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笔者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是这样设计的, 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示意图(比例尺 为 1:2)提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 然后在图上标出A、B、C三点,(A点表示北京,B点表示内 蒙古,C点表示上海)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 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对应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
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比为1:2) 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从中引出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 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再 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 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 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 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 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
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 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有这样一题:在四边形 ABCD中,已知AB=CD,请同学们自己补充条件,并证明四边 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 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 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 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 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三、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灵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 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 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 的活动,变外部的学习活动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 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例如,在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白纸上随意画出四边形,然后 用量角器度量其内角和。
全班学生按小组开始自己的尝试性探索活动,先量出四 边形的四个角的大小,再将这些结果加起来。学生们的活动 在我的想象下进行,但是他们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各小 组望着自己得出的数据:有的是361°,有的是360°,有的 是359°,有的是359°多一点点……,通过交流,思维产生 碰撞,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这时我着重指出:虽然每个人 将自己画出的四边形的四个角加起来后结果不一样,但它们 却为什么这么接近呢?我们的测量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 呢?一席话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尝试、观察、讨论、交 流,终于发现:在量角的时候,由于都是取整数,所以就会 有误差,而且每量一次,都会有一次误差,量了四次,故误 差就更大些。此时,我顺势询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少 这种误差?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只量一次。可是怎么才能做到 只量一次呢?又是尝试、观察、讨论和交流。当学生们试图 将四边形的四个角拼在一起去度量的时候,特征也就发现 了:四个角拼成了一个“圆周”(其和为360°)。
其次,让学生动手度量课前收集到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实物的内角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四边形、 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四、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风趣的故事会使学生在故事中领悟到知 识的内涵。如:我讲“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引入了这样 的一则故事:在一片森林里,两只小猴在游玩中发现了一棵 结了很多桃子的大桃树,便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其中一只 猴子先爬了3米,又爬了2米摘到桃子;
另一只猴子一口气爬 了4米后,不小心滑下了1.5米,好可惜啊!请同学们帮我计 算一下此时两只猴子各爬了多少米?另一只猴子还应爬多 少米才能摘到桃子?这样引出了课题,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 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得以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为另一只 猴子惋惜的同时,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的前提下投入到学习新 知识的环境之中。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 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 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以上是笔者常用的几种方法。笔者认为:创设情境目的要明 确,形式要新颖,组织要灵活,时机要巧妙。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 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积极 主动的学习数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