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 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拉开 了我国普通高校应用转型的大幕。面对高校转型的背景,新 建民族本科院校如何避免成为“专本”间的“夹生饭”,如 何在全国同等高校中保持竞争优势等等,已成为新建民族本 科院校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应用性: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转型的应有之意 新建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而应用型 人才的本质在于其“应用性”。“应用性”指的是专业设置 和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计以应用能力培养为 核心,教学方法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理 论和实用技术为中心,培养模式以实验、实践、实训和合作 办学为特色[[[] 李鹏程,王大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 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定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12(7):89-92.]]。但是作为人文社科类的师 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一味强调“应用转型”是否会“水 土不服”?其“师范性”和“应用性”又有何区别?“本科 性”和“应用性”是否矛盾?我们必须拨开层层迷雾,准确找准师范类专业发展的方向。
1.1 “师范性”和“应用性”的关系 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建民族本 科院校特别是传统高师院校如何妥善处理“师范性”与“应 用性”培养定位的关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厘清的问题。师 范性,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
应用性,解决的是“如 何做”问题。从定义看,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且为归属关 系。其次,实践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师范专业的培养 目标、方法和过程都具有实践性取向,至此,不难看出,师 范类专业本身就具有应用性。
1.2 “本科性”和“应用性”的矛盾 在三部委出台《意见》之初,有关将“引导部分普通院 校向应用性转变”解读为“将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发展为职业 院校”的言论层出不穷。而新建本科院校经常遭受“有专科 痕迹”的指责和批评,面对这些问题,在学校转型发展之初, 师范类专业必须厘清“本科性”和“应用性”的关系。首先 要搞清楚应用型本科和专科教育的区别,“学必借术以应用, 术必借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新建民族本科院校既要 “术”,也要“学”;
师范类专业既要讲“师范性”,也要 讲“学术性”[[[] 李君华.浅谈转型目标下师范专业应用型 人才的培养[J].新余学院学报,2015(4):32-34.]]。从人才 培养目标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 而且还应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研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应用型本科与专科教育最根本的区 别,也是实践性的要求,所以本科性和应用性并不矛盾。
1.3 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应用型定位 随着社会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师范教育正逐步被教 师教育取代,但不论是师范还是教师教育,实践性都是其本 质属性。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方法和过程都具有实 践性取向,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师范专业本身的应用性, 只是当下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凸 显和实施,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改革中应强化其应 用性,凸显其实践性,尽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确立“民族性、地方性、本科性和应用性” 的专业培养定位,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 教师人才。
2 突出实践:专业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应用型本科转型应以“实践”取向为价值取向[[[] 侯 长林.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 育研究,2015(4):61-69.]],对实践的理解众说纷纭,在此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以实践为导向,培养 方法应以实践为主要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实践为目的。
2.1 以实践为导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应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或 区域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应充分调研学校所在地或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和学校对教师的现 实需要,关注课程改革以及地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等教育 实践对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要求等等,特别是四川甘孜 藏区,作为民族地区,其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 果,然后综合各种实践需要,确定小学教育教师能力结构, 从而确定培养目标。
2.2 以实践为手段 实践是内、外因作用于个体发展的聚焦点,也是推动人 发展的直接与现实力量[[[]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1.]]197。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除应以实 践为导向外,还要以实践为方法,提倡四年递进一贯式的实 践培养模式。
现在有部分高校已经实行四年一贯“递进式”校外实践 的培养模式,特别是那些承担定向培养的学校,但并不是所 有的学校都有承担定向培养学生的机会,也就无法建立很多 的实践教学基地,如四川民族学院等,作为边远山区、民族 地区,在周边寻找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不现实的。我们可 以通过年级的不同确定校内学习不同的侧重点,如一年级以 理论学习为主,适当实践;
二年级,两者并重;
三年级,实 践为主,理论适当;
四年级,学生顶岗实习。四年中,将小 学教师实践能力进行分解,按照专业性程度确定实践学期, 如三笔字和普通话重点在第一学年,简笔画以及手工等重点 在第二学年,第三学年重点是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完善测评机制,以保证质量。
将原来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改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川 民族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60%以上是 在辅导班做教师,形式太过于单一。改革时可以思考将其改 为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多元化,如进行社会调查、选读 教育名著、教育见习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兴趣选择不同的 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可以提 高学生专业认同,增进专业情感。此外,还可以考虑将其纳 入学分体系中作为创新学分进行考核。
2.3 以实践为目的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价值取向,不是理论 的应用和技术的简单操作,而是反思性实践,是伴随着思维 和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具有反思性、包容性、体验性和生成 性的活动[[[] 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 置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因为教育教学 实践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专业理论无法做到全面覆盖,专业 理论知识的应用需要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自我感悟、反思、 生成并建构。以实践为目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强调的应该是 “反思性实践者”。这也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 想。如小学教育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儿童舞蹈编创”, 如果在授课时按照传统的方式对教材中的例子一一讲解,然 后练习,当学生走向小学,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 需要编舞时,发现平时所学意义是不大的。这也是我们在转型发展中经常会出现的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多练就是实践, 缺乏反思性的实践和理论指导的实践注定是不能够支撑学 生可持续发展的。
3 资源整合:专业转型建设的现实路径 解决了专业转型的“应用型”定位和“实践性”取向问 题之后,需积极探索专业转型的现实路径,新建本科院校专 业转型建设的现实路径必然是“整合”。
3.1 整合学科资源 整合原有传统的学科专业是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一 个趋势。在当下中西部地区需要小学全科性教师的大背景下, 四川民族学院作为西部地方民族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应体 现一定的综合型取向,人才培养定位必须打破学科专业的局 限,根据社会需要、学科要求和学生需要,借鉴学校现有的 师范类专业(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 体育教育等)人才培养的优势,对其进行科学的、局部的整 合,将小学教育专业打造为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综合性专业, 以培养综合型的小学全科教师。
3.2 整合师资力量 四川民族学院是在原康定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基 础上升格而成的,有着较为雄厚的师范教育师资,大部分教 师有师范教育的背景,从事相关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分布在各 个系部。四川民族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须整 合学校现有师资,特别是从事各科教学论的教师,将学校从事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以及体育教育 等教学论的教师进行整合,打造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所需要 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应聘请周边小学的校长和教师担任 指导教师,实实在在参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指导和培养, 特别是实践教学。学院应对所评聘的教师进行科学和规范的 管理,以保证指导质量。
3.3 整合教学设备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正在向全科教师培养发展,其是 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学院除了师资力量 的整合外,还应对教学设备及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学院应该 保证各系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建设师范专业所需 的教学技能多功能实训室,对计算机机房、微格教室等公共 实训室进行统筹规划;
对各系部的实训室进行协调规划,如 英语系的语音室、音乐舞蹈系的相关实训室等进行整合优化, 满足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需要。
3.4 整合实训基地 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当下应用转型发展的基础和人 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建设好校内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小学教育 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四川民族学院各系部有自 己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由于各系部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时缺 乏统一的规划,部分实践基地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从而导 致资源浪费。因此,我校应在现有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 进行优化整合,综合分析每个实践基地的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3.5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四川民族学院在 2015年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被指学 时要求过多,学分要求过高,优化课程设置是专业转型发展 的必然要求。
一是学科课程的整合。因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需求, 设置的课程包含了教育学、文学、政史地、艺术以及数学、 计算机等文理各科课程,如果开设的课程面面俱到,势必会 增大课时量,学生也很难找到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时,我们应该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二是专业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设置中出现了同时开设 教育心理学和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情况,学生认为后面的课是 前面课程的复习课,导致丧失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 进行有效整合。
三是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整合。学生反应理论课较多、实 践课较少,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较少,对理论和实践 课程的内在联系感知甚少,因两者联系不紧密,造成其教学 技能无法实现质的提高。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课 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实 践课程观,让学生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多样化的实践中提高 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应用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实际、培育特色,找准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培 养模式。特别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小学全科教师的小学教育专 业,应坚持“民族性、地方性、本科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定 位,以“实践性”为价值取向,通过学院对相关资源进行优 化整合,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靠得住,教得好”的复 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鹏程,王大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 才培养的现状与定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12(7):89-92. [2] 李君华.浅谈转型目标下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 养[J].新余学院学报,2015(4):32-34. [3] 侯长林.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 选择[J].教育研究,2015(4):61-69. [4]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