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行为心理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从关 心学生、尊重学生,尤其应该从研究、探索和掌握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对学生进 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探究学生自身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动态应当予以关注, 这是因为人的思想的变化一方面通过其行为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行为管理、规范 和引导又反过来对人的思想转变发挥作用,同时,青少年的年龄特质也决定了其 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意向性的表现,而不是认知性的表现,即学生的行为是自由 意识支配下的行为,而不是其较高认知层面上的行为。教育者应从关注、研究学 生的行为入手,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行为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应当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行为心理学是通过对社会个体的行为观察、分析,来推断和把握人的心理 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人的心理发展、行为发展进行引导、教育的学科。在转 变、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行为心理学有一些鲜明的理论观点,其中典型的是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主要观点认为,奖励、 肯定的态度和惩戒、否定的态度对人的行为变化直接发生作用,在奖励、肯定条 件下行为重复发生概率提高,惩戒、否定条件下行为重复发生概率下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从社会肯定和否定的态度中可以获取经验,从而 间接地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其中社会肯定的行为将使社会成员积极的效仿,而 社会否定的行为将使社会成员强烈的排斥。可见,行为心理学应成为指导学生的 思想教育,掌握和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和行为转变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工作者要善于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拓宽学生思想教育的思路,提升思想教育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心理发展与当代育少年行为发展的特点从总体来看,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行为发展积极、健康,但从行 为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来分析,也存在一些行为发展上的问题,这是增强学校思想 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关键所在。
1.行为选择上的多样性和盲目性 当前,青少年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思想开放,个性独立, 性格张扬。同时,在各种思潮涌动、多元价值充斥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稚嫩的青 少年又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各自的心理应激处于不同的状态, 呈现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既有健康向上的、格高雅的,也有消极颓废、 低级庸俗的;
既有志存髙远、远大宏图的,也有目光短浅、追逐现实的;
既有主 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也有一些非主流甚至是思想意识偏激的东西。总之,青少年 学生由于辨别能力不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出现了思想行为上的多元化,甚至 是无理性、不经思考,盲目跟风的行为取向。因此,当前青少年学生由于心理认 知不成熟而引起的思想行为多元化、复杂化和盲目发展,给当前的学生思想教育 工作带来困难,增加了难度,应当引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2.实践把握与认知层面上的矛盾性和脱节性 当代青少年学生在行为上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很多学生的实践把握与认 知层面不一致,其思想道德行为往往与认知层面脱节。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心 理认知层面正确,而其思想实践和道德实践却出现偏颇,知行不一,行为失范现 象经常出现。其原因在于青少年学生在行为养成中缺乏实践的体验,其思想道德 认知仅停留于思想层面、理论层面,而没有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论同自己联系起来, 同自己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种在学生身上出现的行为与认知的矛盾性、脱节 性,说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指导、规范和监督不足,应当引起思想 教育工作者的认真思考。
3.行为方式上的排斥性和情绪性 青少年学生在多元社会信息环境下成长,他们往往有丰富的知识,但很多 学生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师长、亲人和朋友的帮助, 尤其对师长具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与尊重,但 同时在很多时候不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遇事缺乏审慎思考、慎重决定的态度。
遇到成功之事往往喜不自禁,而遇到挫折和困难则愁眉不展,甚至会怨天尤人、 一镢不振。青少年学生这种行为选择上的冲突,既是其年龄特点所致,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缺失和教育者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教育。
4.行为状态上的偶发性和爆发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化的重要时期,受到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影响, 很多学生情感丰富,但情绪反应不稳定,思想波动大,往往表现出行为方式上的 随机性、偶发性,甚至因为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而与他人发生口角,呈现出行为 方式上的爆发性,让教师和家长难以理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使其养成良好的心态,引导其行为方 式朝理性表达的方向发展。
三、运用行为心理学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从学 生的心理需求特点出发,运用行为心理学理论,关心学生,引导学生,促使学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机,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行为心理学理论认为,行为的发生基于行为主体一定的心理诱因,这种诱 因既有外在环境的作用,也有生命个体生理基础的影响,并且外在的环境因素会 使心理诱因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外在的刺激和影响,为学生行为发展 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需求的产生,由此引 起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政治信仰等动机的产生与增强。利益是动机的基 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利益需求动机, 通过将道德目标具体化促进学生的现实发展。
当然,在校园中树立的道德目标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实现的,也不是让 所有的学生都与之看齐的,教师应该将其作为学生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在道德 理想奋斗中彰显学生个体特征。
2.树立正确认知标准,促进学生行为的社会化 在社会主义时期,学生行为的社会化就是促进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社 会的要求,在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向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求的方面发展。
这就需要教育者发挥学校的思想教育作用,树立其先进文化的导向,以共产主义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和教育学生,尤其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遵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社会化。在实践工作中,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 范作用,对于激励学生良好的行为,促进学生在效仿、学习中不断增强自己行为 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3.利用肯定和否定导向机制,强化学生的行为选择意识 人的行为发展总是受周围环境中导向因素的影响,对于社会中持肯定态度 的行为,人们会强化,而对社会中持否定态度的行为,其行为选择就会规避。因 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通过建立奖励与惩戒制度,构建起学 生行为的导向机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促进他们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面对学生正确的、突出的行为表现要及时 表扬、奖励,错误的、超过一定界限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甚至惩戒措施。
奖惩结合,将奖励和惩戒同学生的谈心、互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并将奖惩机制的实施公开化,促进全体学生获取间接行为选择经验。
4.推动学生深入实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良好道德行为的发生,不仅建立在行为主体认知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 要经过实践的体验,获得对道德行为的实际经验和感受,才能逐步提髙其行为道 德实践能力。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 实践的机会,尤其是要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担当不同角色,体 会不同角色的职责,增强他们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的道德行为 真正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需求。在推动学生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 情感,从关爱其心灵完善,荨重其心理需求出发,真正激发学生的道德愿望和道 德需求,最终实现提升其道德实践能力的目的。
作者:薛莉萍(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学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