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纪委 >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当代教育公平缺失问题论析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当代教育公平缺失问题论析

来源:纪委 时间:2019-10-06 07:51:01 点击: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当代教育公平缺失问题论析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当代教育公平缺失问题论析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公正而平等地享有各种公共教 育资源。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深受国 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因素影响与制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中创 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社会制度、文学艺术、宗教 信仰、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等。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文 化涵盖了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和社会形态,并形成了内涵丰 富、形式复杂的文化有机体。因而,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文化 观审视教育发展失衡问题,分析教育公平缺失的内在机理, 探究教育公平发展的方法路径。

一、当代教育公平缺失的文化视角审视 教育公平与区域环境、时代背景、经济发展、历史传统、 文化价值等密切相关,有着鲜明的动态性、时代性、阶段性、 社会性等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 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 着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指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经济制 度等制度规范,精神文化是指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价值观 念、思维方式等隐性文化。为此,可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审视教育公平缺失问题,分析教育公平缺失的文化表征。

1.城乡教育发展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了“重城 市,轻农村”的教育投入制度,农村教育投入远远落后于城 市。社科院调查表明,2014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为22576.01亿元,其中40%的城市人口占有了大约占75%的教育 经费,而60%的农村人口仅占有25%的教育投资。这种教育经 费投入的差异影响了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在教师队伍方面,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教学任务重,这些挫伤 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教育 的积极性。因而,城市地区教师学历已达到本科和硕士水平, 而农村地区许多教师学历不达标且知识结构老化,无法适应 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也制约了 农村教育发展。

2.区域教育发展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 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这些为发达地区 的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并促进了发达地区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然而,许多中西部欠 发达地区财政收入较少,教育经费不足,从而制约了教育经 费投入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在许多发达地区学校硬 软件设施都已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硬 软件设施仍停留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

3.教育制度体系不公。当前,我国实施了以县级财政 为主的教育投入制度,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 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从而产生了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同时,在基础教育发展中我国实施了重点学校制度,地方政 府将重点学校作为教育发展重点,这使各种优质教育资源都 流向了重点学校,从而产生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在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 的教育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这种以 城市为中心的制度导向带来了城乡教育失衡问题,导致农村 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二、当代教育公平缺失的文化归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人 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培育了人,造就了文 明人。可见,文化与各种社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 以从文化视角分析教育公平缺失问题,探究教育公平缺失的 文化归因。

1.教育公平缺失的物质文化归因。从物质文化维度看, 教育公平缺失是教育经费分配不公、教育资源投入不公等原 因造成的。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公。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 入严重不足,仅占GDP比重为3%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这种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二是教 育资源配置不公。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社会生产力进步、社 会财富增多、物质产品丰富等,这些必然会带来社会利益格 局的变化,引发社会结构的调整。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 在城乡、区域、教育与高等教育、重点教育与非重点教育之 间的差距较大,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贫乏,基础 教育和非重点教育发展滞后,这些影响了教育公平发展。

2.教育公平缺失的制度文化归因。从制度文化维度看, 教育不公平是教育政策不公与教育制度不公造成的。一是教育政策不公。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以城市为 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公共政策总是优先反映城市人的利 益……以城市学生的学力来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 评价等”,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制约了农村教育发展。二 是教育制度不公。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实行了城乡分治 的教育管理制度,城市教育由国家直接投资,而农村教育却 要由农民自己筹资,这无疑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入学制度上,我国实施了以“出生地为主,就近入学”的 原则,学生只能在出生地入学,这些带来了农民工子女进城 上学难问题,带来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

3.教育公平缺失的精神文化归因。从精神文化维度看, “城市中心”的发展观、“GDP至上”的政绩观、落后的传 统教育观念、教育公平价值观缺失等是教育公平缺失的内在 原因。一是“城市中心”的发展理念。新中国以来,我国制 定了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 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指引下城市教育 获得了长足发展,而农村教育却陷入了发展困境。二是“GDP 至上”的政绩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经济增长、 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为导向的政绩体系,形成了GDP至上 的政绩观。因而,许多地方政府都将精力放到了发展经济上, 将教育投入看成无关紧要的事情,忽视了地方教育的可持续 发展。有些地方政府将教育当成形象工程,热衷于打造名校, 反而忽视了对农村教育、薄弱学校的财政投入,这些也影响了教育公平发展。三是教育公平价值观缺失。改革开放以来,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了贯穿社会各领域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政府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和发 达地区,投入到重点学校和高等教育之上,这些直接影响了 教育均衡发展。

三、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文化选择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看,教育发展失衡是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应从这 三方面出发,探究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更好地推进 教育公平发展。

1.物质文化层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农村教育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 展滞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失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 学校发展失衡等问题。为此,应以教育投入公平为导向,优 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投入分配均衡。同时,要按 照适度倾斜的原则加大对农村教育、落后地区教育、基础教 育的投入教育力度,逐渐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差距。此 外,要建立弱势教育补偿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城 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片面重视城市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导致城乡教育失衡问题日渐严重。因而,应加大对弱势教育 的补偿力度,提高对农村教育、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在财 政拨款、教师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农村教育和基础 教育倾斜,促进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明确政府部门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责任、 权利、义务等,以更好地保障教育投入力度。

2.制度文化层面: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体系。教育公 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公平建设中,“最大的教育不公不是资源配置不公, 而是教育制度不公”,糟糕的教育制度往往能够成为复制阶 层差距的重要工具。显然,只有遵循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 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失衡问题, 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应建立城乡一体、多元 参与、均衡发展的教育公平推进机制,形成以公平为导向的 教育政策体系,促进教育“有质量的公平增长”。要积极推 进教育制度创新,建立以公平的教育决策机制、教育投入机 制和教育管理机制,以更好地解决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管理 等方面的不公平问题,实现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比如,可以根据《立法法》制定《教育投入法》《教育预算 执行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教育经费投入的 方式、比例、总量等,明确农村教育、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 投入中的比重,推进教育投入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要完善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补贴,逐步 消除教师工资的城乡和区域差异。

3.精神文化层面:确立公平公正的文化体系。精神文 化是教育发展失衡的内在原因,要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目标, 就必须建构以公平为导向的社会文化,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要确立科学发展的文化理念。科学发展 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 会和谐的基本理念。因而,应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将科学 发展理念融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要用科学发展观整合各 种文化思潮,建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其次,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发展中,要实现以物为本 向以人为本、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知识本位向生命本位的 理念转变,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重心,为每位学 生都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实现教育发展的高位均衡。最 后,树立文化关怀的教育理念。教育公平发展有着鲜明的文 化性,不同的社会文化往往会对教育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因 而,在教育发展中,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建构有助于教育 公平的社会文化体系。比如,要加强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建 设,缩小城乡教育文化差距,实现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共享。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