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 莱登大学的庞德格博士 (DrCornelius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 茶大作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
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的人怕失眠差不多。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 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他也不肯光临。传说,茶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 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给他偿愿的。
胡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党封不夜侯。”汤况《森伯 颂》:方饮而森然严乎齿呀,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国古人对于茶的功效, 所见略同。只是茶味的“余甘”,只是和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 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同一气喝上七 碗茶,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何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 论壶不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 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 杯为饮,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么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 点回甘。记不得那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
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茶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 茶中诗味。
法国人不爱喝茶。巴尔扎克喝茶,一定要加白兰地。《清异录》载符 昭远不喜茶,说“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之态”吧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 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 今他们的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 的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头的水”(bewitchedwater)而已。好些美国留学生 讲卫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说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过对 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
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的 很慢。”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七十年,还没毒死”。唐玄宗时,东都 进一僧,年百三十岁,玄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
因赐名茶五十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的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 妨多喝吧。
经典茶散文欣赏:茶之香 喜欢,在闲暇时,静坐一隅,煮上一壶热茶,丝丝茶香不多时便萦绕 屋内也飘进心底,顿觉神清气爽。再改调小火加入几片沾染了雨露的新鲜花瓣微 熬片刻,倾倒入杯盏,一条弧形玉带便优雅降落。闭了眼,静嗅茶香,再品咂几 口,任由齿间、心底皆为茶香充盈。抑或泡上一杯茶,欣赏着茶叶在开水的召唤 下缓缓舒展开腰肢展现其曼妙的舞姿。
身处喧嚣俗世,很多人喜欢上了咖啡烈酒,其浓烈之味似乎更切合他 们并不平静的心境,也更能满足他们急需暂时麻痹精神及呕待宣泄情绪的需要。
然而,于我而言,咖啡诸类比之于茶终是难以企及。茶,可以清心矣。
喜茶之人会发现,平日里常品茗,小情绪便会渐次减少直至消失,而不经意间自 己也早成了温婉淡然之人。茶,似乎总有一种魅力。就如庄子所说——淡然无极 而众美从之,淡淡的茶,不浓不烈,静静立于众饮品间,却能如静水流深般,几 经流年波转,不经意间潜入知心人的心底并渐次沉淀。
茶经多重工序方芬芳怡人,人生如茶,几经波折方能完满。茶树长于 丘陵之地,其地势不像平原般低矮,亦不像高原般高得令人生畏,也许这正是茶 树既无人俯视,也无需人仰视,人们只当他是与己近乎同等存在的缘故吧。或许 也正因为如此,茶树可上下皆观瞻,进而其思维便可发散开来,其胸襟变得开阔, 这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其高华气度的养成。茶树亦不在炎热极寒抑或干燥之地生长, 只因茶叶喜温润之气,茶叶能在平淡间养精蓄锐,又因茶叶长年累月受温润之气的润泽,茶间也就浸透满了温润之气。脱离母体的茶叶须滩凉于席以散其水气杂 味,须杀青以便于揉捻成型,须烘干以利于久放不霉。这一点,又恰似离开母亲 的孩子需要去其惰性断其依赖性,锻造并完善独立人格并能使自己常立于社会而 不倒。煮好一壶茶也不简单,纯净甘甜之水乃其基础,适宜温度为其条件,茶与 水的用量及比例也极为关键。这就好比人要想成长好,需要自身良好的资质、较 好的成长环境及优良教育的接受一样。就这样,茶与人生有了千丝万 缕的关联, 也令不少人发出了“茶如人生”的感慨。
人亦当如茶,不张扬不喧哗,养成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望天 外云卷云舒”的平常心,自持一份底蕴,积淀自身的德性并才情,方终得圆满。
饮一盏清茶,在品茶间体会那份淡然,并借由茶香熏染心境。以茶清 心,则心境澄澈无尘几。
唯愿,岁月静好,茶之香伴我左右。
经典茶散文欣赏:茶味,禅味,书味 在中国,只要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茶禅一味”。
三毛有这样一段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 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大理白族也喜爱三道茶,其实芸芸众生都喜爱三道茶,只是很少有人 饮出个中三味。原来多数人都是借它解暑止渴而心急火燎地喝,没有找到饮茶时 的心境。日本茶道的鼻祖珠光,曾是一休和尚的门下,经由一休点拨,终于得到 饮茶时的心境:“柳绿花红”。也就是静静地欣赏品尝正呈现于眼前的自然、人生 的滋味。茶味、禅味,茶禅一味,它需放松心情,忘却烦恼,悠悠地呷,细细地 品,慢慢地咽,任那一缕馥郁的香气沁入胸腔、浸入肺腑,缭绕于九曲回肠,然 后化作一股清风飘出口外。当那馥郁的香味由浓到淡,四周由喧嚣到寂静,只剩 你一人独对空杯时,你就会醒悟,原来人生就是一杯茶,不论怎样浓酽芳香,都 有味淡如水的一天;不论怎样位高权重,都要退出生活的舞台;不论贵贱贤愚,都 要“荒冢一堆草埋了”。这时你就会理解出家人为什么四海为家,孙中山为什么不 治家产,比尔·盖茨为什么捐光400亿家产。你就会心平气和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不会报怨自己的地位财富不如人,不会为那转瞬即逝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寝 食不安,不会跑官要官四处投机钻营。“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时你就没了羁绊,没了挂碍,功名利禄诱惑不了你,酒色财宝迷惑不了你,横厄困穷吓不倒你。“为 吏为官皆是梦”,当你对一切都看淡后,你就能宠辱不惊,得失不忧,去留无意, 屈伸随心,从而处处沐清风,日日是好日,俨然再世神仙。
能由喝茶得出如此感悟的就是禅味了。这禅味就是寂静淡泊,清心寡 欲,不见财起意,不见色动心。《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一切色都源于“心”,当“心”不再执著于“色”,即不被花花世界迷惑时, 心就空了。僧人悟道最讲究心空,有首偈语是这样说的:“十方同聚会,个个学 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即第归。”只要心空,你就是成佛作祖的高僧,就能酒 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倘若心不空,满肚男盗女娼,贪、嗔、痴、怨,即便日 日诵经拜佛也是个俗人。难怪赵州禅师对前来参禅的人说:“吃茶去!”修行悟道 者是否心空眼空六根清净,就像喝茶一样,甘苦自知。
而书味却非一个淡字就能概括,不同的书给人的味道是不同的,古人 对书中三味的解释是:“诗书味之太羹(肉汁),史为折俎(切肉),子为醯醢(肉酱)。” 当代的书籍更是种类繁多,味道各异。读经典名著,如吃满汉全席;读历史书籍, 如品陈年佳酿;读游记随笔,如尝风味小吃;读名人传记,如喝八宝粥;读笑话故事, 如嗑多味瓜子;读精粹散文,如嚼五香花生。读书就是要从艺术的真实中发现生 活的真实,从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象外之 趣,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只有这样,才算读出书味。而在急功近利,人心浮躁 的今天,倘没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只想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是万难读出书味的。
同理,那种不分优劣,见书就读的人也难读出书味。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 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分书则应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它 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 书则应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惟其如此,才能读出书味。
喝茶、参禅、读书,事异而理同,殊途而同归,都要有颗淡泊宁静的 心才能得其真谛。推而广之,为官、教书、治学,世间万事,哪样不要颗淡泊宁静的 心呢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