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纪委 > 浅,谈,,自,主,学,习

浅,谈,,自,主,学,习

来源:纪委 时间:2019-10-27 08:03:50 点击:

浅 谈 自 主 学 习

浅 谈 自 主 学 习 摘 要: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 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 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机械的练习。”“自 主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要求将教 师“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即让学生 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的 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地学 习。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 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 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 需要教师积极找寻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 地方。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 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 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 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教学《瀑布》一课, 教师借助录像和绘声绘色的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 去观察烟→雾→尘,初步感知了瀑布的气势,这给学生一种 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努力找寻的最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 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学起 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训练思维 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探索实践的途径。同时,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体现,因为 学生在学习中有疑,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在 积极地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鼓励 学生质疑问难,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有胆识引导学 生,“不唯书”,“不唯师”,大胆质疑, 寻求真正的理 解。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 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 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 的思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 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 思维过程。

其次,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在开始质疑 时往往是缺乏思考,问题比较单纯幼稚,教师决不能因为学 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加以批评甚至训斥,而应是 加以鼓励,肯定他的态度,并在引导上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心里活动等方面发问,如此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自觉地发现有价 值的问题,问题就显得有针对性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性也会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一旦掌握了质疑的方法,能力 就会迅速提高。

三、教学中贯穿情境活动。

把情境活动贯穿于教学中,可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 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 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也相应提高了。

1、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 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 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 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 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 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 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 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 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 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 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2、拓宽有意义的情境空间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他的生活空间也就是他的成长环境,这个成长环境与学校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相比要宽 阔得多,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课堂中进 行各种情境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变成了单一的“分 析”、“指导”,致使学生的心智和各种技能不能得到完善。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就经常要把 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大自然,让学生们在大自 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现代教育教学是一 个开放的系统,更应拓展其空间。教师从课堂这一教学的主 体区域延伸开去,结合校课外活动或通过野外有目的的考察 等活动强化学生在课外的相关感受。

四、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 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 明,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

因而,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住迁移,教学是可以做到“教有条 理”、“学有头绪”的。

我国许多教育家对学习迁移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早在 20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教师举一,学生 不能反三,这样的学生就可以不必再教。这是从学生的角度 说明迁移规律对学生的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代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的名言,其本质意义 也在于提示迁移规律对提高教学效率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把握迁移思路,是有机地协调好“主导” 与“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

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形 成心智或动作技能,而且能使其较快地转移到同类心智或动 作技能的学习活动中去。如语言学习中熟练掌握了语法知识 的学生,不仅会分析句子结构,而且作文的病句少。“熟读 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众所周知的因娴熟诵 读而自动产生的学习迁移的典型例证。然而,练习训练也会 有负迁移。要想命名学生产生正迁移,关键是教师要科学地、 恰到好处地指导和运用练习。目前盛行的“题海”式练习是 不能称道的,只有建立在学生主动、适度、适量、适时且形 式多样化基础上的练习,才能形成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必要的练习和训练, 同时教师对学生态度还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且还要加强练 习目的教育,注意练习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以及练习方式方 法上指导,使学生学习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效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