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构建‘和谐的中学数学课堂形态’的原则”,原 因是和谐的课堂形态不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效率,还可 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更有可能影响学生对现 在及以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通过探讨和研究此 课题,希望可以构建更好更和谐的课堂形态,可以增加师生 的沟通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使得学生的主体地 位更显现,也希望学生能更爱数学课堂更爱数学。
和谐课堂被提出并不断探讨,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 都对课堂形态更好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而美国等国家的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多动手教学、教师只充当引导的角色等方 式方法无疑也体现了和谐课堂的理念。在这些研究中,多以 课堂常出现的一些弊端、某一现象或师生角色扮演等问题研 究。本研究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2.构建和谐课堂形态的原则 在新课改不断进行的今天,实践新课改,变革旧的教学 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效 率,此时,和谐 的课堂形态显得尤为重要并备受瞩目。
2.1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学》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想灵活掌控 课堂,教授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和谐课堂,无疑需 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来教授学生,来引导学生,来解答 学生的疑问。并要多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可以让多学 科知识穿插、课堂内容不单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 堂效率。数学课外知识,在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告 诉学生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美丽缤纷,甚至还有可能引起了 一些学生对相关东西产生进一步的兴趣。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较强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充 满师爱的课堂氛围。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教师应“爱 满人间”、爱满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由于教学不当 或努力不断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学生就易 形成自卑感。
和谐数学课堂首先教师应构建一种和谐关系、和谐氛围,善待学生、关爱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结合教师较强的综合素 质才有可能让学生更好的发散数学思维,才更有利于学生快 乐迅速的接受数学知识,才更有利于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才可更好的保证达到数学素质教育新课改要求的进一步贯 彻与落实。
2.2创造课堂纪律的张弛有 度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控制。《数 学课程标准》规定数学课程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加强 学生的课堂动手能力成为和谐课堂的必要。在动手操作、分 组讨论等必需但又有可能引起混乱时,良好的课堂纪律显得 尤为重要。因此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纪律成为了“有效的和 谐数学课堂”的保障。
面对学生的错误,也要认真面对,尽量采取:教师 纠错、自我纠错、同伴纠错、不纠错等方式方法。原则是注 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多鼓励。关于和谐课堂纪律的进一步加 强,还可从学生座位的安排,课堂行为准则等方面着手。维 持正常的数学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数学课堂目 标的最终实现是和谐数学课堂的理想状态。综上,可见张驰 有度的课堂纪律是十分必要的。
2.3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统一 传统的数学课堂模式是被称为“满堂灌”或“填鸭式” 的,那些方式虽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尽快的接受大量的知识,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指导、引导”促进学 生的“自主”发展。所以数学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能 动性相统一是必要的。教师是教育者,经过专门的训练。他 受社会的委托 以培养学生为己任;
他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教育教学的 方向、内容、方式、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实际和决定。
2.4 数学理论与生活相统一 数学符号、思维、语言是抽象的,如x, y, z, 3a, 5b, 3x+5y=8, 4x.>36, ,,cosx,coty,y=,等等都是理论性很强 的,然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 活。可见将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连也是和谐数学课堂的必 要原则。这些都是生活中有时会遇到的问题,常见却容易被 忽视。数学课堂将抽象或理论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既给学生 处处都数学的感觉又提醒学生多主动思考观察生活,真切感 受数学的生活化与趣味化。
和谐的数学课堂是是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新课改 下的理想形态,是教师成为军师的理想状态,是学生能力培 养的重要阵地。它的原则还有待每一位老师和兴趣者的进一 步探索和发现。希望和谐的数学课堂能更完美的呈现。
3、结论 和谐的中学数学课堂的理想形态是师生平等、互相尊重、 互相包容的,是学生勇于猜想、合作探究、敢于质疑、钻研 进步的。更利于学生身心成长,更益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希望和谐的中学数学课堂形态早日全面实现,希望学生都可 以尽快拥有自由、轻松、积极氛围的和谐中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教育心理学 [M]. 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教育学 [M].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9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9年. [5]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