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外的胡文仲教授在全国“人文教育与英语教 育”学术研讨会上率先提出了“英语教育要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人文教育”,“英语教育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 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006:245)。2007年《中 国大学教学》推出专刊,讨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南京师范大学张杰教授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英语教 育改革的重心,“英语教育要开启素质型人才培养工程,素 质型人才不只是要掌握外语语言技能,而且应该能够敏锐感 触到异域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善 于独立思考,拥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南京大学王守 仁教授认为“需要对现行外语教学观念及实践进行反思检 讨”(2007:69-70)。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以人文 通识为转向成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到底什么是人 文通识教育呢?它起源于哪里,与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和素 质教育有何差异,又是如何实现教育思路的传承和发展?英 语教学怎样将人文通识教育落实到实处?这些都是本文探 讨的问题。
2.人文通识教育的界定 通识教育根植于古希腊“自由教育”,也称“博雅教育” 或“文雅教育”。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认为“最高尚的教育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促使人的智慧、道 德和身体和谐发展”(转引自赫钦斯,1993:84)。文艺复 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把自由教育等同于经典学问的学习。19 世纪英国出现了许多自由主义教育的倡导者,如阿诺德、纽 曼、赫胥黎。阿诺德自由教育观的重点是古典文学的学习;
纽曼自由教育观的重点是理智的培养;
赫胥黎自由教育观的 重点是提倡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在自由教育中的平衡关系。
20世纪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RobertHutchins)提 出了现代意义的人文通识教育思想,他在1936年出版的《高 等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认为现代大学必须发展通识教育,做 到“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
同时“现代大学 教育应属于永恒学习的范畴”(ibid.:95)。
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不同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西方近 现代全人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但是它同这三种教 育思路又呈现出继承发展的关系。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虽然以 发展理性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但是它是针对少数人的,有其 阶级性和局限性;
西方近现代提出的全人教育旨在培养人知 识的广博性,而并不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步提高;
中国上 世纪90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虽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和社会实践的共同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对德育、智育 的要求高于对其他教育形式的要求。现在推行的人文通识教 育是一个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内的综合教 育体系,它将教育实践和人的培养结合起来,是以人的全面 发展为其逻辑起点和理想目标,是一种止于至善的教育理想。
通识教育蕴含广狭两层内涵。狭义的通识教育是“描述某些 大学学院教育的一种方式,表示除主修课或专修课以外的要 求,目的在于确保知识的广度和平衡,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 (约翰•S•布鲁贝克,2001:94)。广义的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教育理念、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罗索夫斯基认 为通识教育就是指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它)是人类 精神发展的高峰。登上这座高峰,意味着人类真正占有世界 和自身,真正实现理想和超越”(1996:86)。
3.以人文通识为转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以通识教育为转向的我国高校现阶段英语教学改革是 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制度、课程和评价机制四个方 面构建。而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应理念在先,制度、课程、 评价机制建设在后。理念是纲,制度、课程、评价机制是目, 纲举目张才能使人文通识教育落实到实处。所谓通识教育的 理念之维,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造就“人”和“公民” 作为通识教育的首要目标,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外国语言和文 化的基础上,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形成健全的判断能力 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真正实现塑造人格、涵养道德、发展理 性、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目标。其次,通识教育是培养“全 人”的教育,教育内容上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将语 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智慧的 学习结合起来;
教育的目的不单在于进行理智方面的训练, 更在于要排斥任何职业的或功利的学习目的,在追求知识本 身的价值的同时,使人的心智获得解放和自由。通识教育的 制度之维指的是通识教育应该成为英语教育的一种人才培 养模式,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都与专业教育模式有所不同。要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支撑,必须配置相应的专门 负责通识教育的机构,必须设计适应通识教育的授课制度、 选课制度、学习制度、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通识教育的课程之维是高校英语通识教育建设的重中 之重。英语通识课程设置应力戒形式主义和简单模仿,要使 通识教育课程成为大学本科低年级的主要课程、核心课程、 基本课程,在本科全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例。通识教育的课 程内容不应是各种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而应是 由若干学科知识融合后重新编排的课程。通识教育应“摆脱 各种泛泛的‘概论’课方式,逐渐走向以经典著作的阅读讨 论为中心”(甘阳,2007:5),通过设立“共同核心课程” 如中国文明史、中国人文经典、西方文明史、西方人文经典 来确立所选课程的范畴和课程基调,每一核心课程体系下又 可开设不同的课程种类。“课程设置数量上要少而精,结构 上要有延伸性”(ibid.:30)。人文通识课程还要扩大学 生阅读范围,提高阅读强度,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开展辩 论的习惯。开设通识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在提高学生阅 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在文本中寻 找、发现、创造知识的能力提升。
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就是要避免教师成为评价机制的 绝对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 调整与自我规划的自主学习模式,摒弃单一的以考察学生所学知识多少的主观命题考试形式,采用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 进行评价的多方位考察方式。成绩考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考察维持性学习效果,即考察学生对通识类课程知识获 得的效果,分为期末论文和平时出勤;
二是考察学生创新学 习的效果。第二方面考察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 教师指导下按计划、分步骤进行贯穿整个学期的系列活动。
如按照教学内容凝练主题、搜集材料、组织加工、制作PPT 课件、演示课件、在课堂作口头陈述和情景模拟的表演等。
4.结论 本文提倡的以人文通识为转向的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 式,并不是为了彻底否定现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是 为了使英语教学在急功近利的市场机制下更理性反思自己 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真正回归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想”(刘云开,2007)的大学精神,使英语学习在涵养 道德、发展理性、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实现良性发展。以 人文通识为转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在优化英语技能 和知识课程的同时,使通识教育尽可能涵盖自然科学、人文 社会科学,实现跨学科的整合,开拓新的学习与研究问题的 视角。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人文通识教育是一种双向教育,不 仅涵盖受教育者,而且应该包括教育者本身人文素养和道德 水平的综合提高。只有实现教育者自身思想道德、人文素质、 科学文化水平的综合提高,才能使西方经典文化中闪耀着人 性光辉的篇章顺利传递到受教育者手中,使人类文明在东西方链接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