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音乐的乐律方面,相传黄帝命伶伦律吕,同时按音律,铸 钟十二件,以和五音,古代史书上称之为“五音十二律”。由此可见,在中国远古 时代的古典音乐,就已经是五声音阶。五音的文字谱记作:宫、商、角、微、羽, 约等于简谱:1、2、3、5、6。到了周代,增加了“变微”(4)和“变宫”(7), 形成了七声音阶。但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之中则使用五音十二律。周代的“礼记” 中的“礼运篇”中说:“五音十二律,还相为宫也。”周代的音乐家,推算出的五音 音阶序列、七音音阶序列,都很准确。这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伟大成就,比希 腊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三分损益法要早200年;
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用竹 管的长短计算音律,而希腊人则用琴的长短计算法。
二、懂得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音乐神韵独 特。抛开技巧性、技术性而把中国古典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 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 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丰富多彩的中国 古典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时 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崇仰创造万物的神,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 人心对神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感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古典音乐不仅起着 塑造人格的作用,还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 而移风平俗者也。”《礼记·乐记》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 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发展主要依赖于“礼乐”制度。儒家便是“礼乐”制的倡导者。“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是指宫廷雅乐,它的实质功能是对“礼” 的辅佐,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礼法结合在一起,其渗透力和凝聚力是强 大的。
三、比较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主要特点 1.旋律与和声。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 直到十二平均律;
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西方音乐如同一堵厚重的墙壁,上 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和声,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可成为墙。中国古 典音乐虽然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 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古 典音乐好像是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 和声是可有可无的。
2.场面与气势。西方音乐气势宏伟,场面壮观,雄壮欢快,以宏大的 场面引起听众的共鸣。中国古典音乐似感情流露,委婉缠绵、细水长流,很多是 独奏或者“琴瑟合奏”、“琴箫合奏”,场面不大,让欣赏者仔细品味、得以慧悟, 如同知己之间的交流、密闺之中的私话。
3.听觉与领会。西方音乐是感官的艺术,重于主题的叙述性,由点到 面层层推开、有序进行;
通过听者的感官来引发其想像、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即 使不懂音乐的人也可以作出粗略的辨别。中国古典音乐是心灵的艺术,讲究天人 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有混沌不清的感觉,感到不好懂,但静心凝听股股 韵味幽然而来,透过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微妙含蓄、意味深 长而难以言达。不难理解,中国的古典音乐就仿如中国的茶,它的味道、意境是 那样的幽玄,内涵是那样的博大精深;
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后者是充满感情 的澎湃流露,前者则在平淡中深透着真挚…… 四、认真倾听旋律,仔细品赏音乐表达的感情 对优美的音乐作品,任何文字的诠释都是苍白无力的,文字难以完全 具体地表达或描述音乐那丰富多彩的内涵。因此,要深入理解音乐那美妙的意境, 必须细心、反覆地听辨旋律,体味其中奥妙,唤起我们对某种情绪、某些画面、 某个生活片断或者是有关故事的理解和联想。
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以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争霸战争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垓下决战中汉将韩信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 羽的战斗场面。第一部分,描写汉军战前的准备,刻画了汉军阵营威武雄壮的形 象,它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队”等段落。第二部分,描绘了激烈紧 张的古战场的战斗情景,它包括“埋伏”、“小战”、“大战”等段落。第三部分,描 写楚军的复没和汉军的胜利,它包括“败阵”、“自刎”、“奏凯”等段落。作者采用 写实手法,以琵琶的“弹”、“抹”、“拂”、“轮”、“扣”等奏法,通过跌宕起伏的旋 律,丰富多变的节奏、音色等多种音乐语言手段,层次分明而又逼真地描绘了这 一壮观、激烈的战争场面,使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乐曲威武雄壮,技法丰富, 情景交融,音乐形象鲜明、生动。
作者:张丽娜 第2篇: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具有韵律美、意境美和精神美,才具有神奇的 魅力和感人的力量,才流传千年而永不衰败。本文从旋律、意境及精神等对中国 古典音乐的美加以探讨。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律美 韵律是音乐在用韵与节奏等外在形式中体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在古典 音乐中,韵律常常会给音乐注入细腻深刻的意味,它将对艺术的理解,对生命的 体味,凝结成一种节奏,贯注于旋律之中,自然而突出地形成了音乐或欢快、或 低婉、或悲伤、或昂扬的不同风格与和谐流畅的音律美,从而赋予音乐生气盎然 的生命感。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和谐的节奏之美。和谐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一种传统美德。在中 国音乐史上,儒家提倡恬静淡雅的中和之乐,道家则主张法天贵真的自然之乐,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和谐”看成是音乐审美的最高理想。中国古典音乐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土壤。此种哲学、美学精神决定了中 国人的音乐意识从产生之初便带有厚重的生命感与和谐感。所谓“音乐的节奏”, 简单地说是指声音强弱,长短的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等千变万化的组织形式。
因此,音乐的节奏美,关键就在于变化。而中国古典音乐在节奏的变化中极力追 求“和谐”,有强有弱,强弱相宜,有快有慢,快慢协调;
有疏有密,疏密相间;
有主有次,主次有序,进而构成了纷繁多变的审美特质。而只有这种个性鲜明, 纷繁多变,和谐厚重的审美特质,才能产生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第二,生动的气韵之美。“气韵生动”是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的又一突出 特征。就音乐本来的意义而言,气是弥漫无形的,韵是节奏,气韵就是一种整体 的节奏。对于古典音乐生动的气韵美的理解,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 指栩栩如生而有神采;
“气韵”也可称为神韵、意韵等,指精神上展现出的独特气 质与性格。它将对艺术的理解,对生命的体味,凝结成一种气势,贯注于音乐的 整个结构之中,从而赋予它以生气盎然的生命感,这样的音乐能引起观赏之人的 无限遐想。二是指音乐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
“势”能传达整个音乐的精神,中 国古典音乐立意、为象,心随意转而出的散板、散拍、散节奏,使音乐的线条呈 现出自由抒发的生命活力。中国古典音乐这种行云流水般的气韵,飘散着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的玄奥之感,给人以思绪的自由和奔放的遐想,具备独特的形式美感, 这些呈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生动的气韵之美。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美 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意”即艺术家主观情 感的流露,“境”即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 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重 在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无限和深远的特征。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文人音乐” 占有很大的比重,即作曲者大多是文人、雅士,尤其在古琴曲中,特别追求意境 美,可以说,古曲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灵魂。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美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典音乐的朦胧意境美。所谓朦胧,是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不能 像绘画那样给人以直觉的视觉形象,它所表达的内容是不确定的,是朦胧的。这 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一种描摹性最弱的艺术,不描写任何客观的事物,只是传达表 达主观情感的意境。欣赏者在欣赏时,可以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情感,却无法具体 描绘这种美景。例如《春江花月夜》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带给读者的是听觉上的愉 悦。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 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曲子通过音色、节奏和曲式结构勾勒出一幅 春江月夜的壮丽意境: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二是古典音乐的意象意境美。“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 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一个有组织的内在统一的意蕴的感性世 界,它是从“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顿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 的描绘、模仿和再现,而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国音乐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意”,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最高追求都定义为达到“意”。中国古典音乐的 意象意境美的表达手法则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为主。如古琴,“拟声、象形、 会意”为琴曲的三类艺术表现手法。拟声、象形尚未脱离音乐的表面物化形态, 必须提升至会意才是最终阶段。而古曲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运用 的就是中国艺术虚实对立统一手法,是古人“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 体现。情景相融才能虚实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表达空灵和幽远之韵。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 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这主要体现在:首先,音乐创作的本质是表现时代精神 和思想的艺术实践;
其次,音乐创作总是从精神创作开始,最终再以某种物质形 式对它加以限定。因此,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共同开拓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精神之 苍穹,蕴含着音乐的精神美。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典音乐“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美。受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的 审美观照,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精神蕴涵着独特自然生命的艺术范式。它反映在音 乐艺术上则强调一个“和”字,即要综合“五声、六律、七音、八风”诸种因素以及 “清浊、大小、短长、疾综、哀乐、刚柔”等生命情愫。为此,“大音希声”、“至 乐无乐”的形而上境界则随着音乐之和的世俗化,而采取了“以人合天”与“以天合 人”的方式存活于音乐王国。“和”就是事物诸多方面的统一。各种不同的、相互 矛盾的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它们既对立,又处于相对平衡、协调、和谐、统一 的关系之中。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景观,张扬着中华民族 的伟大精神,体现出炎黄子孙的情感、意志、力量、理想和追求。同时,折射出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神,透视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情感天地。因此,它所体 现的人文精神更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文明硕果。由此,华夏古典音乐艺术就本 能地透射出中国哲学的精神理念,蕴含着“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
二是古典音乐的自然简朴精神美。音乐是一种自由表达人们思想情感 的艺术。音乐的产生式由于人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说,最接近自然的音 乐,最能表达人内心的自然感情,这是最美的音乐。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音乐 在创作过程中极力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然精神境界,呈现出自然 的精神美。同时,由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简朴精神,使得中国艺术的美学风格是一 种表意性的。艺术家对于自己表现的东西只求能够传达出它的神韵就满足了。故 中国艺术讲究的是神似而非形似。这种尚简的艺术实践精神使得中国古代的音乐 家们以及艺术欣赏者们对那种出现在音乐作品的“空白”有一种特别的领会。中国人听音乐往往会在音与音之间的停顿(空)处感觉出特别的味道,称之为“此时无声 胜有声”之境。
作者简介:谢小燕 第3篇:中国古典音乐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作用 一、“音乐文献学”的界定 音乐界关于“音乐文献学”的学科界定,有两种说法:一是继承中国古 典文献学传统的音乐文献学。指运用古典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对现存音乐典籍的 流传过程进行整理、考证和评判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古典文献学而言,音乐文献 学是在学科整合基础上的学科分立,因为它既继承了文献学的传统,又有音乐学 独自的特点。另外一种“音乐文献学”的准确定义是“音乐图书情报学”,指运用现 代文献的管理方法对音乐文献进行科学管理与编录,促进音乐文献的信息化、网 络化。音乐文献学的具体工作主要是对音乐文献进行搜集、描述、管理、传播与 检索利用。这里主要论述的是运用古典文献学的中国音乐文献学。
(一)、古典音乐文献 古典音乐文献主要分为历史文献和史迹遗存两大类,第一类以明末杰 出的乐律学家朱载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其《律吕精义》附有律书参考67种。第二 类的音乐史迹遗存包括传世和考古出土的音乐文物、乐器、壁画、石刻、绘画等 实物。
(1)、古典音乐文献学还需要与音乐考古学相互结合,相互印证。”20 世纪初,中国古代音乐学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应是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 乐史稿》。杨荫浏先生的“史稿”研究及写作,即完全体现了杨先生在音乐文献学 方面的有效应用。20世纪关于中国音乐文献方面的显著工作,是对中国音乐古籍 的整理和音乐史料的编纂,如刘师培编撰《琴操补释》,周庆云编成《琴史补》、 《琴史续》。195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吉联抗先生译注的《乐记》,其后又 译注出版《孔子孟子荀子乐论》(1959年)、《墨子·非乐))(1962年)、((吕 氏春秋音乐文字译注》(1963年)、《格康·声无哀乐论》(1964年)。这些成 果虽然不符合当今的文献学的规范体例,但为音乐、文学、史学、图书馆学的文 献检索利用提供了便利。
(2)、正确对待古典音乐文献音乐文化的研究涵盖音乐学科范畴的主要领域,包括音乐美学、音乐 声学、民族音乐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生理学、 音乐治疗学、音乐教育学、音乐评论、音乐欣赏、音乐形态学、作曲法、曲式学、 和声学、复调音乐、配器法、音乐表演等。在记录中国历史发展的《二十五史》 里的《乐志》与《乐》的篇章中,就保留下了大量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这已成为 中国古代音乐研究之根基。
1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种类相当丰富,不仅以音乐专著的形式传世, 而且还广泛地存在于其他类型的文献种类之中。由于音乐在中国古代并未发展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献往往被分散归类,或入经、史,或入子、 集。
2不同种类的音乐文献由于编撰和史料来源等因素的差异,其文献价 值不尽相同,如果是采用第二手资料编撰或后人补作而成的,使用时应注意区别 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互相比勘查证。原始文献固然值得珍视,但二手文献若处 理得当,能够将分散的材料按照合理的体例集中编排,也会给使用者带来较大的 便利,二者不可偏废。
3同一史事,虽见诸于多类文献之端,或在史料来源上颇有渊源,但 由于文献种类的不同,取舍标准不一,其记载的侧重点、详略程度常有较大的区 别。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在转引或编修时常常发生歧异甚至舛误,使用时 应注意多方查证,考核史源,辨析真伪,不可偏执一隅。
二、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学对中国音乐学研究的启示 古典与现代两种意义上的“音乐文献学”不仅是中国音乐学资料和成 果的基础,而且是学术经验、学术规范和学术发展的基础。
(一)杨荫浏、黄翔鹏和王小盾等音乐文献工作的前指意义。杨荫浏、 黄翔鹏以及王小盾等强调重视基础史料建设,这其实是具有前瞻性学术意义的。
一旦基础资料丰厚起来,一部中国音乐史资料长编就会逐渐清晰起来,这才是重 写中国音乐史的首要前提。只有在系统的、立体的音乐资料基础上的综合研究, 才能够利用学术优势,促动和深化音乐学的良性发展。
(二)普及文献学常识,能使更多的音乐学人了解文献学和文献学的 意义,以及它们与音乐研究的关系,这样有助于着眼于新的学术规范的建设,有助于开新世纪学术风气。
(三)在音乐图书馆学这一领域的实际操作中,从传统的藏书建设到 文献资源的系统组织管理,进一步发展到信息资源的全面建设,这一趋势充分说 明古典与现代音义上的音乐文献学正在逐渐汇通。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我们依托网络快捷继承和利用古 典文献。当今科技的发展使可利用的资源日新月异,特别是古籍文献资料也随之 发出了璀璨的光芒,如学术光盘《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大型古籍 电子全文版的逐字检索功能方式,说明古籍也与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智能化手段 接轨,有古典文献学的知识可使我们获更多的图书信息。另一方面,文献类型与 非纸质文献的互补共存,音乐学、文献学和图书情报学的交叉融合,从学科术语、 学术思想、操作方法以及各种资源正在迅速整合,使音乐图书馆学正在成为一个 综合性知识承载体系。所以,音乐文献学正在成为音乐学研究的新视角,融会贯 通古典与现代两种意义上的“音乐文献学”,是音乐学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学习古典音乐文献对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性。
1.古典音乐文献运用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音乐学研究学课程的重要内 容 近年来,国内各艺术院校相继获得了音乐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音乐 艺术门类下的多个专业方向,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音乐艺术专门人才,同时取 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填补了一批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从现有国内各知名网站 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掌握整个专业方向的硕士论文的大致状况。通过泛读会发现 一些常见问题,如选题雷同、文献利用效率低、缺少西方音乐文献运用等,使 2.古典音乐文献能够匡正学术规范的行为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 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 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学术的规范性是相辅相成 的,在整个学术研究中,如果能处理好研究与对象的关系:对象第一性、研究与 资料的关系:资料第一性和研究与写作的关系:研究第一性,就能够使整个学术 活动的全过程有所控制,对产生的结果有一个合理的评价。
20世纪中国的音乐学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的研究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音乐学(包括音乐史学、 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乐器学等)各 个领域,已从零散积累,步入深人研究的阶段,所以,学习古典音乐文献这一专 门学科,已成为必须也是必然的,更是适应当代中国音乐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作者:金艳霞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