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计生 > 高校法学院排名【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高校法学院排名【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来源:计生 时间:2019-11-29 07:57:25 点击:

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广阔天地,新农村建设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亟待解决,法治建设已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高等学校法学院系积极参 与新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依法公平公正地 解决村民纠纷,用法律推进农村社会的发展,是高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助力我 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应尽之责。

一、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知识的增多与经济发 展水平的提高没有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表现于农民对权力的崇拜、权利义务的 模糊、主体意识的淡薄和法律知识的缺乏等。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 农民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使得农民群众往往不知道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的权 利义务,也不知道权利受到侵害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在遇到纠纷时,依旧采用 古老的宗法或请有威望的人裁决、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解决。即使走上法律途径, 也会因为实体法或程序法方面知识的欠缺而使得自身权利的保障大打折扣。农民 法律知识的欠缺不仅严重影响其法律意识的增强,而且严重影响其行为选择,也 使农村宗法势力有了生存空间,强化了农村法治的障碍。

(二)农民思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缺失法律信仰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群众不信任法律,羞于或怯于通过法律途径解 决纠纷,一者认为家丑不外扬或者碍于人情世故;二者保留着“衙门八字开,有理 无钱莫进来”的封建法律文化观念,认为没钱没“关系”,法律并不能为自己主持 公道;三者在一些农村地区,至今仍有人治生存的土壤。一些政府部门、村干部 存在用政策取代法律、用行政命令取代法律、用权力压制法律,工作方法简单粗 暴,不讲法律程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因为土地承包征用纠纷、 房屋拆建纠纷造成的群体性事件、重大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广大农民群众却往往 通过上访甚至暴力抗法、自焚等极端方式维护权益、表达不满。

(三)农村基层政权存在腐败现象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基层政权的腐败也逐渐凸显。一是假公济私,在利益的驱动下,个别村干部大肆霸占集体土地、操纵集体资产、侵吞公共 设施建设资金,或者包庇、纵容亲属和利益相关者;二是生活作风腐化,有些乡 村干部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仗权势横行乡里,贪污腐化,公款吃喝、赌博、 嫖娼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基层政权的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 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农村司法机构尚不健全 在我国,县区一级设立基层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县区管辖地域广阔, 其下设有众多的乡镇行政单位,而这些级别的行政单位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司法 机构,村民出现纠纷要借助司法程序解决时,只能费尽周折去百里之外的县区法 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导致村民放弃法律解决途径而另寻其道。近年来, 各地基层法院、检察院大力加强了基层人民法庭、检察室派出机构建设,但由于 缺乏资金、编制,这些机构硬件设施还不完善,人员素质也亟待提高,影响了村 民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的意愿。

二、高校法学院系参与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着力点 (一)着力针对培养村民法律意识提供帮助 1.培养农民的权利意识。从法律身份的角度来看,农民和市民都是我 国的公民,但是由于城市二元结构,农民在经济、文化资源等社会资源的占有上 都不及市民,以至于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于法律的接收相对落后,并且不 能有效地享有现代公民被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甚至农民对自己合法利益的实现和 保护还都不明确。如农村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见不鲜,农民兜售选票 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村民不知道这样滥用权利的后果,其实是破坏了村民自治 的有效性,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其小农意识局限了对自我权利的使用,而 这种对权利、义务意识的淡薄性,最终会将尚未完全完善的法治体系推向深渊。

没有进行公正选举而得出的“果实”,也只能是华而不实。

2.帮助农民树立法律信仰。由于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民俗习惯、道德 传统等,农民本身对于法治就会存在摇摆性。农民固然会因生活所需而欢迎法律, 但是一旦法律的作用在实践中被社会负面因素所消解,他们对法律的好感度也会 随之消失。如伯尔曼所说“法律不被信仰,它将形同虚设”。现今农民对法律的信 仰严重缺失,确切的说,农民对法律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更何谈信仰。所以在面对各种矛盾纠纷时,他们往往会拿道德、风俗习惯等说事,摒弃法律途径去选 择“私了”“上访”等方式。

3.助力提高村官法纪意识。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领头人,其法律素质 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法治建设的成败。目前,在新农村发展的过程中,村干部的 职权大、制约弱,他们利用职权之便侵害农民的权益变成一种常态。比如村干部 单方终止土地承包合同、暴力执法、违法买卖土地、环境污染严重等。在农村, 农民缺乏法治意识已是事实,多数人认为村干部的法律知识应该比较丰富,其实 不然。村干部的整体法纪意识淡薄,加之没有受过专门的法律知识培训,对于很 多专业性强的、涉及自身职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甚了解。因此,他们往往没有 认识到某些行为已经触及法律,譬如一些村官涉嫌腐败犯罪,还抱着只要退还相 关财务就会相安无事的想法。

(二)着力针对农村现实问题进行法律服务 1.帮助农民解决现实纠纷。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农 民权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需求亦然增加,关于多种纠纷也亟待解决。

除了传统的邻里、债务、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方面的纠纷外,城镇化建设、旧 村改造、农村股份制改革等带来的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确权、村民待遇、 经济联社股份分红等方面的纠纷也日益增多。而农村的法治是自上而下进行推进 的,农民不会思考法律与乡规之间的关系,他们追求的是适用性。国家法与民间 法之间的博弈,优胜权的抉择就在农民,所以为农民提供解决纠纷的法律服务, 是推进农村法治的最快途径。

2.辅助村官处理法律问题。农村由于村级干部法治意识弱,致使各种 矛盾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阻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还会造成农村的不稳定。

多数村官还在用最原始的调节方法,甚至还有一些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社会事务, 往往忽视法律手段,执法人员在执法时,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基层干 部在日常工作时往往是身兼数职,而且他们对于法律制度与法律程序上知识的缺 乏,都导致了解决纠纷或执法上的困难。农村基层干部也在寻求用法律解决事务 的突破口,法学院教师及学生专业上的协助意见能起到有益的效果。

三、新农村为法学专业教育提供宽广的实践教学平台 从法学教育角度看,我国的法学教育长期以来偏重于学历教育而非执 业教育。近年来,对于改变教学中呆板“书本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参与新农村建设,正好为高校法学院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大舞台”,可以将法学教育从纯理 论模式慢慢转向实践模式。

对于高校服务农村已经有了很多的优秀模式,但都是以提供农业科技 为主,如以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模式、河北农大的“太行山道路”模式、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等科技服务农村,但从法学角度具体研究 高校服务农村,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和谐农村建设,农村实践促进高校应用型人 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等尚存在较大缺失。在中国,目前开设“法律诊所”的学校已达 50余所。法律诊所的模式即是以案件为对象和“教材”,为了打破单纯的纯理论教 育而产生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无偿地为弱势群体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 帮助。而农村恰好为法律诊所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也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蓬 勃发展的土壤。

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可以在实践中促进对理 论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既是新时代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 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客观需要。开展深入农村的 实践活动,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到“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还能使学生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契合点,让他们可以更加贴合自身专业特 色,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运用和实际操作。同时,在为新农村服务的过程中,也培 养了他们服务社会的情怀。

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已然不是被束缚在校园内脆弱的花朵,而是真正 能融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要,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挑 起时代赋予的重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 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法学院在新农村的实践服务,既是法学院学生理论走向实 践的一个桥梁,也是校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高校法学院 参与到新农村法治建设中无疑给二者带来了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高等院校提供专业的法律信息支持与人才保障;
高等院校也可以借助新农村的广阔基地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

两者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法治化的发展,并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 目标。

作者:邓琦 许鑫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1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