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 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 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不过,如今颛臾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 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不对!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
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 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而你们俩辅佐季康, 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 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烦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烦在内部而不在 外面。在这个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个成语“祸起萧墙”,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一年级成语小故事:分道扬镳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
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 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 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 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 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 一个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 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 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 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 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 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一年级成语小故事:分庭抗礼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 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 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 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 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 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 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 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 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 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 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 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 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 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 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 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 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 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 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 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 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 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赴汤蹈火”这则成语的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赶汤蹈火,指即 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验,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 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 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 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 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 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 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 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 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 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 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 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 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 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