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教出《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报告文 学的特点呢?以下两个教学片断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尝试。
片段一:认识报告文学文体特点之一——用文学的手段 来报告真实的现象。
师:请阅读课文,试着用思维导图完成对本文内容的梳 理。(学生交流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生:前面写的这些内容都是真事,用不着“我”参与啊。
生:其实,没有“我”字,但是也是“我”写的啊,我 的立场还是有的啊。
生: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可以看出。
生:还有“另据史书记载”。
生:其实前面就有一个提示性的句子“翻开有关西域的 历史书籍”。
师:交待了哪些具体内容呢? 生:交代了罗布泊的繁华热闹和美丽。
(生不言,处在思考状态。)师:这跟课文的文体有关,课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PPT显示:关于报告文学,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具有 真实性、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你曾经是个美丽的地方, 傍依在塔克拉玛干的身旁。
你绿林环绕, 遍地的骡马牛羊。
你 , 。
生:你河流清澈,无垠的金色麦浪 生:你鸟儿歌唱,成片的美丽胡杨生:你胡杨丛生,长城般伟岸茁壮 生:你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 …… 分析:这个教学片断,紧扣文本,从文本有“我”没“我” 这一叙述特点来设计主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了“报告 文学”的文体特点:对于“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是引导学 生在讨论中“认识”;
而对于“文学性”的特点,则是利用 了诗歌创编这一活动形式,体验报告文学中生动形象的表达 特点;
教师的点评、总结,则针对学生的理解将报告文学用 “文学的手段”表达“真实的现象”这一特点进行了整合, 能给学生以关于报告文学文体特点的整体认识,这对于初次 接触报告文学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学习内容。
生:报告文学不是要写真实的现象吗,15段之后,“我” 的出现,是为了体现我亲自到了罗布泊,写“我”看到的罗 布泊。生:我觉得还有“我”的感受。
生:其实也有两段没有“我”,17段和18段。
师:同学们的思考都非常有价值。请再阅读课文,接着 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我看到的罗布泊怎么样呢?17、18两 段不是我看到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也写在这个地方?我 的感受又是什么? 生:我看到了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生:老师,我补充。“我”还看到了“我们向西走出200 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师:调整一下你刚才的语序,试试让表达更顺畅。
生:“我们向西走出200公里后”,“我”还看到了“绿 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师:那17、18两段的内容跟“我”看到的什么关系呢? 生:17段写了胡杨和胡杨林中的动植物,营造了绿洲。师:这是写胡杨林的生态价值。
生:18段写了胡杨印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
师:同学们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什么特点来? 生:真实性。
生(感情朗读20段):表达了“我”对胡杨林干枯的心 痛。
生:不甘心死、不愿意死,挣扎、痛苦。
生:跟上段似乎是一样的写法。
师:这个发现很好,都是什么写法? 生:拟人的写法,写大地变成了一个赤身裸体的人。师:是谁给大地“脱尽”的外衣? 生:人们。
师:读读这一段,看透过“裸露”“脱尽”“露出”等 拟人化的词,你认为人们到底了“脱尽”罗布泊的什么?这 “外衣”具体指什么? 生:绿色 生:生机 生:美丽 生:静谧 生:繁华热闹 生:隐含的态度是批判,批判破坏环境的人。
师:为什么“又”是人呢?“又”字不多余吗? 生:这已经不是人制造的第一出悲剧,生:悲剧从前就有,现在还在继续。课文说了,青海湖 在缩小,月牙泉也在缩小。
生:救救我们的空气吧,实在受不了整日的雾霾了。
生:救救小清河吧,听爷爷说以前小清河的水是可以喝 的啊,河里有好吃的河蟹。
生:救救我们人类吧。
(全场鼓掌) ————————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适用 于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版。
②③⑤董中锋:《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再认识》,《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总 第156期)。
④王锺陵:《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七)》,《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⑥⑦李炳银:《报告文学的文学不等式——对报告文学 的一种自我理解》,《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