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是否悟到了其间的某 种教学隐喻呢?如果把一篇课文看作一片麦地的话,我们每 天引领着学生走进课文中,品词析句,学“语”习“文”, 不就像苏格拉底带着弟子走进麦地中,寻找“最大的麦穗” 吗?课文中的弟子们在麦地中行走,是模模糊糊的,因为他 们不知道麦田里最大的麦穗在何处;
课堂上的学生们在文本 中行走,也是懵懵懂懂的,因为他们也不清楚课文里“最大 的麦穗”在何方。可是,智者苏格拉底知道这场麦地行走, “最大的麦穗”就在每一个人的手上;
而我们这些引领学生 们在“麦地”中行走的教师,是否清晰地知道文本中“最大 的麦穗”究竟潜藏在哪里? 每一篇文本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各有各的鲜活内容 与别样形式,等待我们在阅读中激活这个“独特性”;
每一 篇文本中都有一株“最大的麦穗”,聚合着丰富内容与完美 形式,静待我们在教学中采摘这株颗粒饱满的“麦穗”。叶 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寻找文本中“最大的麦穗”,其实就是以教师的独具慧眼,来发 现课文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言意兼得”核心点,培养学生的 阅读与习作素养。
若以此来观照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不难窥见文本中 “最大的麦穗”常常与学生们失之交臂。情形一:一节课中,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繁琐答问,以为教得多就 一定能遇到“最大的麦穗”,到头来学生采摘的全是零零散 散的细小麦穗,而“最大的麦穗”却在时间里风干了。情形 二:一节课中,内容解读,情感体验,思想升华,以文悟道, 以为教得深就一定能获得“最大的麦穗”,到头来学生采摘 的全是内容方面的意义“麦穗”,只见课文之“意”,不见 文本之“言”,“最大的麦穗”在理解中倾斜了。这两种情 形是颇具代表性的。知识学得多不一定能遇上“最大的麦穗”, 内容读得深也不一定能收获“最大的麦穗”,而在文本的一 角,那株“最大的麦穗”孤独地静立着……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校本研修,老师们对《少年王冕》这 篇课文中“最大的麦穗”产生了分歧。一些老师认为这是一 篇典型的写人文章,“最大的麦穗”自然应该落在“王冕” 这个人物身上—~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课文中 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课堂上引导学生读懂人物形象—— 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这样才算是采摘到本文“最大的麦穗”。
而另一些老师则有不同观点,认为人物形象是要关注的,但 “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这两个特点显而易见,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一读就懂,这样教学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而文中第 五自然段的景色描写色彩分明,如诗如画,百读不厌,且课 后练习要求背诵这—段。因此,这一课“最大的麦穗”不在 人物上,而在景色中。
这是一次可贵的争辩,是关于寻找文本中“最大的麦穗” 方向与价值的探究。站在“教课文”这个角度,我们教学《少 年王冕》,“最大的麦穗”当然就是王冕这个人,理解得意 最重要。然而,当我们换个视角,站在“用课文教”这个角 度教学《少年王冕》,“最大的麦穗”则应然地落在了一段 内容与形式兼美的语言之中,言意兼得有价值。
我们的语文教学既需要人乎其内,理解内容得意;
也需 要出乎其外,积累运用得言。寻找文本中“最大的麦穗”, 就是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找到一个“共振区间”,形成 一个“读写组块”,实现“言意兼得两相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