5]结构化对立的雇佣 关系,政府规制等。[6]其中,工作场所规则是最基本的概念,是由劳资双方谈 判来决定,是劳资关系的焦点,因为工作场所规则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方的组织战 略实施,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7] (二)核心假定 劳动力附属于人类身上,不是简单的商品,这一思想是西方劳资关系 理论产生的动因和基础,是西方劳资关系学的核心前提。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劳工 与产业关系学院院长Katz看来,西方劳资关系学的基本假定包括以下方面:[8] 1.劳动力不是商品。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资关系的研究缺陷是将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 (例如资本、土地、技术等)等同起来,缺少伦理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关怀,很难解 释和解决社会劳动问题。劳资关系学科的前提假定是劳动力不是商品,具有与资 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不同的性质。劳动者在企业中是雇员,是为企业目标服务 的人力资源或者生产要素。劳动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成员,必须承担家庭责任 和社会责任,而这些角色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劳资关系学认为劳动力不 是简单的商品,劳动者通过劳资关系来满足社会公正、平等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来实现劳资关系的社会福利功能。这一命题是劳资关系政策和制度制定的依据。
2.冲突是劳资关系的本质特征。
从劳资关系的性质来看,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基本社会经济关系。雇员为企业提供劳动,服从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安排和权威,并且以此作为 获得薪酬和社会利益,他们要求参与管理决策,得到公平的工资,权益受到保障。
雇主雇佣劳动者来进行生产,通过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经济利润。
雇主追求的目标包括管理控制、生产效率、灵活使用劳动力、工人不罢工、经济 利润等。显然,由于企业利润等于企业收入减去劳动者工资等成本,员工的工资 与雇主的利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劳动者和雇主在经济利益上存在根 本的冲突。
3.劳资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
劳资双方通过契约共同组成了一个组织,因此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组 织目标和共同利益,例如组织的生存发展、竞争力、经济效益等。[9]因为组织 是由个体、群体等组成,当组织目标实现时,个体和群体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例如当企业的总收入增加时,通常员工的收入也会得到提高;
反之,当企业总收 入下降甚至破产时,员工的收入必然会减少,严重时员工还会失业。劳资关系系 统的目标就是要在解决劳资冲突的基础上,实现劳资双方的共同目标。因此,劳 资双方虽然存在固有的利益冲突,但是双方也存在一些共同利益(见图1)。
4.劳动者有自由选择工会作为其利益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
根据西方产业民主理论,产业民主要求建立一种劳动者能够表达其所 关注事务的有效代表制度,劳动者应该拥有集体发言权。因此,自由的集体协商 和集体谈判制度是劳资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和雇主可以不通过第三 方的干预自行解决双方的争议和冲突。政府的目标就是为劳动者和雇主创造公平 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保障劳动者权益,使得劳动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选择工会作 为其代表,并且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劳资争议和冲突。
5.政策制定者必须权衡利益相关者的目标。
劳资关系是一个社会子系统,其涉及雇员、工会、雇主、政府、公众 等诸多社会成员。劳资关系政策将影响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目标的实现。劳 资关系政策的目标至少应该兼顾效率、公平和发言权的平衡。[10]效率是对资源 的有效配置,是雇主最重要的经济目标。公平由一系列就业的最低标准、程序性 公平和分配性公平等标准构成,这些标准与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等物质待遇相关, 而且标准的制定要体现对劳动者人性尊严和人性自由的尊重。发言权是劳动者在 雇佣关系中参与工作决策的能力,它强调对劳动者的人性尊严和民主参与,包括个人发言权和集体发言权两个方面。因此,劳资关系研究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 目标,在这些带有冲突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
二、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的比较 由于劳动关系领域研究的目标是要解决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而 这些问题具有综合性,因此劳动关系领域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这一点可以从 西方劳资关系学科的创始人康芒斯身上得到体现。康芒斯既是西方劳资关系学的 创始人,同时也是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奠基者。
在早期,劳资关系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工会、集体谈判、人事管理、劳动法等内 容。二战后,西方劳资关系理论主要研究工会和集体谈判。近年来,劳资关系学 科主要研究与工作有关的雇佣关系,其研究范围又逐渐扩大化,与早期的研究范 围相似。因此,劳动关系的研究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 政治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其中,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是与西方劳资关系 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这些学科都试图对雇佣关系和劳动问题进行解释(见图2), 但是这些学科在基本假定、概念、研究目标和解决途径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11] (一)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学 劳动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主要研究企业外部劳动力市 场的运行规律。其理论前提包括企业、劳动者和消费者都是理性人,他们追求自 身利益最大化;
劳动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劳动是同质的商品以及一般均衡等。
为了研究劳动资源的最优配置,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家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生产函数, 劳动是与资本、土地相似的生产要素,主张由供求力量来决定劳动的价格——— 即工资,他们反对最低工资制度。当劳动的价格等于企业雇佣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时,劳动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率。近年来,劳动经济学开始关注企业内部劳动力 市场的研究。在现实世界中,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并不是全部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 进行配置的,相反,许多劳动力资源是通过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的,因 此劳动经济学试图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特征、方式等进行解释。
例如Lazear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认为市场竞争会迫使企业 采取一种富有效率的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但他不赞成对企业内部雇佣 关系进行制度干预。[12]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劳资关系问题进行了解释。传 统劳动经济学将劳动视为商品,这必然带来资方单边主导劳资关系,以及劳资关 系冲突的紧张状态,因此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劳动雇佣问题。
根据西方劳资关系理论的前提假定,劳动不是商品,因此将不能将劳动视为同质商品,这样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模型就不能成立。劳动者的工资 ———即劳动的价格就不能仅仅由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虽然劳动 市场力量对个人和企业存在影响,但是劳动者的工资取决于劳动合同,需要通过 劳资双方的个别和集体协商来实现。劳资关系理论摒弃了劳动经济学关于完全竞 争市场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以及工资和工作条件能够达到公平和效率兼顾的理想 假说。
劳资关系学不是将劳动视为简单的商品以及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同质 生产要素,而是将劳动看成是雇佣关系中人类劳动力的交换和使用,这种雇佣关 系是嵌入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层级制企业之中的。劳资关系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 子系统,受到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和道德规范、历史文化和技术等环境因素的 影响。显然,西方劳资关系理论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实用主义思想,主张通过在资 本主义体制内进行增量改革,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进行改良和重组,以建立充满 效率、公平、人性的雇佣关系,从而为资本主义体制进行辩护。基于劳资关系学 的基本假定,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学在劳动的性质、生产效率的决定机制、工 资决定机制、劳动契约的完备性、交易成本假定、外部性、政府或者制度的角色 以及是否存在雇佣关系和劳动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见表1)。
(二)人力资源管理学与劳资关系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发端于科学管理时代。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的人性 假设,将劳动者视为由雇主操纵的机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 进行劳动,因此主张通过工作标准化以实现工厂生产效率最优,通过为工人提供 计件工资来对劳动者进行经济激励。但是,EltonMayo的霍桑实验发现工人不仅 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还有社会需求,由此导致了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人际关 系学派强调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要素,认为雇佣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学派 后来发展成为西方劳资关系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个分支。随后的行为科学 理论从个体、群体、组织心理、工作、技术等方面对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进 行了系统研究。二战后,人力资源被视为有助于国家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人 力资本。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60 年代以后,人力资源管理学从劳资关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与劳资关系学相 互补充、相互竞争的独立学科。[13] 人力资源管理学关于员工与管理者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会 交换理论[14]和诱因—贡献理论。[15]这些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和管理权威来协调员工关系,促进员工的合作和竞争,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劳动力资源配置最大化。根据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BV),[16]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 内部优势资源,而不是外部优势资源或者环境,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基本命题 是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越完善,企业绩效就越高。[17]一些学者的研究检验了人 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8]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派的基本逻辑,企 业应该不断扩大规模,取代市场。显然这个推论与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企业性质和 边界的解释相矛盾。在现代企业理论学者看来,企业边界是由市场交易成本和企 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共同决定,存在一个最优的企业边界。
人力资源管理学和西方劳资关系学从产生之初就联系紧密。在二战之 前两者都研究雇佣关系,以及与工作相关的领域。二战后,劳资关系研究范围缩 小,主要聚焦工会和集体谈判。而人力资源管理学派则转向组织内部,将员工视 为人力资本,以积极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开发。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工会运动的 衰败,劳资关系理论研究也明显进入衰退期。到了21世纪,劳资关系学将员工关 系、市场、制度、组织策略和公共政策都纳入其研究范围,试图扩展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和联系,以建立一个包括劳资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人力资源与劳资 关系(HRIR)领域,实现建立基于市场的人性化雇佣关系的目标。[21]这表明人力 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有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都赞同“劳动力不是简单的商品”的基 本假定,并且寻求解决工作场所的劳动和雇佣问题。但是,两者在劳资双方利益 一致性程度、冲突的性质、研究目标、研究视角以及管理者、工会和政府的角色 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三)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的比较 劳动关系是我国普遍使用的一个中性术语,这避免了不必要的意识形 态论战。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 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4]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情景下,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常用术语 还包括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员工关系和产业关系等。人们对这些术语的含义和 使用存在许多分歧。从学科性质来看,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 学关于“劳动关系”相关术语的使用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体现了不同学科对于劳动 问题的理论分析差异。
1.劳资关系学。
西方劳资关系学或者产业关系学是以劳动者受雇于资本的所有者,即雇佣关系为前提。狭义的产业关系就是集体雇佣关系,是劳动者集体与雇主之间 发生的与劳动条件有关的关系。广义的产业关系可以使用公式来表示:产业关系 =雇佣关系+工会和政府干预,即强调工会和政府对雇佣关系的调节和治理。[25] 劳资关系学否定劳动者是商品的简单假设,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劳动力 市场和雇佣关系是一种政治性的结构安排,它决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由 于雇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资强劳弱),劳动者需要工会或其他组织 的力量来维护其权益,而政府作为任何社会必须具备的一个主体,需要通过立法、 政策来指导、规制、平衡劳资双方的关系,以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劳资关系理论 本质上是社会劳动经济学,[26]强调社会和制度的因素。劳资关系学认为国家宏 观经济状况、企业组织特征、劳动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影响经济效率。经济 效率因劳动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经济系统与劳动关系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整体的社会系统。
2.人力资源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认为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可以采用不同的人力 资源管理模式,并且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当企业内部 劳资双方合作程度高时,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员工流动性降低,员工工作积极 性得到提高。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灵活雇佣实践,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 生产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学一般使用“雇佣关系”术语,雇佣关系是雇员与雇主之 间建立的与劳动有关的法律关系。(1)雇佣关系包括市场关系和管理关系。市场 关系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决定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管理关系是指通过管理者与被管 理者之间的直接沟通和管理权威来进行工作场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更关注雇 佣关系的内部管理关系。[27]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学通常也使用雇员关系一词, 这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关系,从一体化视角出发,将雇员视为一个整体,并将其整 合到一个雇佣组织中,主张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来调整雇佣关系。
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家通常使用“劳资关系”术语,例如劳资关系具有超出工人 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内涵的广义含义,是各类盈利(营利)性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与 劳动力所有者之间以劳动合同为纽带所形成的基本经济关系。[28]劳动经济学认 为内部劳动力市场扭曲了市场机制,必然带来降低经济效率,因此主张应该尽量 实行市场化,即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由于劳动 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劳动和工作场所的雇佣 关系,因此这三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交叉发展,相互影响,但是这三门学科在通常使用的术语、研究对象、基本观点、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劳动问题和雇 佣关系性质、人性假设、契约的性质、交易成本和追求的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 差异(见表3)。
三、结论与启示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正是劳资双方充满合作 与冲突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 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为解释和治理因劳动关系运动而产生的劳 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作出了不同视角的贡献。其中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学和西方劳资关系学是与劳动关系问题研究最密切的学科。
(一)基本结论 劳动经济学从劳动力是商品的基本假设出发,主张通过外部劳动力市 场机制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往往导 致资方单边控制的劳资对立状态。人力资源管理学意识到劳动者需求的层次性, 认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完善程度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 响,因此主张企业应该不断改进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扩大规模,但是这种观 点的逻辑延伸是整个经济将合并成为一个企业,这显然与现实和现代企业理论相 悖。
针对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不足,西方劳资关系学从“劳动 力不是商品”的基本信念出发,以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的解决为学科目标, 兼收并蓄多学科的理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嬗变,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劳 资关系学的范围突破了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集体雇佣关系界限,涵盖了所有与劳 动、雇佣关系和工作场所有关的各个方面,以及由劳动关系而带来的相关行为和 结果,例如工作生活质量等问题。
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所以具有商 品性质;
但是劳动与其他商品不同之处在于劳动有灵魂,劳动关系具有人性化特 征、具有社会福利功能,这是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劳动关系的人性化特 征决定了劳动关系学的多学科和多目标性质。劳动关系首先必须关注雇主的经济 利益和经济效率;
劳动关系也要追求劳动者的利益,强调社会和人文价值关怀。
劳动关系政策的目标需要包括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管理的程序和分配公平、工 作场所的民主参与、禁止使用童工、劳动歧视、强制性劳动、重视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机会等,必须平衡企业、劳动者、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二)政策含义 首先,政府需要用公权力介入劳动关系调整。劳资关系学的基本预设 是“劳动力不是商品”,这要求建立人性化的雇佣关系。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决定了 工人是领导阶级,是主人翁。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特点的集中体现。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发生了转型,企业 劳资冲突日益增加。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重新反思和认识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下企业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地位。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 者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商品,其在与资方的谈判中天生地处于不平等地位。为 了平衡劳资双方的力量,政府公权力必须介入其中。另外,在我国现有体制下, 应该通过工会的民主化和群众化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劳动者的集体代表,逐步建 立集体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通过工作场所规则网络的制定和完善来建立和谐劳动 关系。
其次,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劳 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为分析劳动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当今世界各国 普遍实行混合经济,如何实现劳动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决策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我 国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并存,劳动和资本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经济关系。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 国更应该注意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为此,必须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 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公有制企业经济改革,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最后,企业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水平,关心劳动者的全面发 展,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 其中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核心,是与劳动者权益联系最紧密的关系。
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是在科层制组织内部,基于管理权威的一种命令和服从的关 系。这种劳动关系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关,并且将对政策选择、社会经 济效率和劳动者的福利产生深刻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必须强调对劳动力的载体 ———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和保护。只有通过劳动关系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 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人性化的和谐劳动关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