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参与国际事务实践的深入,中国的涉外法律人 才需求也在大增。一则,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全球治理,将中国的 诉求或价值观融入国际规则当中,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大量的专业人才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 和管理为前提的。遗憾的是,中国的涉外人才储备与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并不相 称。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截至2015年10月,秘书处的正式雇员有639人, 中国籍雇员却只有10位。二则,中国在实施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面 临的首个难题就是法律障碍。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全球遭受 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气而在贸易争端当中,中国却胜少负多。其中一个主因就是 缺乏精通国际法律规则的专业性人才。由于中国优秀的涉外律师缺乏,中国政府 和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求助于国外的知名律师。商务部网站公布出来的数 据表明,截至2008年12月底,至少在45个美国337调査案件中,中国企业选择委 托外国律师事务所处理。
显然,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级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因应 人才紧缺这一短板,近年来中国一直将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置于重要地位。目前, 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六百多所,近百个学校开设了国际法专业,且在校生规模还 在不断扩大。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法学的就业率近年来却一直低迷35。一边是亟 需专业人才,另一边却是就业无门,这种“供求错位”凸显中国法学,特别是国际 法本科教学的困境。
二、引入“中国实践”的必要性 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中国的国际法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国际法主 要调整国家之间关系,学生很难亲身参与到涉外部门、涉外案件,更不用提到国 际组织去实习,故在学习时,更多地将其视为完成学分的课程,并不热衷于知识 的掌握。鉴于此,有必要在国际法本科教学中围绕中国参与国际法的实践展开授课,以淡化国际法这种“高冷”的形象。这种做法可产生以下几种效果:
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国际法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 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让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投 入学习活动中。国际法的内容庞杂,对于刚接触法学专业知识的本科生而言,面 对众多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国际案例,无从下手。长此以往,他们会对这些 过于空洞、抽象而与自身实践或现实生活又没有直接关联的知识或理论失去学习 兴趣。假若教师能在授课时立足于课本,把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 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钓鱼岛问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问题, 通过阐述国际法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国际法对中国的作用与影响,使 学生认识到国际法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同样也会对每一个人产生实质性、直接的 影响,从而淡化国际法的“高冷”形象。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